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沛沛
摘 要:社會創業是近年來新興的創業形式,其倡導的社會性和創新性對社會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社會創業蘊含的價值理念、理論基礎和實踐領域與社會工作有一定耦合,因此,將社會創業引入高校社會工作教育中,探討構建以社會創業為導向的社會工作教育新模式,從教學體系和實踐體系與社會創業對接,并建立多元主體參與的產學研為一體的孵化基地,進而提升社會工作服務社會的能力,有利于社會工作人才體系建設,發揮社會創業的社會價值。
關鍵詞:社會創業;社會工作;教育;社會價值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7-0185-02
社會創業是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新興的一種新型創業理念,與一般創業追求經濟價值不同,其追求社會價值遠大于經濟價值。社會創業有兩種類型:一類非營利組織的創業活動:另一類是營利機構踐行社會責任的活動,但都十分強調個人或組織必須通過創業或商業活動來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當前社會創業逐漸受到重視,社會創業的實踐與理論研究層出不窮,而就其界定來說也是眾說紛紜。大家所普遍接受的是狄茲的界定,他認為:社會創業應當不斷發現新機會并達到社會目的,是一項持續產生社會價值的事業,是一個不斷創新、適應和學習的過程,也是突破現有資源稀缺現實的風險行動。社會創業研究作為一個新研究領域,十分貼合社會發展潮流。其助人的價值理念與社會工作存在著耦合,同時社會創業也為我國高校社會工作教育提供了新的視角。大學生開展社會創業活動有著門檻低、需求大、持續性強等優勢,基于此,本文試圖將社會創業的理念引入到我國高等學校社會工作教育中,探討構建以社會創業為導向社會工作教育模式的可行性。
一、社會創業嵌入社會工作教育的實踐環境
(一)目前社會工作教育模式的短板
我國社會工作教育在教育目標、培養方式、實踐與就業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短板。其一,教學目標不清晰,教育模式單一。我國社會工作教育界一直爭論的就是社會工作教育到底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專才?還是通才?但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大部分高等院校社會工作教育基本上都是采用通才教育模式,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和方法,能夠應對多任務、多需求的社會環境,這就造成了人才培養的同質化,在人才市場缺乏競爭力。其二,就培養方式來說,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不足。不少高校社工專業學生對專業實習的基地、實習督導和實習效果有著不滿意的評價[1],實踐教學不足導致了學生對社會工作專業知識認知停留在感性層面,產生了理論教育與實踐運用脫節的現象。其三,專業社會認可度低,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不銜接,學生就業結構失衡。目前社會上對社會工作的專業認可不高或認識模糊,也產生了從事社會工作相關職業聲望較低,工資待遇差的現象。同時,缺少職業制度帶來了實務崗位缺乏,導致社工專業學生流失。
(二)國家大力發展社會工作的機遇
2011年《關于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的出臺,是中央關于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建設的第一專門文件,具有指導性意義。其發展目標是適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以人才培養和崗位開發為基礎,以中高級社會工作人才為重點,培養造就一支職業化、專業化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該文件的出臺與實施將直接推動中國社會工作的開展。
近年來,國家加強了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舉措,如出臺了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登記辦法,在上海、深圳等地方試點地區搭建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體系。然而,社會工作職業教育仍然有著較大的需求,特別是面對轉型期中國社會一些特有的社會現象或問題,社會工作如果照搬西方經驗往往并不能解決問題,因此,這些社會問題既為社會工作介入提供空間,也為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提供了天然土壤。
(三)國家積極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氛圍
縱觀十幾年來國家和地方對大學生創業的扶持,使大學生創業進入了一個良好的發展階段:一是緩解了社會對大學生創業的質疑,使得地方政府與高校認識到大學生創業的重要性,并加大了扶持力度。據統計,截至2010年,地方政府和高校為扶持大學生創業共投入16億元,共建立了2 000多個創業實習或孵化基地[2]。二是促進了創業教育活動的開展,不少高校開設了創業教育課程、創業社團、舉辦創業大賽、論壇等,使學生接觸創業教育。社會創業更具有社會價值,可以幫助解決一些社會問題,這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有著較大的意義,同時也更容易獲得政府和社會的認可和支持。從這個角度來說,大學生社會創業是建立在目前我國積極構建扶持大學生創業體制機制基礎上的,與其他條件相比,扶持體制機制有利于減少創業中的困境,規避風險,增進創業進程,進而將創業活動轉換為提供社會服務的過程。
二、社會創業嵌入社會工作教育的實踐路徑
(一)以社會創業為導向構建社會工作專業教學體系
