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
摘要 介紹了海東市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分析了海東市發展林下經濟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以及優勢,并提出了海東市發展林下經濟的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 林下經濟;現狀;問題;優勢;建議;青海海東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7-0171-02
林下經濟是指依托林地資源,選擇適生微生物及動植物,采用合理的種植與養殖方式,積極構建穩定的綜合生態系統,從而充分發揮林地的綜合效益。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可以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和林蔭空間,轉變林業經濟發展方式,實現良性循環,充分調動農民發展林業生產的積極性。發展林下經濟,還可以豐富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增強水土保持能力和水源涵養能力。因此,加大林下經濟開發力度對于提高林業利用率和綜合效益以及保護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隨著重點林業工程的實施,海東市林業建設進展順利,全市林地面積達74.04萬hm2,其中有林地面積12.89萬hm2,灌木林地面積31.24萬hm2,疏林地面積3 400 hm2,未成造林面積6.69萬hm2,苗圃地533.33 hm2,森林覆蓋率達到28.3%。在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完成后,如何找準林業發展方向和目標,將生態和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更有效地發揮海東市林業資源優勢,借助獨特的氣候、土壤條件以及豐富的剩余勞動力資源,開拓林業發展思路,提高林業綜合效益,是擺在人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1 發展現狀
1.1 林下種植方面
海東市主要在林草、林藥、林菜、林果、林菌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循化縣發展以披堿草為主的林下種植653.33 hm2,主要分布于烏土斯山;發展以紫花苜蓿為主的林草種植1 200 hm2,主要分布于孟大山和白莊西山;發展以柴胡為主的林藥種植33.33 hm2,主要分布于道幃鄉吾曼村;發展以板藍根為主的林藥基地6.67 hm2,主要分布道幃鄉鐵尕楞村;文都鄉日忙村、日麻村林下種植樹莓0.9 hm2。樂都縣上、下北山林場組織生產鹽漬蕨菜,最高產量一度達到5 t以上。
1.2 林下養殖方面
目前主要是林禽、林畜模式。民和縣李二堡鄉上藏村俊武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利用林地資源發展林下禽養殖,每年散養森林雞1萬余只。平安縣古城鄉扎門村合眾生態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已形成了年存欄4 000只、年出欄10 000只土雞的養殖規模。已累計完成投資80萬元,年收入15萬元。樂都縣在下北山林場陽關溝林區內養鹿20余只,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1.3 林下旅游業方面
隨著海東市生態環境的逐步好轉,“農家樂”旅游方式正在蓬勃興起,不少農戶利用自家承包的林地、濕地搞起了以餐飲、狩獵、垂釣、采摘等為一體的休閑旅游,深受群眾的喜愛。互助縣北山林場、平安縣峽群林場、民和縣馬場垣鄉開展農家游旅游接待服務,受到群眾的青睞。
2 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2.1 規模小,模式少,品種單一
林下養殖缺少飼養大戶,存欄量不大,難以形成規模優勢,同時難以形成產業龍頭,產業輻射帶動能力不強。而林草、林藥等林下經濟更是規模小、收效低,難以形成競爭優勢。在林下經濟模式中,不僅發展模式較少,而且品種單一,遠遠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2.2 管理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
在種養過程中大多沿用傳統養殖方式,飼養成本高、效益差,無法適應市場需求。林藥模式由于科技水平低下,成活率低,效益差,有產品無產量。管理低下導致精品意識不強,只注重初級產品開發,深度開發力度不夠[1-4]。
2.3 資金缺口大
大多數農戶在林下經濟發展過程中缺乏資金,發展的最初動力受到限制,而現有的種養殖戶由于缺乏資金支持,在發展新模式、引進新品種、發展深加工和延伸產業鏈等方面止步不前,從而林下經濟發展缺乏后勁。
2.4 基礎設施條件差
海東市林改后的林地屬于生態林,涵養水源能力強,在村莊以外的腦山市普遍存在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林下經濟的規模化與集約化發展。
