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金蘭 肖偉 吳葳
中圖分類號:S43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3547(2016)14-0059-03
隨著我國蔬菜生產的蓬勃發展,在蔬菜種類增多及種植方式多樣化的同時,蔬菜病害也逐漸增多,特別是近年來保護地蔬菜的快速發展以及某些地區大面積種植單一蔬菜,使得病害發生加重。種植者若不能很好地識別病害,防治時沒有對癥用藥或者用藥不合理等都會影響蔬菜的產量和質量,從而降低蔬菜的經濟效益。人們對食品安全要求不斷提高,先進的蔬菜病害防治方法在生產綠色食品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現將大田中常見蔬菜病害的簡易識別及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1 蔬菜病害
蔬菜病害是指蔬菜在生長過程中受病原微生物或不良環境因素影響,新陳代謝受到干擾,導致內部組織和外部形態出現異常。蔬菜病害的發生通常有一個明顯的發病中心,然后逐漸向四周擴散。常見的蔬菜病害表現有畸形、壞死、萎蔫、腐爛等。
2 蔬菜病害簡易識別方法
2.1 根據發生時期識別
蔬菜病害的主要發生時期為苗期和成株期。苗期病害發生在播種到幼苗移栽初期,常見的苗期病害有猝倒病、立枯病和根腐病等,三者都是苗期常見的真菌病害,有相似之處,但也有明顯的區別:從發病的時間看,猝倒病早于立枯病,猝倒病常發生在幼苗出土后、真葉尚未展開前,而立枯病多在育苗中后期發生;從發病的狀態看,猝倒病在病斑處產生絮狀白霉,并且很快倒伏,而立枯病發病時無絮狀白霉,得病植株不倒伏;根腐病主要表現為根部腐爛。
實際生產中,絕大多數的蔬菜病害都發生在成株期,即從定植到收獲這段時期。常見的成株期病害有褐斑病、枯萎病、晚疫病、霜霉病等。褐斑病一般表現為中、下部葉片先發病,向上發展,初期在葉面生出灰褐色小斑點,逐漸擴展成大小不等、邊緣不太整齊的圓形或近圓形淡褐色或褐色病斑,后期病斑中部顏色變淺,有時呈灰白色,邊緣灰褐色;枯萎病癥狀表現為幼葉呈現失水狀萎蔫,莖基部變褐收縮呈猝倒狀,莖基部呈水浸狀腐爛;霜霉病葉片上有黃褐色病斑,受葉脈限制,濕度大時葉背面有灰色或黑色霉層;晚疫病癥狀一般表現為葉片產生圓形或不規則形的水漬狀病斑,嚴重時莖部以及果實都表現出水漬狀病斑。
2.2 根據發生部位識別
蔬菜病害主要發生在植株的根、莖、葉及果實等部位,有經驗的菜農常根據發病的部位確定病害類型。研究表明,在植株根部發生的有根腐病、根腫病等;在植株葉部發生的有霜霉病、白粉病等;在花和果實發生的有灰霉病、黑星病、軟腐病等[1]。
根腫病主要為害十字花科蔬菜,導致根部形成腫瘤。由于根部受到破壞,因此植物一般較為矮小,更為明顯的表現為晴天高溫時葉片(植株)萎蔫,晚間恢復。灰霉病與霜霉病較為相似,但灰霉病主要為害果實,引起果實頂部腐爛,后期出現灰色霉層,而霜霉病主要為害中下部的葉片。黑星病表現為病部凹陷,呈暗褐色瘡痂狀,一般伴隨有半透明膠狀物流出。軟腐病一般可由細菌或者真菌黑根霉引起,會導致果實和根、葉柄腐爛,有惡臭味。
2.3 根據發生條件識別
因為每種蔬菜病害發生時的外部生長環境不同,所以可根據蔬菜生長的溫度、水分、光照等環境條件判斷病害類型。蔬菜生長時期因溫度不適,可能遭受冷害或熱害。水分的缺失會導致蔬菜缺鈣、鉀、硼等營養元素,水分過量又會導致蔬菜萎蔫或死亡。由大田生產實踐可知,高溫干旱條件下,蔬菜易發生蟲害,茄果類蔬菜易發生病毒病等;高溫高濕條件下,易發生黃瓜白粉病、辣椒根腐病、番茄青枯病等。
2.4 根據主要癥狀識別
熟知各類病害的癥狀是正確識別和防治蔬菜病害的關鍵,抓住各類病害的顯著特征及癥狀可準確判斷出相應的病害種類。例如黃瓜或西葫蘆的細菌性角斑病病害主要表現在葉片和瓜條部分,苗期葉片初期為水漬狀的小圓斑,后變為淡褐色;成株期葉片初生水漬狀淺綠色小斑點,擴大后為黃褐色多角形病斑,邊緣伴有黃色暈環,莖及瓜條上的病斑中部常有裂紋產生,潮濕條件下還有乳白色菌膿流出。病毒病又稱為花葉病,常見的有花葉、條斑、蕨葉病毒病3種,其中花葉病毒病最普遍,當蔬菜葉片呈黃綠相間的線狀厥葉形、花葉形、畸形或褐色的條斑形,嚴重時頂葉變小、葉脈變色時,很可能是感染了病毒病[2]。
