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學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職工的生活節奏也不斷地加快,使職工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壓力不斷增大。大慶油田第一采油廠工會在深化“凝聚工程”的實踐中,努力探索構建新形勢下的職工心理關懷機制,尤其是將“特殊職工、特困職工、特長職工、特別職工”這“四特”職工作為工會的重點工作對象,重視其精神心理需求,使職工服務“深入人心”,實現心理“松綁”,做到心理熱線有人接、心理反應有人知、心理困惑有人解、心理疾病有人治,為營造和諧共進的企業發展氛圍,提供了有力保證。
以基層工會為單位,
建立“心理診所”,把握職工思想脈搏
廠工會把“了解職工需求,掌握思想動態”作為開展服務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將全廠278個基層工會設為一線“心理診所”,目的在于第一時間把握“四特”職工思想脈搏,準確掌握“四特”職工思想動態,將小問題化解在第一時間,大問題呈報第一手資料,做到小事易解、大事可控。同時在隊伍中選定有耐心、有愛心、夠熱心、真貼心的“積極分子”作為“情感聯絡員”,建立職工情感信息卡,及時發現心理困惑,幫助職工學會如何自我調節、處理好工作、家庭和社會中的各種關系,不斷提高生活質量,提高工作效率。
針對“四特”職工群體,廠工會引入《SCL-90心理健康臨床癥狀自評量表》,采取集中測量、深入家庭和病房測量等方式,對職工進行心理健康測量與分析,幫助他們認識到導致自己和家庭成員患大病的心理影響因素,讓“心理診所”更加現代化、科學化、規范化。同時,廠工會每年抽選20名優秀“聯絡員”組成“愛心服務小分隊”,深入基層進行一對一咨詢、一對多團體壓力疏導,充分發揮“心理保健醫”的實際作用,使“四特”職工感受到工會貼心的服務,讓他們從工作、情感的困惑和陰影中走出來,重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觀。
充分利用職工服務站,
設定“心理驛站”,幫助職工解疑釋惑
面對職工生產生活中集中涌現出的“老大難”問題,廠工會充分發揮職工服務站的作用,形成了以工會領導主管、基層工會主席參與、密切聯系一線的“情感聯絡員”,形成了廠、礦、隊三級職工心理服務工作網。把職工服務站作為真正為“四特”職工解疑惑、出路子、祛困擾的援助服務“驛站”。二礦“聯絡員”小楊發現,采油工小王因長期壓力影響,患急性應激障礙導致無法正常工作。他帶小王來到職工服務站,工作人員認真幫助小王分析原因,找準根源,并幫助小王聯系廠工會,安排他接受專業心理疏導。如今,小王已經順利走出心理陰影。
廠工會通過開展“愛心小分隊”送服務下基層、“心理健康百條短信傳遞”“心理驛站”心理應急幫扶等形式,每逢“四特職工”處于崗位調整、家庭變故等敏感時期,及時跟進服務。開設“一廠職工服務站”微信公眾平臺“一廠員工心理成長之家”等微信群,聘任心理專家和志愿者在線解答職工心理問題,圍繞心理百科、婚姻家庭、親子教育、職場心理等模塊,每天刊發心理資訊,幫助職工保持陽光心態,快樂工作,快樂生活。
積極創造良好條件,
搭建“心理課堂”,培育專業疏導能力
廠工會本著“職工服務,從心開始”的工作理念,把提高工會干部心理疏導能力作為提升整體業務素質的重中之重,通過“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開展心理培訓,創造條件為工會干部搭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實用性強的“心理課堂”,把工會干部隊伍打造成一支對職工心理咨詢、心理輔導、心理治療等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心理咨詢師隊伍,作為當好職工“娘家人”的首要前提。
積極制訂“內訓師培養計劃”,選派熱愛心理咨詢工作的80多名骨干參加國家級心理咨詢師輔導班,53人取得國家三級以上心理咨詢師證書;先后選派30多人次到北京、廈門等地,參加臺灣心理導師“愛的旅程工作坊”;舉辦“心理咨詢師診斷、咨詢實戰技能培訓班”“自我成長工作坊”,提升實戰技能。“四特”職工內在“冰山”,在做一個內心和諧咨詢師的基礎上實現“助人自助”,有效幫助職工積極樂觀地投入工作和生活中。
根據職工都應用網絡的特點,利用現代通信手段,在廠級網站上建立“心靈之窗”心理咨詢網絡論壇,讓一些礙于情面、思想有顧慮的職工能夠在網絡上直言不諱。某基層隊的小李是一名采油工人,偶爾有尿床的毛病,這個難言之隱把他折磨得神情恍惚,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中。網絡論壇中心理咨詢師得知他的病情后,通過心理疏導,鼓勵他這個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通過治療后,小李擺脫了內心的陰霾,極大提高了工作積極性。
通過建立“心理診所”“心理驛站”和“心理課堂”,形成心理服務全網工作體系,及時了解掌握職工心理健康狀況,對“四特職工”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和援助,讓他們有地方、有機會表達,及早發現職工的心理危機,及時進行心理疏導,極大地改善和提升了職工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單位:大慶油田第一采油廠工會)
(責任編輯:胡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