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沙 崔文香
【摘 要】特殊教育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僅影響到自身的生活質量,同時關系到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及與特殊需要兒童的良性互動程度。本文針對特殊教育教師的心理健康研究現狀進行分析和總結,在了解特殊教育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同時,為進一步推動特殊教育教師的心理健康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特殊教育教師 心理健康 現狀 對策
心理健康是現代人健康的重要標志。特殊教育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僅影響到自身的生活質量,同時關系到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及與特殊需要兒童的良性互動程度。因此,探討特教師資隊伍的心理健康問題,促進其心理健康的發展,是當前特殊教育發展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針對特殊教育教師的心理健康研究現狀進行分析和總結,在了解特殊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同時,為進一步推動特殊教育教師的心理健康建設提供參考。
一、研究概述
(一)檢索方法
本文通過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服務平臺,以“特殊教育教師”“心理健康”“職業倦怠”為關鍵詞檢索了1990-2015年的相關文章,剔除與本文無關以及重復的文章,共篩選出與特殊教育教師心理健康及職業倦怠相關的文章58篇。針對特殊教育教師的心理健康所發表的文章主要集中在2004年以后,多數文章以對策研究和相關性研究為主。
(二)研究工具
關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多數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在職業倦怠方面,Maslach職業倦怠調查量表使用最為頻繁;從積極心理學角度研究的學者較多采用的是烏得勒支敬業量表(Utreeht Work EngagementScale,UWES);還有一部分學者自編量表進行研究。
(三)研究視角
有文章針對特殊教育教師的心理問題、職業倦怠及職業壓力等方面進行研究;一部分從積極心理角度探討應對策略;還有一部分學者針對特殊教育教師的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工作滿意度、職業承諾等方面的相關性進行研究。
(四)研究地域
所選文章的研究對象多來自大城市(北京、上海、重慶、山東、浙江、河南),主要從特殊教育教師的個體、社會、學校等因素進行研究和分析,少數是針對普通教師和特殊教師的對比進行研究,如金澤勤等人的《普通教師與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倦怠和教學效能感的比較》。就樣本量而言,最大的樣本量是劉在花研究中所選取的8省、市33所特殊教育學校的918名教師;其他研究有100人左右。
二、研究成果概述
(一)特殊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
研究者以特殊教育教師為對象開展了一些相關的調查和研究,雖然得出的數據各有不同,但特殊教育教師的心理問題確實存在,且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徐美貞研究指出,特教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較高,具有輕度及其以上心理問題的教師占總數的25.6%。王玲鳳研究表明,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壓力較大,61.3%的特教教師體驗到中等程度以上的壓力,5.6%的特教教師體驗到重度以上的壓力。最大的壓力源主要來自學生管理。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工作壓力越大,倦怠越容易產生。
(二)相關性研究
1.職業倦怠狀況
職業倦怠狀況是由工作壓力、挫折等導致的一種身體、精神和情感的耗竭狀態,包括情緒枯竭(emotional exhaustion)、人格解體(depensonalization)和個人成就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三個維度。李永占研究結果顯示,特殊教育教師的工作倦怠均值臨近中等倦怠水平上限,已經比較接近嚴重水平。但班永飛研究發現,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倦怠處于一般水平,這可能與研究對象的樣本量有差異有關。王玲鳳就三個維度而言,特殊教育教師的低成就感表現最明顯,其次是情緒衰竭,最后是去個性化,這與唐丹的研究結果一致。但也有學者得出不同結果,如趙娜認為情感耗竭維度的均值明顯高于去個性化,低于個人成就感的均值,特殊教師體驗到的最多的是情感耗竭。在普通教師與特殊教育教師的對比中,金澤勤認為普教教師與特教教師職業倦怠感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情感衰竭維度上,且普教教師情感衰竭程度明顯高于特教教師。就地域而言,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的特教教師的職業倦怠高于貴州、陜西、重慶等次發達水平地區的教師。
2.積極心理學研究
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來看,特殊教師的敬業水平和職業承諾處于中等水平。在劉旺研究的《特殊教育教師的積極心理品質及其對結果變量的影響》中指出:特殊教育教師敬業的三個分維度情況為奉獻水平最高,專注次之,活力水平最低,且10年教齡以上的教師在活力、奉獻和專注三個維度上的得分顯著低于5年以下的教師。劉在花研究表明,教師職業承諾是教師對本職業的認同程度,對教師的主要工作(即教學工作)是否感到內在的滿足,以及對教學工作的投入程度,且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職業承諾顯著高于普通教育學校的教師。
(三)影響因素研究
1.性別因素
在心理健康方面,女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比男教師嚴重。在職業倦怠方面,男性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倦怠總分高于女性教師。也有研究指出:女性比男性在情緒衰竭、去個性化和低成就感上均更為嚴重。原因是女教師在傳統家庭的角色背景下會承受更大的壓力。同時女教師的數量多,同性之間的競爭較為激烈,因此女教師的倦怠程度比男教師嚴重。在職業壓力方面,王鳳玲研究結果表明,女性特殊教育教師在工作負荷壓力、學生管理壓力、能力素質壓力和總體職業壓力方面明顯大于男性教師。
2.學歷因素
