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錦祥
職務犯罪是腐敗現象最嚴重、最典型的表現形式。它干擾社會、經濟和政治秩序,危害公共財產及人民財產安全,危害個人和家庭財產安全。同其他犯罪相比,職務犯罪對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和社會的危害、對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危害更為直接、更為嚴重。正因為職務犯罪危害的嚴重性,所以采取有效措施預防職務犯罪顯得尤為重要。
職務犯罪的當前形勢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嚴厲整治領導干部作風,鐵拳出擊腐敗,先后查處了一大批高級領導干部,向世人昭示“反腐沒有特區”。近幾年來,鐵路系統和貴州、江西、云南、湖南等交通系統相繼被查出多起領導干部違紀違法問題。十八屆中紀委六次全會指出,要持續保持反腐敗的高壓態勢,要做到“節奏不變、力度不減”,將“進一步擴大巡視范圍,要加快巡視頻率”,“老虎”“蒼蠅”一起打的態勢將會長久地持續下去。
從國有建筑施工企業的現狀來看,涉及職務犯罪的案件和信訪舉報近幾年明顯呈上升趨勢。一是在業外案件延伸調查中,涉及建筑施工企業的案子明顯增加;二是涉案的企業領導干部和關鍵崗位人員呈上升趨勢;三是窩案、串案現象突出,如:某施工單位發生的一起案件,一個項目部就有7人涉嫌犯罪,其中4人受到刑罰。由此可以看出,國有建筑施工企業面臨的廉政風險越來越高,預防職務犯罪的壓力越來越大,廉政風險成為可能危及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
職務犯罪的成因分析
產生職務犯罪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主觀原因主要是個人自律意識不強,法律意識淡薄,存在僥幸心理,以權謀私??陀^原因主要表現在教育不夠、制度不健全、監督不到位、懲處不力等方面。
一些黨員干部不注重學習,黨性不強,“四風”問題突出,面對市場經濟的誘惑,迷失了正確的方向,私欲觀念作祟,以權謀私,心存僥幸,總認為那塊“磚頭”砸不到自己,視黨紀國法于不顧,內外勾結,搞權錢交易。
有些國有企業對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黨性教育、法制教育不夠,達不到預期效果。主要表現在:教育形式單一,時緊時松,久而久之,黨員干部對學習教育不感興趣,甚至存在著抵觸情緒,造成個別黨員干部思想道德滑坡,政治素質下降,甚至出現職務犯罪。
一些企業制度不健全,內控體系不完善,內控流程不嚴謹,客觀上給職務犯罪提供了空間,成為滋生腐敗和犯罪的溫床。此外,企業內部監督機構職能弱化,長期處于不敢監督、不善監督或無法監督的狀態,無形中膨脹了一些自恃大權在握的個人意志,使制度執行效果大打折扣。
歷史一再證明,如果權力失去制約,就必然出現濫用權力的現象,不受監督制約的權力只能導致腐敗。正如原山東省泰安市委書記胡建學被捕后所說的:“官當到這個份上,就沒有人管了,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個別企業內部執紀不嚴,懲處不力,影響了紀律法規的嚴肅性,也達不到以儆效尤的作用。甚至有的單位對一些“潛規則”習以為常,習慣于“用錢消災”,客觀上縱容和助長了違紀違法行為的發生,導致了職務犯罪上升、大案要案增多等現象。
職務犯罪的預防措施
預防職務犯罪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就國有建筑施工企業而言,必須要堅持運用教育、制度、監督相結合的手段,積極主動地開展預防工作,才能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把職務犯罪消滅在萌芽階段,既挽救個人,又保護企業的利益不會受到損害。
——筑牢思想“長堤”,使其不想。遏制建筑領域職務犯罪,首先要做好人的思想設防工作,幫助干部職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當前高壓反腐的新形勢下,建筑施工單位黨組織必須下大力氣抓好企業廉潔文化建設,要以“兩學一做”為載體,把依法治企與以德治企相結合,將理想信念、紀律作風、職業道德、企業文化以及法制教育和業務技能培訓有機結合起來,切實將廉潔理念融入企業的各項管理工作中,讓優秀的廉潔文化影響人、教育人,讓廣大黨員干部切實明白應該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使之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以達到自固長城、自覺防腐的效果。
