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強

技能人才對于創新驅動發展、對于我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是十分重要的基礎。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加快產業優化升級、提高企業競爭力、推動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日,中央召開學習貫徹《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座談會,傳達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部署要求,要強化問題導向、注重精準施策,創新人才培養、評價、流動、激勵、引進、保障機制。《意見》提出,大力培養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技能人才隊伍。
工業強國就是技師技工的大國
確立國家人才競爭比較優勢,在于培養和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人才發展包括創新型科技人才、技能人才等各類各級人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既包括創新型科技人才發展,也包括技能人才發展。所謂技能人才,是指操作崗位的技術人員,只要經過中等專業訓練就可以滿足崗位技術要求,后期通過實踐經驗的積累,成長為技術骨干。這類人才,往往不具備很高的學歷,但有豐富的實際操作經驗。
技能人才對于創新驅動發展、對于我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是十分重要的基礎。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加快產業優化升級、提高企業競爭力、推動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技能型人才發展不僅是職業技術培養問題,而且同樣存在人才評價、流動、激勵等方面改革的迫切性和不可忽視的特殊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工業強國都是技師技工的大國,我們要有很強的技術工人隊伍。”“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我們的人才基礎應該是技工。”總書記要求“大力培育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高技能人才隊伍”。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著力發現、培養、集聚高技能人才隊伍,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十三五”規劃綱要強調,要營造崇尚專業的社會氛圍,大力弘揚新時期工匠精神。
多方面因素造成技能人才缺乏
目前,我國不僅缺乏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而且也缺乏高技能專業人才,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結構上,都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存在著結構不合理、總量不足等嚴重問題。從總量上看,到2015年年底,全國技能人才總量為1.65億人,僅占就業人員的20%,高技能人才總量4 501萬人,占技能人才的27.3%,而一些制造業強國則占到40%以上。從結構上看,技能人才分布存在著產業不均衡,在傳統機械加工類工種多,新型產業和現代制造業少;國企民企分布不均衡,在國有大中型企業分布多,民企和中小企業少;年齡分布不均衡,四成以上的技師、高級技師年齡超過46歲,人才斷檔問題突出,年輕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從市場供需來看,近年來,我國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級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達到2以上,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制約我國技能人才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重學歷、輕能力;重裝備、輕技工;重理論、輕操作;重科技創新人才、輕技能人才”的觀念長期存在,形成了對技能成才的偏見,使技能成才對青年和學生吸引力不強,導致技能學習的積極性嚴重缺乏。二是職業技能評價進入“重學歷”誤區。在技能人才評價上,學歷、論文、配額仍處于人才評價主體地位,這對于學歷偏低或無學歷的技工院校畢業生和技能人才是不適合的,嚴重損害了技能人才的利益,導致技能人才上升空間有限、職業發展通道不暢。三是技能人才在工資定級、落戶、流動等方面,都與其他人才有較大差距,存在收入水平偏低、社會地位不高等問題。四是技能人才專項活動實施力度不夠。為此,國家啟動的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百城技能振興專項活動、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高校畢業生技能就業專項行動等重點行動計劃,相關部門尚需加大落地力度。
建立和完善技能人才改革機制
一是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以大規模開展職業培訓、大幅度提高勞動者素質為目標,建立覆蓋城鄉全體勞動者,貫穿勞動者學習工作終身,適應勞動者需求的職業培訓制度。以提升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為核心,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藝、高超技能和較強創新能力的“大國工匠”。同時,實施企業職工技能提升計劃,建立高技能人才絕技絕活代際傳承機制,全面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
二是積極改革技能人才評價制度。建立技能人才多元評價機制,突破年齡、學歷、資歷、論文和身份限制;在簡政放權中,加快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改革,強化和提高職業資格證書社會影響力、公信力和含金量,與人才培養、評價、使用、激勵、保障等環節緊密相聯,使其真正成為技能人才就業和職業發展的通行證。制定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辦法。完善國家高技能人才評選表彰制度。
三是改革技能人才激勵制度。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推動技能人才按貢獻參與分配,讓技能人才合理合法享有創新收益,著力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加大對高技能人才精神和物質獎勵力度,擴大高技能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數。推行技師、高級技師聘任制度,探索建立企業首席技師制度。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職業技能競賽和崗位練兵活動。
四是強化“工匠精神”宣傳,提高技能人才社會地位。大力宣傳國家對技能人才工作方針政策,弘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理念,不斷強化工匠精神,樹立職業英雄。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