2.5 市場組織化程度低
由于缺乏專業的行業協會,不能及時了解市場信息,林下產業選擇存在盲目性,產品經營方面主動性不強,大多為被動收購或市場零售,經濟效益無法保證。
3 優勢分析
3.1 空間優勢
全市林業用地面積74.04萬hm2,占全區總土地面積的56.9%,退耕還林面積5.95萬hm2,且絕大部分處于閑置狀態,為林下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間優勢。
3.2 氣候優勢
黃河、湟水河、大通河三大水系流經本區,湟水谷地和黃河兩岸兩側山地,地貌以河谷溝谷地和中、低山丘陵為主,這些地帶氣候濕潤,水豐流緩,熱量條件較好,又多有灌溉條件,比較適宜發展林下經濟。
3.3 區位優勢
海東市位于西寧市與蘭州市之間,青藏鐵路、蘭青鐵路復線、109國道和丹東—拉薩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所轄6個縣中除循化縣外其他5個縣已通高速公路,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標,青海省最大的機場曹家堡機場座落在互助縣境內,區位優勢為發展林下經濟提供了便利條件[5-8]。
4 發展建議
4.1 完善林下經濟發展政策
結合國家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對發展林下經濟進行試點,允許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在其承包的林地內進行生產經營,但須按規定支付土地流轉費、無償養護好林地。通過試點,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制定發展林下經濟的經營政策。這樣既有利于解決農民就業問題,又可以拓寬企業發展空間。同時建立健全林產品銷售網絡,著力解決農民銷售難的問題。
4.2 全面籌措林下經濟發展資金
一是加大政府支持,尤其是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力度。在林下經濟具有覆蓋規模的地區,加大林下產品深加工建設,增加工廠建設與設備投入,發展林產品商品化道路。二是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包括財政投入、貼息到款等。對規模化、標準化的林下經濟基地加大扶持力度。三是開拓融資渠道,吸引更多民間資本投資發展林下經濟建設。
4.3 探索林下經濟發展模式
目前可以在以下2個方面進行嘗試,建議政府拿出一定的課題經費搞試驗,通過試驗解決技術問題后,逐步向面上推廣。一是種植中藥材,主要是種植當歸、黨參、黃芪等適合本地生長的中藥材。二是發展養殖業,主要是養殖雞、羊、豬等。
4.4 拓寬市場信息,進行統籌規劃
為拓寬農民的市場信息獲得渠道,使農民與市場有效對接,政府要及時為農民提供信息,使群眾能夠及時了解市場行情,有效規避市場風險,提高林下經濟效益。同時,根據不同林分和地形地貌,科學選擇種養模式,宜養則養、宜種則種。
4.5 著力培育生產經營主體
一是積極培育林下經濟專業示范戶。全面開展聯基地聯農戶活動,層層建立示范戶示范點。二是積極培育林業專業合作社。引導林農在明確利益分配的基礎上,建立林業合作經濟組織和林業經營實體。三是積極培育林業龍頭企業。主動做好綜合服務,吸引社會各界資金投入林業建設,促進林下經濟逐步向基地化、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發展。
4.6 保護生態環境
要保證開發和保護并舉。海東市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應盡可能保護好林地生態環境,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使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輔相成。
5 參考文獻
[1] 顧曉君,曹黎明,葉正文,等.林下經濟模式研究及其產業發展對策[J].上海農業學報,2008(3):27-30.
[2] 張艷輝.基于農戶視角的林下經濟發展建議分析[J].北京農業,2016(1):157-158.
[3] 楊海濱,秦怡,楊帆.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建設和諧生態環境:大興區2015年林下經濟工作成效顯著[J].綠化與生活,2016(2):18-21.
[4] 李靖宇.大興安嶺高寒林區林下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及突圍策略[J].商場現代化,2015(增刊1):180-181.
[5] 陳曉偉,萬志芳.黑龍江省國有林區林下經濟發展困境與對策的研究[J].中國林業經濟,2016(1):94-97.
[6] 顏歡歡.基于SWOT分析的福建省林下經濟發展研究[J].中國林業經濟,2016(1):98-100.
[7] 蔣元斌.寧德市發展林下經濟的問題與對策[J].閩東農業科技,2015(1):22-24.
[8] 蘭天,宋維明.我國主要林產品市場特點研究:基于因子分析及聚類分析[J].林業經濟,2010(5):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