已有研究發現,中專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教師在人際關系敏感、偏執和精神病性等方面顯著低于大專及本科以上教師。趙娜發現,學歷為本科的特殊教師的職業倦怠高于其他學歷的教師,出現了學歷越高職業倦怠越嚴重的狀況;而郭璐露的研究得出的不同結論是學歷越低職業倦怠越高。在職業壓力方面,不同教育程度的特殊教育教師在總體的職業壓力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教師壓力評分高于大專及以下教師。在職業承諾方面,劉在花指出:本科和研究生學歷的教師機會承諾得分顯著低于中專和專科學歷的教師。
3.年齡、教齡因素
徐美貞發現,特教教齡大于5年的教師在偏執、精神病性上顯著高于教齡在10年以上的教師。在職業倦怠方面,易曉琳研究發現,教師的個人成就感隨教齡的延長而表現出下降的趨勢,情緒衰竭和去個性化維度上的得分則隨教齡增長而上升。在職業壓力方面,王玲鳳研究發現,30—39歲年齡段教師的職業壓力最為嚴重,29歲或以下年齡次之,40歲或以上年齡壓力最小。在職業承諾方面,劉在花研究發現,15年以上教齡的特殊教育教師,在情感承諾方面明顯高于6—15年教齡的特殊教育教師。在社會支持方面,胡穎研究發現,31—50歲的特教教師的社會支持度最高,因為他們的人格和心理已經成熟,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社會支持。
4.學校類型
研究表明,培智學校教師在強迫癥狀、焦慮及恐怖方面明顯高于盲校及聾校教師。在職業倦怠方面,趙娜研究發現,聾校教師的整體職業倦怠水平顯著高于智障學校,盲校教師的情感耗竭水平顯著高于智障學校,聾校與盲校的去個性化水平顯著高于智障學校。在職業壓力方面,王玲鳳研究發現,從事聾啞兒童教育的教師要比從事智障兒童教育的教師承受更大的職業壓力。在職業承諾方面,劉在花研究發現,盲校教師的職業承諾最高,培智教育教師職業承諾次之,聾校教師的職業承諾最低。
三、未來展望
(一)社會層面
國家應該加快各項政策的制定,提高特殊教育教師的社會地位和職業聲望。如政府應加大政策的宣傳力度,增加教師的教育資源投入,提高教師收入,完善醫療保障;要保證特殊教育教師能夠定期參加專業技術相關培訓。教育部2012年發布的《關于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要對特殊教育教師實行以5年為一周期的全員培訓,總學時數不少于360學時;完善特殊教育教師資格制度,制定特殊教育教師的職務規范,特殊教育教師不僅要掌握普通的理論知識技能,還應掌握“手語”“盲文”等特殊技能。
(二)學校層面
學校要為特殊教育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營造和諧的職業氛圍,定期舉行教師的經驗交流活動,安排先進模范講座,擴大教師的視野;積極為教師提供公平、公開的競爭平臺,調動教師的工作熱情,使特教教師以主人翁的姿態主動投身于特殊教育服務中;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把教學成果考核和過程考核合理地結合起來,在重“績”的同時更要重“德”,給予特殊教育教師足夠的尊重和適時的激勵。各級教育管理部門應采取措施促進新教師盡快轉變為專家型教師,通過以老帶新的形式為新教師提供必要的教學支持。
(三)自身層面
針對教師個人而言,首先要強化角色意識,調整自己的教育心態,正確對待工作中的角色沖突,學會將社會壓力、家庭壓力轉化為積極的動力;要有較高的教育認知水平,注重全方位育人,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學會學習,努力培養學生自我照顧及實踐能力;正確處理好學校領導與教師間的民主平等關系、師生間的民主和諧關系、教師間的團結協作關系,這是特校教師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教師在工作中碰到的問題或壓抑的情緒如果不能完全通過自我調節解決,可以向第三方心理咨詢醫生尋求幫助,恢復常態。
(四)研究層面
應擴大研究范圍。目前針對隨班就讀教師、農村特殊教育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較少,研究對象主要局限于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應促進學者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對心理問題進行探討,增強研究的適用性。目前文章主要集中在理論研究、相關性研究及對策研究方面,缺少對特殊教育教師實施干預前后對照性的研究。應加強多元化研究,如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結合、跨地域研究和個案研究相結合等,廣泛地科學地收集數據,確保資源的嚴謹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申仁洪,林欣.重慶市特殊教育教師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7(06):80-84.
[2]金澤勤,李祚山,劉晶.普通教師與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倦怠和教學效能感的比較[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52):10621-10624.
[3]劉在花.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職業承諾的現狀與特點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9(07):67-72.
[4]徐美貞.特殊教育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4(02).
[5]王玲鳳.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壓力的調查分析[J].中國特殊教育,2009(08):57-60,96.
[6]唐丹.國內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倦怠述評[J].綏化學院學報,2013,33(04):35-39.
[7]李永占.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心理資本的調節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4(06):78-82.
[8]班永飛,劉成玉.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倦怠對生活質量的影響: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2(10):61-66.
[9]王玲鳳.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壓力、應對方式及職業倦怠[J].中國特殊教育,2010(01):55-59.
[10]趙娜.武漢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教學效能感、工作滿意度、職業倦怠及其相互關系的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