基于社會創業與社會工作在價值理念上的耦合,高校社會工作以社會創業為導向應著重按照創業型人才培養要求,使學生掌握認知性、體驗性和意會性知識。認知性知識可以通過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來培養,不過,意會性知識,如適應能力、溝通能力、組織經營管理能力很難通過課堂灌輸式教學來完成,需要實體訓練方式培養。由此,以社會創業為導向的社會工作專業教學應該包括三個環節:一是意識強化,需要將社會工作的價值觀念和社會創業的理念通過課堂教學、宣傳、榜樣等方式向學生傳送,使得學生認可社會工作的價值與理念,同時激發創業熱情;二是基礎知識的傳授,這也是社會創業教育的基礎,也是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與社會創業教育的交叉點,人的知識越多、知識面越廣,知識結構越合理,其創造能力就越強[3];三是多元主體參與的教學體驗,在此環節組建社會創業教學團隊,邀請社會創業者、非營利組織負責人等經驗豐富的實踐者到學校開設專題講座,將社會工作實務流程與社會創業流程向學生宣講清晰。
(二)以多元主體為依托構建社會工作專業實踐體系
在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中的實踐環節應該充分利用多元行動主體。首先,應該發揮各部門在實踐環節的作用,因為目前我們國家主要是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借助政府力量搭建社會工作實踐平臺,一方面可以提高社會對社會工作的認知和認可,另一方面給予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實踐機會,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其次,社會創業中社會組織是基于政府和市場都不能滿足的需求而成立的,因此,社會組織是實踐中的一個榜樣,發揮好榜樣的力量,既可以將社會創業模式普及,又可以帶動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社會創業激情,客觀上開闊了視野。再次,在社會創業中還有一種類型,叫企業型社會創業,因為市場機制而創造了社會價值,比如說因節能減排而開發綠色產品、因扶貧而開發欠發達地區資源的行為、因緩解地區污染而成立企業等,這些企業型社會創業擴展了人們的視野,巧妙借助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將其吸引到實踐體系中,依靠企業資源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如生產實習、專業指導、項目合作等。
(三)構建社會工作教育的產學研孵化模式
產學研是生產、教育、科研等不同分工系統在功能與資源優勢上的協同創新,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舉措。以社會創業為導向,社會工作教育應該走產學研的孵化模式。以多元行為主體參與的實踐模式為依托,建立社會創業的孵化基地,充分發揮不同主體的優勢,建立健全互動合作制度,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提升服務社會能力。首先,地方政府應以國家發展社會工作教育以及建設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體系的戰略為指引,為產學研孵化模式提供政策支持、資金支持、孵化注冊和媒體宣傳等幫助,為社會組織提供一個寬松的社會環境,建立社會創業的孵化基地,嚴格把控標準,使入殼的創業組織能達到出殼標準,支持已經孵化出來的社會組織“裂變”成為更多的社會組織,并遷出孵化器,最終實現孵化基地的目標。其次,高校應承擔起更多的教學科研轉換任務,發揮高校的人才智力優勢,實現服務社會的功能,主要從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社會創業研究、課程內容優化、實習實踐、孵化政策等方面做好與孵化基地的對接。再次,處于孵化器中的社會組織或者社會創業者應該提升自己業務和創業能力,做好資金技術、專業培訓、項目培養、服務提供、崗位實習、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工作。另外,孵化基地的管理機構,應該扎根基層,凝練實力,精心管理社會創業組織的孵化,促進孵化效果。
三、結語
雖然社會創業在我國的發展還處于摸索狀態,但是在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中,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戰略和強調社會管理創新的政策背景下,以社會價值為目的,以創新為突出特點的社會創業必然會受到重視。同時,在已有的框架下,社會創業給社會工作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思路和發展方向,社會創業導向的社會工作教育模式是以務實、問題解決為方向的,有益于社會工作專業化發展,對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有重大裨益。
社會創業導向的社會工作教育模式是一個復雜、系統的活動,受到外在客觀環境和主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在鼓勵大學生積極進行社會創業的同時,還應構建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實踐模式,為社會創業的發展與完善提供支撐,助推社會創業以及社會工作發展。
參考文獻:
[1]石瑛,劉靜林,車海波.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0).
[2]杜玉波.努力開創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新局面[EB/OL].[2011-03-29].http://www.chinadaily.com.cn/
micro-reading/dzh/2011-04-01/content_2186458.html.
[3]羅志敏,夏人青.高校創業教育的本質與邏輯[J].教育發展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