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凱強 孔旭
【摘 要】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我國一直致力于創新型社會的建設,鼓勵創新型人才的發展。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民族和國家的發展前景。在新的歷史背景下,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實踐,積極探索培養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途徑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 實踐創新能力 重要性 新途徑
實踐創新能力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之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更加重要。
一、培養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創新教學模式,與專業崗位對接等方法,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理論聯系實踐,在實踐中運用書本上所學的知識,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使大學生既具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又具有良好的實踐創新能力,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避免出現“眼高手低”的情況。
社會實踐能夠讓大學生拓展視野,豐富生活,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組織能力、交際能力和表達能力,培養大學生的團隊精神,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大學生的修養和個人的人格魅力。因此,培養實踐創新能力有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有利于大學生了解社會,做好職業規劃
實踐創新能力有助于大學生盡早根據人生目標和社會需求找準自己的職業定位,在校期間有針對性地進行相關知識的補充和能力的培養,使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更加具有針對性。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加強對社會和自我的認識與了解,有助于將課堂學習的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從而更加踏實地掌握相關知識,根據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個人愛好找出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找準踏入社會的起點,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
(三)有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促進創新型社會建設
實踐創新能力是指運用知識、技能和智力完成特定實踐活動的能力。創新是人類在各種社會實踐生活中根據一定目標,充分運用已有的知識和信息去探索新事物、研究新問題、開拓新方法、解決新矛盾,并產生新的物質成果或者思想成果,以滿足人們物質及精神生活需要的活動。創新型人才是新知識的創造者、發明者,更是社會科技新突破、社會發展新途徑的引領者和開拓者,是創新型社會重要的動力源泉。
二、培養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新途徑
(一)深化教學模式改革,優化教學培養方案
高校應重視與產業聯合,建立大學生的長期教學實踐基地,培養和強化大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實踐技能;建設創新教育實驗基地,為大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和場所,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結合大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選擇適合大學生的教材,著重培養學生獲取、運用、創造知識的意識和能力,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欲望;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積極創造條件,成立各種形式的學生社團,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創建積極的創新教育環境
在培養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科技創新活動的策劃者。教師不但要愛崗敬業,而且對于本專業的前沿理論和最新發展要有強烈的求知欲望,要善于將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運用到教學當中,開展創造性教學活動,促進大學生的個性發展。
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著力構建積極的校園文化環境和學術氛圍。鼓勵學生參加科技活動和技能大賽,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毅力和責任心,努力增強大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使大學生在良好環境的熏陶下培養創新精神。
(三)加強實踐教學管理,完善創新制度建設
完善實踐創新教學各種制度建設,確保實踐教學有序運行。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主體是學生,主導者是教師,管理運行的依據是制度。實踐創新能力教學的管理,一靠教師和學生,二靠制度。創新制度的建設要符合國家的政策和法規,要科學化、規范化,具有可操作性,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補充。只有具備完善的規章制度,才能保證實踐創新教學各個環節高效有序的實施。
三、結論
提高大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是高等院校教育的核心,是建設創新型社會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時代賦予高校的歷史使命。要不斷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加大實踐教學經費的投入力度,創造優越的實踐教學環境,拓展實踐教學空間,為廣大學生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創建良好的實踐創新環境,激發學生的實踐創新熱情,使其自覺參與實踐創新活動。
【參考文獻】
[1]申成.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和緊迫性[J].科技創業月刊,2010,5(02):102-104.
[2]郝曉麗,叢紅群.加強大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思考[J].科技資訊,2012(0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