3 防治措施
3.1 生態防治
通過創造利于蔬菜生長發育的溫度、光照、濕度等,可對保護地內蔬菜易發的霜霉病、白粉病、黑斑病等進行生態防治。生產中可采用高溫悶棚的方法減少土壤中的病原菌,如黃瓜霜霉病發生較為嚴重時,維持棚溫43℃左右約2 h后再放風,連悶2~3 次,防治效果顯著。
3.2 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主要涉及種子的選擇、播種期的確定、合理密植、合理施用水肥等,同時也受種植者的栽培技術限制。農業防治一方面通過創造有利于蔬菜生長的環境條件,提高蔬菜的抗病性;另一方面通過控制不利于病原物生長或蔓延的環境條件,遏止病害的發生。合理澆水有助于蔬菜生長,特別是土壤濕度很大的雨季要注意開溝排水。合理施肥要求種植者對作物的生理習性和肥效時期有準確了解和把握。此外,生物肥料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可以減少化肥的使用量,調節土壤的理化性質,還有利于提高蔬菜的產量和抗病能力,并且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例如,微生物有機肥料就是根據“以菌治菌,以肥抗病”的防治原理,利用秸稈等作物研制出來的多效生物肥料[3]。
3.3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廣大菜農普遍使用的一種防治方法。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加強,化學藥劑的使用限制日益增多。因此,要求菜農要選用低毒、低污染和低殘留的高效藥劑,做到科學施藥。實際生產中因操作有誤和防治不合理等問題,常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為此應重點注意以下幾點。
①對癥用藥 菜農們要熟知一些常用藥劑的應用對象和范圍,以防亂用。
②采取正確的施藥方法 主要的施藥方法有噴霧、拌種、浸種、涂抹、灌根等。
③嚴格把握用藥的濃度 菜農在選用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后,還要做到準確配制所需用藥的濃度。在施藥時,力求均勻周到,使藥劑能覆蓋所有病害部位,確保防治有效。
④合理輪換用藥 生產實踐證明,長期施用一種農藥防治病害,除了防治效果不佳外,還會導致病菌產生抗藥性。因此,一種農藥使用2~3次后,應換施其他功能相似的農藥[4]。
⑤注意安全間隔期 收獲前15~20 d嚴禁使用任何農藥。
3.4 其他常用防治方法
實際生產中菜農常常會通過摘除變色腐爛的蔬菜枝葉、拔除病株等,遏制病毒等有害物質在蔬菜體內的滲透傳導,減少蔬菜患病面積。大蒜、馬鈴薯等還常使用脫毒技術,減少病毒病的發生;針對不能實行輪作的保護地,可以利用嫁接方法(如西瓜、茄子、番茄),防止土傳病害發生,進一步提高蔬菜的產量和質量,增加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孟令法.大棚蔬菜病害的識別與防治[J].農業知識:科技與三農,2009(6):57-59.
[2] 孫海軍,劉玉波.蔬菜病害的識別與防治技術[J].吉林蔬菜,2009(2):41-42.
[3] 肖偉,Jeong S J.早春大田蔬菜生產中的病害生態防治觀[J].長江蔬菜,2013(13):52-53.
[4] 羅守進.蔬菜栽培中藥害的發生與防治[J].農業災害研究,2014(10):34-3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