夏玉漢
摘 要:羅蒂是新實用主義哲學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推進哲學向后現代前進的道路上他獲得許多贊譽,也背負著較多的批評。從羅蒂哲學的邏輯結構和邏輯框架出發,闡明了羅蒂新實用主義哲學基于基礎主義的邏輯起點,以解釋學化基礎主義、以協同性化客觀性和以弱理性化強理性的邏輯路進把傳統哲學改造成教化哲學。在此基礎上,指出羅蒂哲學的致思進路并非消極意義上思維的退守,而是中庸的智慧展現,這為重新評價邏輯哲學提供了新視角。
關鍵詞:羅蒂;新實用主義哲學;建構路徑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7-0083-03
20世紀是一個不缺乏思想家的時代,特別是在西方哲學界。19世紀初,胡塞爾掀起現象學熱;隨后,分析哲學獨占鰲頭,美洲則以實用主義哲學嶄露頭角。然而,哲學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現代哲學也在時代面前老去,向后現代轉化。理查德·麥凱·羅蒂是當代美國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一,也是現代哲學和后現代哲學轉換的關鍵人物之一。他曾是分析哲學的積極參與者,但也是分析哲學的背叛者;他復興了實用主義,但卻不遵守實用主義的哲學路徑。作為一個反傳統的哲學家,他揚棄分析哲學和邏輯哲學,使哲學加快向后現代主義邁進。本文試圖從羅蒂新實用主義哲學的邏輯起點出發,探尋羅蒂哲學的邏輯進路和邏輯指歸,并在此基礎上對羅蒂哲學進行簡要評價。
一、羅蒂新實用主義哲學的邏輯起點
羅蒂新實用主義哲學的邏輯起點是反基礎主義,進而向反理性主義、反本質主義和反表象主義推進的。何為基礎?所謂“基礎”就是認為人類的知識都具有某種堅實的基礎,后者應當成為一切知識的合理性的源泉。這種基礎本身具有自明性、確定性,這種特性決定著基礎的本質與功用[1]626。也就是說,基礎主義總把某種基礎作為一切知識和理論的根基,一旦這一基礎倒塌,其哲學和理論必隨之坍塌。按羅蒂的理解,基礎主義大致包括三個基本前提:第一,任何一種文化都有一個理論基礎;第二,這個基礎由一系列特許表象即處于優先地位或者說具有真理或這項意義的表象構成;第三,學術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討這個基礎[1]623。其本質也就是,哲學研究總是在預設或尋找某種理論或知識的基礎,而并沒有反思這種基礎是否存在和何以可能。這種形而上的思維模式也就構成了西方哲學的基本模式。基于這一基礎的是否可能的現實反思羅蒂批判了古代哲學、近代哲學和現代哲學。羅蒂認為柏拉圖是古代哲學基礎主義的最大代表,柏拉圖把理念作為其哲學的基礎。因此,柏拉圖為了突出理念的基礎地位,總是貶低和排斥可感世界,抬高可知世界。到了近代,這種傾向通過笛卡爾進一步加強。他以“樹喻”試圖說明形而上學的基礎地位,使這一理念得到發揚。在德國古典哲學的最高峰,黑格爾仍把“絕對精神”作為其哲學的基礎。直到叔本華和尼采,這種基礎主義才被非理性主義沖淡。然而,以現象學和分析哲學為代表的現代哲學仍然沒有逃出基礎主義的桎梏,他們只不過是以一種基礎代替另一種基礎的語言置換。因此,羅蒂在跳出分析哲學的柵欄之后,激烈批判后現代之前的哲學史所表現的基礎主義傾向。
二、羅蒂新實用主義哲學的邏輯進路
羅蒂的新實用主義是在吸收傳統的實用主義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實用主義的鼻祖美國哲學家皮爾士質疑思存、有無和心物二元對立關系的存在,提出知識是觀念引發的效果,是探索、懷疑和信念的動態過程的實用主義哲學觀。羅蒂批判地發展了這種實用主義的觀點,他把基礎主義作為后現代哲學以前的哲學弊病,認為應予以擯棄。因此,他在批判語言哲學和分析哲學過度追求基礎的傾向,主張以解釋學化基礎主義、以協同性化客觀性、以若理性代替強理性的邏輯路徑論證作為教化哲學的新實用主義的合理性和正確性。也就是擯棄尋求基礎的、二元對立的思維,以中和的、多元的思維來探討哲學。
(一)以解釋學化基礎主義
