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承幸
摘 要: 共價鍵是化學選修3《物質結構與性質》的重點內容,在高中化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它對學生了解人類探索物質結構、研究物質構成的奧秘,認識物質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系,發展思維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針對共價鍵教學內容過于抽象、學習需要較高的空間想象能力以及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現狀,筆者在現代教學、現代心理學、當代建構基本主義等理論指導下,試圖構建出“基于信息技術下的合作教學模式”并用于教學實踐,促進共價鍵的有效教學和有效學習。
關鍵詞:信息技術 模式 合作教學模式 共價鍵
中圖分類號:C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7-0185-02
化學課程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人教版化學選修3《物質結構與性質》是六大選修模塊之一,是高中理科學生的學習內容,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其中共價鍵是化學學科最基礎的理論知識,它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最基礎和最有意義的學習內容。但該理論知識和模型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對微觀世界的認識不夠深刻,因此通常存在學習障礙。本文在現有教育體制的實際情況下,嘗試把信息技術與合作教學模式有機結合起來,對中學化學中的抽象知識教學及學習方面進行研究,具體分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加以概括總結,以期對實踐教學有借鑒促進作用。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筆者選取2017屆的高二(8)班和(9)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兩個班分別有70人,男女比例相當,學習基礎及環境相近,教輔教材、課時總數、任課化學教師、輔導時間相同。前測成績分析結果無顯著差異。實驗班采取基于信息技術下的合作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對照班采取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2.研究方法
2.1文獻研究法
查閱、研究相關文獻,全面了解信息技術及合作教學模式應用于教學,特別是應用于化學教學的已有研究成果,梳理與本課題研究方向相關的教學文獻,透徹解讀相關理論,分析提煉,以求尋出值得借鑒的積極因素,為建構“基于信息技術下合作教學模式在共價鍵的教學模型”奠定基礎。
2.2問卷調查法
主要采取問卷調查對學生學習共價鍵時存在的困難及學習態度、興趣等進行調查研究,獲取相關數據,運用相關統計技術進行分析,初步定量的表征學生對化學微觀知識及合作教學學習模式的興趣和態度。
2.3實驗法
本研究建構“基于信息技術下合作教學模式在共價鍵的教學模型”,并開展教學實驗研究,檢驗所構想的模型的可行性,通過收集和統計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的相關數據,總結出相應的研究結論。
2.4數據統計分析法
主要運用科學的測評工具,對所收集到的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化學學習興趣、成績、微觀知識思維能力等的數據,運用EXCEL軟件和SPSS1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以求從數據反應本實驗研究所建構教學設想的可行性,使研究結論更具說服力。
二、合作教學模式的基本程序
筆者認為,基于信息技術下的合作教學模式的核心依然是合作教學,合作是教學的基本方式,信息技術是教學輔助工具、教學的媒介(具體如圖[2-3]所示),在該教學模式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充當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所以教學中依然以合作教學模式作為中心。合作教學模式包括七個環節,分別為合作設計、目標呈現、集體講授、小組合作活動、總結歸納、測驗 、反饋與補救。這七個環節又可以細分為課前準備環節關系如圖[2-1]所示和課堂教學實踐環節(關系如圖[2-2]所示)兩大部分。
1.課前準備環節(合作設計)
2.課堂教學實踐環節
三、合作基本形式
基于信息技術下的合作教學模式的核心依然是合作教學,所以教學中依然以合作教學模式作為中心,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合作形式以生生合作為主,師生合作為輔,貫穿于合作教學模式的基本程序的各個環節。具體分布如圖[3-3]所示。
四、實驗結果與分析
1.后測學生化學成績的描述性分析
2.實驗班和對照班后測化學成績的差異性分析
由表4-1可知,高分段(80分以上)實驗班人數為18人,對照班為6人,即實驗班高出12人,從及格率和及格人數看,及格人數實驗班54人(及格率為77.1%),對照班(42人)(及格率為60.0%),即實驗班高出12人。實驗班最高分98分,對照班最高分90分。從低分層來看,40分以下實驗班0人,對照班5人,實驗班低分層人數較少,實驗班最低分41分,對照班最低分30分。
由表4-2可知,實驗班后測成績平均分(68.81分)比對照班平均分(63.19分)高出5.62分。
由表4-3看出,P=0.019<0.05。
經統計分析,實驗班、對照班后測成績出現了較明顯的差異,表明基于信息技術下的合作教學模式的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成績。
五、研究結論
經過大量的理論研究,為教學實踐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筆者將理論與實踐研究進行有機結合,在高中一線課堂開展了教學實踐,在此研究基礎上取得了一定的結論,簡單總結如下:
1.基于“信息技術下的合作教學模型”的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化學成績。
2.基于“信息技術下的合作教學模型”的教學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與態度。
3.基于“信息技術下的合作教學模型”的教學能增強教師之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合作性。
4.基于“信息技術下的合作教學模型”的教學能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基于“信息技術下的合作教學模型”的教學能為學生呈現更加豐富的感性材料,幫助學生透過現象認識本質,順利突破教學難點。
總之,實施該模式下的教學能有效促進教學,但要在課教學實踐中有效利用該模式仍然有很多地方值得反復探索與研究。
參考文獻
[1]王坦.合作教學的基本類型與理念析要[J];山東教育科研月刊.1999.
[2]陳琦,劉儒德主編.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