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軍
【關鍵詞】 課堂教學;德育;滲透;意義;途徑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7—0057—01
德育是我國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社會主義的學校德育包括三個組成部分:道德品質教育,即引導學生逐步掌握社會主義的道德規范,履行道德義務,形成高尚的品德;政治教育,即引導學生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共產黨的領導,逐步形成愛憎分明的政治立場;思想教育,即引導學生逐步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科學的世界觀。加強德育是我國中小學課程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是做好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
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意義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途徑。通過課堂教學滲透德育,教育者能夠引導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以及社會主義的道德規范,這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形成他們的道德觀念,奠定他們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基礎,都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我們都知道,中學的課程和教材,都是按照教育目的精心設計和選編的,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認識價值、發展價值和教育價值;充分挖掘利用這些因素,有利于“整體育人”,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課堂教學是一種組織得十分嚴密的活動,有明確的目的、任務、內容和一定的進度,需要教師和學生集體嚴格遵守一定的要求、制度和紀律,自覺調控自己的行為;教師在態度、作風、言行等方面的示范,學生按一定的規范進行“自律”,這些都有助于培養學生各種良好的品德和風尚。
二、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基本途徑
1. 教師言傳身教,營造德育氛圍。所謂“身教重于言教”,教師在教學中的模范行動,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課堂教學的實踐活動較多,每節課都有大量的操練,在師生活動中,如遇到學生讀錯、拼錯、講錯或不敢開口說話等情況,教師如果采取耐心鼓勵、細心指導、具體點撥等方法,教師的身教和言教定會感染學生,這也是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樹立克服困難的勇氣。作為教師,要熱愛自己的職業,要有教書育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真摯的愛使學生受到感染和熏陶;要以扎實的基本功、嚴謹的態度和求實向上的精神為學生做個“終身學習”的好榜樣。
2. 找到各學科中的德育因素。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用所學知識指導自己的行動,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和諧相處。因此,在教學中注重聯系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讓德育工作與學生生活實際融合一體,就顯得尤為重要。如,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應關注學生情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語言之際汲取情感素養的精華,從而接受品德教育,形成美好的心靈品格。為此,教師在課前必須深入備課,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識內容,又要深入體會教材中滲透的教育內容。講授新課時應力求融知識傳播、能力培養、智力開發和思想教育于一體,充分利用本學科特點及內容,力求在教師精講、學生理解知識、消化知識的同時,適時點撥,使學生認識到學習過程中的德育內涵。英語教學還可以通過學習英語目的的教育,進行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在英語教材的內容和語言訓練中,滲透愛國主義、國際主義以及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規范教育。
3. 創設課堂情景,加深德育滲透。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精心組織教學活動,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的語言交際場景、教學游戲和練習形式,以學生學會為目的,以學習情趣在教學的語境中、練習的活動中、模擬的交際中,向學生滲透德育。在這些模擬的語言情景的交際活動中,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在學習與他人的合作和交往。這種學習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關心他人、互助友愛、文明禮貌等思想品德和行為規范的形成,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性。在教學的全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引導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人,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在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學習愿望的驅使下,學生會忘卻羞澀,積極向上,努力合作,去爭取更高層次的成功。伴隨著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德育融匯其中。德育是教育的一個永恒主題,“潤物細無聲”應該是德育在學科滲透中的最佳描述。教師必須先要自己有德,成為“以德育人”、“以美傳美”的楷模。教師更要善用慧眼,巧耍“花招”,充分開掘課程資源中的德育素材,在組織活動中進行無痕滲透和有目的的培養,對學生“細水長流”地實施德育滲透,使學生在學習外語的同時收獲人生成長的非智力因素。
(本文系酒泉市教育科學規劃2014年度《品德教育與初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整合》課題成果,課題批準號為JQ【2014】GH22)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