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薇 葉婧
【摘要】當前處在網絡社會的青少年在享受著網絡社會的方便與快捷的同時,也在被互聯網所改變,網絡的開放性、隱蔽性與無約束性會導致青少年道德失范。本文分析了青少年網絡侵犯行為的表現及其特征,并給出了青少年網絡侵犯行為的社會心理動因,進而提出了網絡侵犯行為的治理方法。
【關鍵詞】青少年;網絡;侵犯行為;社會化
一、前言
青少年期是人的生理、心理迅速發展的時期,也是其廣泛接觸社會生活并面臨更多選擇和挑戰的人生階段。青少年作為特殊的群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必然產”心理上的斷奶”,即青少年尤其是過渡到青年早期這個年齡階段的個體在其成長過程中力圖脫離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監護、獨立自主地進入某些社會生活領域,但是他們又經驗不足,從而產生危機狀況。尤其在現在這個社會價值觀念多樣化、社會迅速變遷的社會,極易產生侵犯行為。目前,青少年的侵犯行為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
當今的社會正逐漸步入網絡社會時代,生活在網絡社會的青少年在享受著網絡社會的方便與快捷的同時,也在被互聯網所改變,網絡的開放性、隱蔽性與無約束性會導致青少年道德失范。一部分青少年在現實社會與網絡社會中會表現出迥然不同的人格,在現實生活中是“天之驕子”,在網絡社會中可能搖身一變飾演起破壞者的角色。本文擬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對青少年網絡侵犯行為進行解讀。
二、網絡侵犯行為的內涵
社會心理學對侵犯行為并沒有統一的定義。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觀點是從行為所導致的后果出發來界定侵犯概念的,認為只要一種行為導致了對他人的傷害則這種行為就是侵犯。這種定義忽視了行為的意圖和內在動機,割裂了動機和行為的關系,因而是片面的。根據社會學習理論看,侵犯行為并不僅僅是指造成傷害的行為,它還應該包括這些行為所產生的破壞性影響以及社會對該行為的標定過程,根據這一觀點,有關侵犯的解釋就必須考慮到傷害行為,也考慮到決定哪些行為被標定為侵犯的社會判斷。
由以上定義我們可以看出,侵犯行為包含三個要素:侵犯的意圖與動機、侵犯結果造成傷害、侵犯是社會規范所不允許的行為。我們可以由此得出網絡侵犯行為的概念,網絡侵犯行為是指行動者具有侵犯的意圖與故意,以互聯網為載體實施的對他人、團體或社會造成傷害的行為。
三、青少年網絡侵犯行為的具體表現
從侵犯行為所具有的不同指向出發,我們可以把侵犯行為分為:
1、侵犯人身權利的行為(姓名權、名譽權、隱私權)。例如,網絡上的虛擬人身攻擊令人防不勝防。在不少學校網站的BBS中,有些帖子針對他人進行言語暴力攻擊,內容粗俗不堪,甚至還有針對個別教師的無理謾罵和惡意中傷。
2、侵犯財產權的行為(網絡詐騙、金融犯罪等)。憑借自己掌握的計算機技術竊取金融機構或是私人的財產。侵犯財產權的方式主要有:數據欺騙,無中生有;假借串戶,故意冒領;盜用密碼,非法支款;電子轉帳,異地提款等。
3、侵犯計算機的行為(黑客入侵、計算機病毒傳播等)等。侵犯計算機的行為包括制造、傳播計算機病毒的行為和“黑客行為”?!昂诳投鄶党錾倌辍闭f明在網絡侵犯行為中青少年所占的比例。由于青少年所具有的好奇心理、叛逆心理等,以及制造病毒和攻擊計算機網絡的極大智力挑戰使得一些青少年樂此不疲。
四、青少年網絡侵犯行為的消解方式
關于侵犯行為的消解方式,周曉虹指出,任何形式的侵犯行為的控制和降低其實都只有兩大方面的策略:其一,從社會學、犯罪學和法學的角度說,通過社會制裁、鄉規民約等正式或非正式機制對侵犯行為加以控制;其二,從教育學和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說,通過社會教化使人們能夠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有效的內在控制。針對青少年的特點,對于控制青少年網絡侵犯行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倡導網絡倫理,實現自我控制
作為一種內在控制,網絡倫理將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關系提升為人格化力量。通過社會教化使個體道德評價內部化,以求個體在沒有他人監督管理的網絡社會情景中也能自己遵守社會道德規范。青少年正處于社會化的關鍵時期,是個體形成道德觀、價值觀的重要人生階段。因此對于青少年要注重以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進行引導,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而將網絡的不良影響限制在最低程度。
2、完善網絡法規,加強強制控制
自由的網絡空間首先應樹立依法治網的法理權威,即以網絡法律體系界定何者才能行使認可的權力。通過完善網絡法規,使青少年樹立法律意識,在網絡行動中以法律約束自己的行為,減少侵犯行為的發生。
3、完善程序設計,實行技術控制
1996年,“互聯網絡內容選擇平臺”監控軟件的使用拉開了技術監管的序幕。許多國家都將其作為清除網絡不良信息、抵御網絡突發侵襲可行的、有效的控制手段。在網絡技術進步的同時,各國也在努力提高網絡的安全性,采用各種手段加強網絡監管,如Microsoft的“視窗腳印”,用以追查網絡越軌者的行蹤,并加以懲處。通過技術控制可以有效的預防侵犯行為的發生。
4、借助大眾傳媒,實現“社會”控制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侵犯行為是個體通過觀察模仿而習得的,因此,減少侵犯行為要減少侵犯的楷模,限制傳媒中暴力形象的出現,同時樹立非侵犯行為的楷模,并結合運用相應的獎勵和懲罰等手段。大眾傳媒中的暴力和侵犯行為會對青少年產生強烈的消極影響,而非侵犯行為的榜樣則可以明顯減少侵犯行為的發生。因此,我們應當樹立非侵犯的權威,減少大眾傳媒中的侵犯和暴力信息對青少年的污染,家長、老師等都要做非侵犯的榜樣,通過潛移默化的“社會”影響控制侵犯行為的發生。
五、結語
青少年網絡侵犯行為的發生固然與其年齡階段特有的心理狀態密切相關,但同時更是社會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在社會學習理論看來,侵犯行為是兒童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習得的。因此,全社會共同努力凈化社會環境、凈化網絡環境,為青少年的社會化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是消解青少年網絡侵犯行為的根本方法。
【參考文獻】
[1] 曾慧芳, 等. 青少年侵犯行為的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 科技信息, 2010(22).
[2] 周曉虹. 現代社會心理學——多維視野中的社會行為研究[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3] 王健. 試論網絡規范的屬性[J]. 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2).
[4] 陳秀麗. 網絡媒體軟性控制方式研究[D].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