解釋學并不是羅蒂所創,而是20世紀分析哲學在語言領域延伸的產物,其主要代表是伽達默爾。羅蒂所謂的解釋學是指這樣一種建立在希望與信念上的表達,即由認識論的撤除所留下的文化空間的場域是存在的,也就是說,我們的文化應成為不再感覺到對限制和對照的適應的這樣一種狀況和要求[2]14。也就是說,在羅蒂看來基礎主義是對哲學自身的限制,是對照式的反映。因此,他為了擺脫這種思維模式,提出了新的解釋學的方法來消解傳統哲學。這種解釋學的特點有:第一,解釋的主體只是相對獨立的參與者,不是權威的領導者。在這種關系中,主體與主體不是“主奴”關系,而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第二,知識是解釋者的共同話語和規則的信仰,不是對對象的本質屬性的反映。他一反“鏡式”哲學的傳統,而把信仰納入知識的理論體系之中。在這一點上,他與許多后現代哲學家有著某種契合。第三,解釋者沒有共同的目標和共同的基礎。解釋學把知識的可靠性不再歸因于某種不變的基礎,而是將不同解釋者對某種規則的認同和信仰來解釋知識如何可能。他的這種解釋不是徹底否定知識的可能性,而是以解釋的多元性否定基礎主義的二元模式。這種中道的思維方法使哲學避免走入徹底的相對主義和基礎主義的死胡同。
(二)以協同性化客觀性
傳統哲學總認為知識的有效性在于它的客觀性,而這種客觀性來自于哲學家們預設的所謂自明的、直接的、優先的基礎。羅蒂指出,所謂的客觀性主要是一致性而非映現性[3]294。由此看出,羅蒂消解了傳統哲學所追求的客觀性,把客觀性歸因于一致性和共識性,也就是以協作和認同為指向的協同性。在傳統哲學中,為知識提供牢固基礎的是某種形而上學的思維模式,在這種思維模式的引導下,人們總認為通過人類的心靈和理性能力可以認識這種基礎性的本質,也就是說用心靈之鏡達到對事物本質的認識。羅蒂認為,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洛克的知識論和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奠定了近代表相論的基礎。雖然唯意志主義和實用主義都對其做了批判,但羅蒂更傾心于實用主義企圖摔碎心靈的“魔鏡”所做出的努力。因此,羅蒂沿著這條道路進一步否定心靈認識的自然之鏡的存在、本質與表象對立的存在。他的解決辦法是不再強調哲學的權威性和系統性,而是注重哲學的治療性和教化性,不在追求精確的客觀的本質,而關心的是一致性和共識性。由此,我們看出羅蒂絕不是否定知識的可能性,主張絕對的相對主義和不可知論,而是懷疑和改造只是可靠性的基礎。因此,這種做法無疑是溫和的、中庸的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的結果也就是新實用主義哲學。新實用主義哲學是對基礎主義和中心主義與相對主義和懷疑主義的現實批判和理論考量,同時中庸式的批判也是他對哲學智慧的深刻洞見。
(三)以弱理性化強理性
羅蒂首先考察了理性的內涵是“技術理性”或“生存技巧”,是能夠使用語言、使用技術,高于他類并任意奴役之,從而獲得共同想要的東西的能力,同時也是一種寬容的美德,它們使我們對環境的適應越來越靈巧,又能使我們對其他類型的人漸漸融洽、寬容[4]64-66。在羅蒂看來,人類過分強調第二種意義上認識能力上的理性,忽視了第一種和第三種適應性和道德性的理性。這就造成了理性的濫用,把人類認識的真理性用強理性來審判。而強理性是權威性的、精確的、標準的和壓制性的,而弱理性則是寬容的、非精確化的、開放的和說服性的。因此,他認為哲學的走向是要用弱理性代替強理性,拒斥理性中心主義成為他哲學的重要特征。羅蒂從哲學發展史上梳理了理性中心主義的濫觴,把理性賦予認識的重擔卸下。理性崇拜肇始于古希臘哲學的“邏各斯”崇拜,經過蘇格拉底、柏拉圖的發展理性成為哲學的偶像。近代以來,笛卡爾哲學喚起了人的主體性的崛起,洛克的白板說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經過啟蒙運動的洗禮,理性成為裁判,一切都要經過理性的審判。康德進一步把理性確立為自然法則,提出“知性為自然立法”。而以邏輯哲學和語言分析哲學為代表的現代哲學仍然視理性為“太陽”,希望“太陽”能照亮心靈,獲得絕對的、精確的認識。
羅蒂打破了這種強理性的神話,把寬容的、說服性的弱理性納入哲學的系統當中。當然,哲學把握世界的方式是理性的,因此羅蒂沒有徹底否認理性的作用,而是從作為參與者和解釋者的知識的主體的角度把理性的作用進行限制和規約。理性不再是偶像和神話,而是作為共在的人類的規范與約定,遵守和信仰的協同性。因此,陳亞軍教授指出羅蒂把這種一個文化共同體的內部成員在興趣、目標、規則等方面的一致性叫作“協同性”,這種協同性只能由“弱理性”而達到[5]26-32。也就是說,羅蒂在他的新實用主義哲學中,對理性的作用做了中道式處理,既不完全否定理性在認識中應有的作用,也不把理性的地位抬高以保證認識的可能性。這種理性的退守不是盲目進行的,而是中庸的智慧,是對人的認識要素的反思與重構。也就是說,羅蒂認為理性只能作為認識的要素之一,而不應該主導認識的全部。因此,他用具有中庸特點的協同性作為人的認識理性和非理性綜合的基礎,在理性中心主義和非理性主義之間走出了一條中庸路線。
