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在漫漫歲月長河中,從第一粒種子被有意識地播下,人類放棄狩獵采集,以稼穡農桑獲取了食物供應的控制權,由此步入現代文明。時光荏苒,世事變遷,種子之重愈發凸顯,種子是農業的基本生產資料,是農業增產的內因,是先進科技的載體,是農業價值鏈的起點,而《種子法》則是指導種業發展最重要的法律依據。自2004年《種子法》頒布以來,我國種業沖破體制機制的桎梏,發展速度與規模前所未有,2016年作為新《種子法》實施的元年,也注定拉開新一輪調整序幕。那么未來,新的法律條文將對市場行為和企業行為產生什么影響?執法者和種子經營者在具體實踐中,又會出現哪些意想不到的問題?本刊特邀律師武合講,為您探索新《種子法》下的風險規避和維權路徑。
【背景解讀】:玉米雜交種9F592×6F576,2011年經黑龍江省農墾局審定通過,審定編號黑墾審玉2011003,品種名稱德美亞3號,原代號墾豐0824;2012年經新疆自治區審定通過,審定編號新審玉2012年43號,品種名稱KWS5383;2013年經吉林省審定通過,審定編號吉審玉2013001,品種名稱德美亞3號;2013年經黑龍江省審定通過,審定編號黑審玉2013022,品種名稱德美亞3號。
【經典案列】:某種子商店在黑龍江省某縣銷售該玉米雜交種不再分裝的包裝種子,包裝品種名為KWS5383,該縣農業局認為種子銷售商不以黑龍江省審定公告品種名稱德美亞3號進行銷售的舉動違反了《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制度》,于2015年12月28日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對種子銷售商予以沒收違法所得240 000元和罰款32 000元。
【作者觀點】:該行政處罰將品種審定與品種名稱、不同名稱與不同品種混淆了,種子銷售商的行為不違反法律規定。
以違反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制度為依據,行政處罰適用法律錯誤
品種審定屬于行政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以下簡稱種子法)規定了品種的概念及主要農作物品種在推廣應用前應當通過國家級或省級審定。《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規定了品種審定辦法主要是品種試驗,包括品種比較試驗、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主要對品種豐產性、適應性、抗逆性和品質等農藝性狀進行鑒定和驗證,而品種名稱不屬于品種試驗范圍。通過品種試驗品種,由品種審定委員會審核和頒發審定證書。品種審定屬行政行為,品種審定委員會對品種試驗的真實性、品種審定的合法性負責。
品種命名屬于民事行為。《種子法》未規定品種審定時應當審定品種名稱。《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規定,申請審定的品種,應當具有適當的名稱,也就是說,在向品種審定委員會提出品種審定申請前,品種就應當具有適當名稱。因品種名稱形成于品種審定前,故而品種名稱不屬于品種審定的范圍。品種的命名權,歸品種審定的申請者所有,屬于民事行為。品種名稱的適當性,由品種審定的申請者負責。而品種審定委員會不對品種進行命名,對品種名稱是否合法、是否侵權、是否適當不負責。
行政處罰適用法律錯誤。黑龍江省農業委員會通告(2013第007號)證明,玉米雜交種9F592×6F576屬通過黑龍江省級審定的主要農作物品種。《種子法》規定,通過省級審定的主要農作物品種可在本行政區域內適宜的生態區域推廣。依據上述規定,種子銷售商有權在黑龍江省內適宜的生態區域推廣玉米雜交種9F592×6F576。其行為不屬于經營、推廣未經審定通過的種子,該縣農業局依據《種子法》第六十四條規定對種子銷售商予以行政處罰,適用法律錯誤。
行政處罰認定事實錯誤,德美亞3號與KWS5383實屬同一品種
《種子法》規定,種子質量管理辦法、行業標準和檢驗方法,由國務院農業、林業主管部門制定。農業、林業主管部門可采用國家規定的快速檢測方法對生產經營的種子品種進行檢測,檢測結果可作為行政處罰依據。玉米屬糧食作物。《GB 4404.1-2008 糧食作物種子第1部分:禾谷類》檢驗方法規定,真實性和品種純度檢測應執行《GB/T 3543.5-1995 農作物種子檢驗規程真實性和品種純度鑒定》。《GB/T 3543.5-1995 農作物種子檢驗規程真實性和品種純度鑒定》中DNA分子檢測方法規定,品種真實性驗證或身份鑒定,允許采用簡單重復序列(簡稱SSR)和單核苷酸多態性(簡稱SNP)分子標記方法。北京玉米種子檢測中心按照農業部制定的《NY/Y 1432-2014 玉米品種鑒定技術規程》,采用SSR分子標記法對德美亞3號和KWS5383進行品種真實性檢測,檢測結果是德美亞3號和KWS5383的差異位點數為0,結論是相同或極近似,證明德美亞3號和KWS5383屬于同一品種。
推廣一品多名的在用品種,不違反法律規定
種子銷售商的行為合法。自2012年4月15日起施行的《農業植物品種命名規定》規定:“本規定施行前已取得品種名稱的農業植物品種,可繼續使用其名稱”。依據上述規定,審定編號為黑墾審玉2011003的品種名稱德美亞3號、原代號墾豐0824,和審定編號為新審玉2012年43號的品種名稱KWS5383的玉米雜交種,屬《農業植物品種命名規定》施行前已取得品種名稱的農業植物品種。種子銷售商繼續使用其品種名稱KWS5383,推廣玉米雜交種9F592×6F576的行為合法。
農業部未對品種名稱清理并重新公告前,推廣一品多名的品種合法。2012年前,我國無規范品種名稱的法規,一品多名現象普遍存在。如本案的玉米雜交種9F592×6F576,至少一品三名。正因如此,農業部才在《農業植物品種命名規定》第十九條作出特別規定:“對有多個名稱的在用品種,由農業部組織品種名稱清理并重新公告”。但玉米雜交種9F592×6F576的3個名稱,未由農業部組織品種名稱清理并重新公告,所以種子銷售商在農業部對品種名稱清理并重新公告之前有權繼續使用品種名稱KWS5383進行推廣。
農業局處罰不當,侵害了種子銷售商的合法權益
黑墾審玉2011003和新審玉2012年43號證明,玉米雜交種9F592×6F576屬在《農業植物品種命名規定》施行前已取得品種名稱墾豐0824、德美亞3號和KWS5383的農業植物品種;依據《農業植物品種命名規定》規定,推廣玉米雜交種9F592×6F576,可繼續使用其名稱墾豐0824、德美亞3號和KWS5383。黑審玉2013022證明,玉米雜交種9F592×6F576,2013年已通過黑龍江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可在黑龍江省第二積溫帶下限和第三積溫帶上限推廣種植。《種子法》規定,通過省級審定的主要農作物品種,可在本行政區域內適宜的生態區域推廣。根據上述規定,種子銷售商有權使用品種名稱KWS5383,在黑龍江推廣玉米雜交種9F592×6F576。該縣農業局對種子銷售商的行為予以處罰,不符合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制度,侵害了種子銷售商享有的主要農作物品種推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