——借力法治宣貫,筑牢觸“法”防線。工程項目建設周期長、參與人員多、人員成分復雜、防范難度大,企業要積極開展檢企共建活動,事前做好廉潔從業預防工作。要定期組織預防職務犯罪講座或座談,并有針對性地通報一些職務犯罪案例,剖析發案原因,共同商討預防措施,使預防工作真正全面深入、貼近實際、服務大眾。在通過以案說法的同時,還可采用模擬清賬法,幫助大家厘清“政治、經濟、家庭、自由、健康、名譽”等六筆賬,算出犯罪的沉重代價,使違法違紀的危害性一目了然,以此產生群體的共鳴與震撼。
再則,可以適時組織直觀教育,通過組織參觀監獄等警示教育基地,聽取服刑人員現身說法,讓員工當面聽取牢中人的懺悔,感受墜崖式的劇痛以及失去自由后的悔恨,使之從反面教育中去反省自己,牢記前車之鑒,從而達到自覺蕩滌心塵、遵法守法的目的。
——構建制度“籠子”,使其不能。建筑施工領域職務犯罪多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企業管理機制上存在著漏洞和不足。因此,查缺堵漏,構建牢固的制度“籠子”,是預防職務犯罪的關鍵。
第一,要建立科學、民主的決策程序,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要進一步健全黨組織參與企業(項目)重大問題決策的機制,強化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決策參謀作用,做好重大決策的引導和把關。要努力改進、規范領導班子議事決策規則,凡屬“三重一大”事項,必須嚴格做到集體研究、集體決策,杜絕權力失控、決策失誤、干部失范。同時,黨組織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用好用足責任追究手段,著力維護民主決策、權力運行、人財物管理等制度執行的嚴肅性,確保企業健康發展。
第二,推行生產要素的集約管理。隨著執法環境和行業規定的不斷完善,國家對基建系統的各種審計、監察、整頓力度越來越大,市場環境也日趨規范,必然要求企業加強內控,以減少廉政風險。近年來,中國中鐵在全系統推行了以“資金集中管理、物資集中采購、設備集中采購、勞務資源集中管理、商業保險集中投保”為核心的集約管理,強化了內控體系建設,開展分層級、分職能、分部門的專項評審,對內部業務流程進行規范化、程序化,將生產要素進行了集中管控,既提高了效率,又有效防范了職務犯罪,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借鑒。
第三,完善項目的廉潔風險防控。建筑施工企業應以規范權力運行為核心,綜合運用教育、監督、約束、考核等措施,在項目部建立以崗位為點、以程序為線、以制度為面、以強化預防和監督為重點的廉潔風險防控工作機制,切實保證權力運行規范、資金運行安全、項目陽光建設,從源頭上防止職務犯罪發生。
第四,健全內部監督制約機制。一是健全監督機制。企業要支持紀委監察機構正常履職,并整合監察、審計、財務、監事會、職代會、群眾監督員等監督資源,構建全方位大監督網絡,形成上下聯動、交叉有序的監督合力,增強監督實效。二是合理制約權力。特別是對工程項目勞務分包、大宗物資采購、資金劃撥、管理、使用等容易產生腐敗的重點環節,企業要有針對性地采取制約措施,構建配置科學、程序嚴密、相互制約的工作體系,增加經濟活動“透明度”,排除權力干預和“暗箱操作”,消除腐敗現象滋生的土壤。
——高懸法紀“利劍”,使之不敢。當前,在部分國有企業中,對于干部管理監督獎懲問題上,仍存在重任用輕管理、重感情輕原則、重保護輕懲處的錯誤認識和做法,這與反腐敗和廉政建設形勢的要求不相適應。企業黨委、紀委要站在從嚴治黨、依法治企的高度,勤把病脈、防范在先,堅持抓早抓小,預防廉政風險事件多發。
其一要暢通信訪舉報渠道。企業紀委高度重視職工群眾的來訪來信,對群眾所反映的每一條問題線索,都應認真負責地做好調查核實工作,并堅持按“有舉必接,有案必查,違紀必究”原則要求,及時處理發生在群眾身邊的違紀違法現象。這樣方能更好地調動員工群眾的監督積極性,使違紀違法行為無處遁形,預防小問題演變為大案件。
其二要堅持做好“四種形態”的應用。國企紀委必須堅持“紀在法前”,嚴格執紀,發現有不正之風和違紀苗頭,就應嚴管狠抓;對于觸犯了紀律、破壞了規矩的,就必須動輒則咎。在執紀過程中,要結合所在企業的特點,有側重地解決好眼前存在的群眾關注度高、影響惡劣、亟待解決的腐敗現象和問題,貫徹落實好八項規定,以“猛藥去疴”“抓鐵有痕”的決心,嚴查快結各類違紀案件,并依例公正量紀,該撤職的撤職,該開除的開除。對于一些窩案、串案以及影響惡劣的案件,必須啟動“一案雙查”,不但追究當事人的責任,還要追究所在黨組織和其分管領導的責任,真正做到“問責一個,警醒一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打擊歪風,為企業正歪樹、治病樹、拔爛樹,做到防患于未然。
其三要依法懲處職務犯罪行為。對于個別少數觸犯法律的企業員工,要認真區分性質,做到不袒護、不包庇,在紀律審查中把主要違紀問題查清后,涉嫌違法犯罪的要及時移送司法機關查處。只有依法嚴懲職務犯罪,形成威懾,才能使人不敢犯罪,才能最大限度地遏制腐敗增量,才能祛邪揚善、匡扶正氣,形成健康向上的企業風氣。
(作者單位:中國中鐵五局紀委)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