三、羅蒂新實用主義哲學的邏輯指歸
羅蒂的新實用主義哲學是在批判傳統哲學和吸收現代哲學的基礎上形成的。新實用哲學之所以新是由于它在實用主義的基礎上改變了傳統的哲學觀,也會是哲學不再作為科學之科學或其他學科的基礎,而是作為教化的哲學。這就是羅蒂新實用主義哲學的邏輯指歸。然而,作為教化哲學的新的哲學觀是對哲學作為理論思維智慧的重新定位。哲學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領導者”,而是平等的“創造者”和“教化者”。哲學的任務不再是要成為科學之科學的領導者,而是人類文明與教化的服務者。羅蒂進一步超越各種哲學學派和思潮的對立,建構了他自己的教化哲學。他把他的這種哲學觀叫作小寫的哲學或后哲學,它的主要特點有:其一,否定與消解傳統意義上的哲學;其二,不確定性、相對性和描述性的思維特征;其三,以教化哲學代替系統哲學與邏輯哲學。也就是說,羅蒂的新實用主義哲學觀顛覆傳統哲學的地位、方法和功用,哲學不再是各種文化的基礎,也不是追求精確的、不變的基礎和本質,而是哲學在人類文化生活中充當教化的功能。羅蒂的哲學觀隱現著后現代哲學文化的話語方式和思維方式。與海德格爾和維特根斯坦等直言宣稱哲學已死的哲學觀相比,羅蒂的教化哲學是一種十分溫和和中庸的話語方式。教化哲學是在傳統者的深刻反思和批判的基礎上對哲學的發展的后現代性轉向的中庸式智慧的重新審視。也許這種重新審視是哲學審慎的退守,但更是后現代工業文化的發展潮流下的哲學式中庸智慧的顯現。
所謂中庸是指中道、中和、不偏不倚。“庸”即“常”和“用”,也就是平常和功用。中庸也就是指不偏不倚,不走極端,執守中道,執兩用中。羅蒂以反基礎主義批判后現代以前的哲學體現了這種中庸的特點。首先,羅蒂的反基礎主義的批判即堅持了批判的原則,又沒有走向絕對,這體現了他批判的中庸特點。他的批判是建構性的,而不是毫無原則的否定一切基礎,墜入徹底的相對主義的深淵。其次,羅蒂采取拒斥形而上學的反本質主義的策略,去摧毀基礎主義的根基,在這一過程中顯示出了中庸特點。在羅蒂看來,現象和本質、內在與外在、語言和對象之間并不存在一道屏障,他們之所以相區別是因為人們描述世界的方式不同。因此,傳統哲學的,甚至是現代哲學這種尋找本質的哲學總是走向死胡同和無限的爭吵。最后,基礎主義總表現為表象主義,也就是說,在表象背后總有基礎性的本質,并且人可以通過表象尋找到這個本質。因此,羅蒂認為,表象主義本質上是一種鏡式哲學。作為主體的人總有一塊心靈之鏡,通過這面鏡子,外界事物總能夠通過心靈之鏡轉化為準確的表象。羅蒂反思笛卡爾和康德哲學之后認為,他們的哲學共同之處在于寄希望于不斷檢查、修理和擦亮表象之鏡從而獲得更為準確的知識,但就這面鏡子是否真正存在仍存在獨斷論的嫌疑,因此他們的哲學基礎一旦倒塌,表象所顯現的知識就失去了真正的意義[3]。羅蒂否定了這樣一面鏡子的存在,否定這種二元論的思維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諸多表象之間共性的中和的多元論。
羅蒂從反基礎主義出發否定了傳統哲學追求基礎和本質,在實用主義的基礎上把傳統哲學改造為教化哲學,轉變了哲學的地位、方法和功用。他的新實用主義哲學在哲學向后現代轉向上做出巨大貢獻。然而,羅蒂的新實用主義哲學在論證的邏輯起點、邏輯路徑和邏輯指歸上并非思維的消極退守,而是在避免陷入相對主義和絕對主義、基礎主義和懷疑主義這一二元思迷的理性考量上的中庸智慧的選擇。然而,正是這一選擇把哲學嵌入教化的領地,這使得哲學溫柔地實現后現代的轉化。正是在這一意義上,羅蒂哲學的邏輯建構為重新認識和評價羅蒂哲學提供了新的視角。
參考文獻:
[1]劉放桐.新編現代西方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羅蒂.后哲學文化[M].黃勇,編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3]羅蒂.哲學和自然之鏡[M].李幼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李剛.論理查德·羅蒂的科學理性觀[J].理論月刊,2010(8).
[5]陳亞軍.西方哲學病的診治者──羅蒂反基礎主義理論釋解[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2):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