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歡 覃孟超
潛江,地處江漢平原腹地的湖北名城,“魚米之鄉”的美譽之下,自然環境頗稱得上是得天獨厚,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雨量充沛,氣候宜人,此外地勢平坦廣闊,土層深厚肥沃,河渠縱橫交錯,于農作物的生長而言,一切都恰到好處。加之政府對蔬菜種植業的政策關懷、方針引導,近些年來潛江市的蔬菜產業發展漸有成果,大大小小的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興起不斷,為農民、農村和農業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其中,創于潛江市楊市辦事處佘口村的群松蔬菜專業種植合作社(以下簡稱群松合作社),尤以設施蔬菜的優異發展引起了諸多關注。
名揚在外:技術支撐,聚焦靈魂人物
群松合作社,2012年在領頭人佘希軍的牽引下,由7名股東共同出資100多萬元合資創辦。現有30多戶村民入社,種植模式以大棚設施栽培為主,規模達13.33 多hm2,而露地種植面積相對較不穩定,隨市場行情變化而增減,平均在26.67 hm2左右。合作社種植品種豐富,多采用本地品種,黃瓜、西瓜、茄子、辣椒、豇豆、西紅柿等10幾種常規蔬菜皆有。其中茄子、黃瓜為主栽品種,種植面積均為13.33 多hm2,日產量5 000~7 500 kg。
盡管合作社并未外請技術員,社內技術骨干僅2、3名,但合作社的種植水平卻名揚潛江,而這一切都得聚焦于佘希軍這個合作社靈魂人物的身上。佘希軍,年未五十,沉厚寡言,樸實無華的外表之下滿腹技術,中學畢業后繼續華中農業大學園藝專業函授教育,理論充實的同時實踐經驗也著實豐富,合作社開辦之前一直任職于武漢原野公司,從事蔬菜技術指導工作,練就了一身蔬菜種植的技術本領。
在佘希軍的全程技術跟蹤服務下,合作社的蔬菜種植幾乎都有了理想效果:大棚栽培模式得以全面大力推廣,生物有機肥代替了化肥,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等常發病害得到了生物性防治,蔬菜抗病性、抗逆性、豐產性、安全性都有了整體提升,種植技術、種植模式在不斷地鉆研更新中。如此過硬的技術保障之下,盡管運營僅3年有余,合作社所產蔬菜皆因品質、口感俱佳,名氣已傳遍潛江市內外,產品直銷本地蔬菜市場外,還遠銷武漢、仙桃、天門及荊州等周邊地區,外地商戶甚至都進村提貨,每日交易現場火爆非常。
輻射助益: 脫貧摘帽,刮“返鄉種菜風”
于群松合作社而言,技術是第一道保障,而科學的管理也是促成合作社日新月著的關鍵手段。為擺脫以往蔬菜種植質量不一、收益低下的僵局,合作社采用了“統一種植計劃、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農資供應、統一產品銷售”的管理戰略,以提升社員的整體效益及合作社的市場競爭力。
在種植計劃的制定上,合作社在根據市場行情做出市場準確預測的同時,社員統一上報個人種植計劃,股東再根據預測結果做具體的商議調整。做出種植面積的安排后,再進行品種的種植分配,而具體分配則根據社員自我意愿、社員勞力狀況及科學合理等3大原則來綜合進行,既尊重了社員的主人翁地位,又遵循了市場的客觀發展規律;在技術指導、農資供應及產品銷售等環節,合作社都勞心勞力地為社員統一安排,技術骨干全程跟蹤服務,農用物資統一發放配送,生產產品統一收購交易,社員在種植效益大幅提升的同時,還省去了大批人力、物力的耗費。
3年多的時間,靠著專業的技術與科學的管理,合作社如今的境況已今非昔比,社員隊伍不斷壯大,意欲入社的村民在持續增加,甚至延伸至了外村;種植規模也在同步上漲,下半年預計再發展蔬菜栽培面積6.67 hm2。而佘口村也為此煥然一新,大田作物種植多轉向了蔬菜大棚栽培,原先7 500元/hm2的收益提升至15萬~30萬元/hm2,蔬菜種植規模仍在逐年遞增,村民脫貧摘帽的步伐在顯著加快。更值得關注的是,蔬菜生產的高效益已“誘使”村民興起了一陣“返鄉種菜風”,如今村里的蔬菜種植戶多是肯學肯鉆的80后年輕一代,種植隊伍明顯年輕化,其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與創新發展的內在潛力,為合作社的發展又增添了一份安心的保障。
雙刃效應:遠愁近憂,緊扼三大關口
近些年來,中央對于現代農業的政策關懷與方針引導,為蔬菜行業創造了新時代的發展機遇,全國從事蔬菜種植的生產基地、家庭農場、蔬菜合作社等新型主體遍地開花,群松合作社同樣催生于這樣的行業大環境之中。然這樣的興盛形勢猶如一把雙刃劍,行業競爭同比無限增加,蔬菜市場價的波動也在不斷地進行著,加之氣候等不可逆因素,這幾年的蔬菜市場已出現了不穩定的態勢。
這一切佘希軍都看在眼里,對合作社的發展應對戰略也進行了深刻的思考與摸索。無論未來蔬菜發展形勢如何,佘希軍始終認為唯有緊扼質量關、產量關及品牌關,在品種、技術、品牌等方面不斷實現創新與突破,才是應對未來一切不可知危機的有效之策。
關于未來,合作社也已有了清晰的規劃,為加快新品種的更新換代以及實現種苗質量的親自把關,合作社決定將在近兩年先后投入建設一個新品種示范園及一家育苗廠,預計投資將達到上百萬元,但資金的籌措問題目前讓合作社深為憂心,佘希軍表示為此只能適當調整建設進程以及尋求政府相關部門的政策扶持。盡管遠愁近憂均有之,但腳踏著實地,緊扼著關鍵,實在而又堅定,這讓人不得不深信,合作社未來之路必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