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維斌
摘要 養殖環節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工作對動物重大疫病防控、動物衛生、食品安全等具有重要的意義,根據《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規范》的規定,闡述了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窖池的技術要點、適用范圍、技術優勢,分析了其存在的不足以及推廣和應用效果,以期為現階段中小規模動物養殖場養殖環節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 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窖池;技術要點;優勢;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S851.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7-0285-02
肥東縣現有動物規模養殖場500余家,以規模豬場為例:按照年出欄生豬有50萬余頭,生豬出欄數的10%正常死淘率,每年有近5萬頭左右病死、淘汰生豬尸體需要無害化處理,全縣每年都有大量的病死動物需要進行無害化處理;之前規模養殖場無害化處理方式主要以深埋、焚燒等方法,仍然存在處理不規范、成本過大、勞動強度過高、環境污染嚴重、占用大量土地資源、病源無法完全消除等問題。在養殖場周邊時有亂丟棄病死動物尸體的現象,給動物衛生工作帶來較大的風險和問題。
針對這種狀況,2014年初,肥東縣以《動物防疫法》等法律為依據,根據農業部《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規范》和《病害動物和病害動物產品處理規程》等有關規定[1-2],以生豬無害化處理補助政策為契機,綜合國內的成功經驗和做法,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通過養殖場2年推廣應用,認為規模養殖場自行采用無害化處理窖(池)對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有投入費用小、技術要求低、使用方便快捷、處理費用低、安全性好、易于推廣等優勢[3-5]。
1 技術要點
1.1 建窖(池)方式
根據動物養殖場的飼養規模,每個規模養殖場按照設計和動物衛生要求自建窖池,采用一場一窖,或一場多窖,自行管理,可以有效防止動物疫情的擴散與傳播;對已建成的窖池,符合設計要求,達到動物衛生規定的養殖場,政府財政適量補貼。
1.2 容積要求
按照養殖場飼養量和正常死淘率(動物正常死淘率按照豬出欄數死淘10%、禽類3%計算)一般要求:年出欄500頭生豬、禽類出欄5萬只以下的規模養殖場需建1個30~50 m3容積的無害化窖(池),規模較大的養殖場可以建2~3個30~50 m3窖池輪換使用,不建議養殖場建容積更大的窖池。
1.3 設計要求
窖池的建設建議:采用圓柱形窖池形狀,便于建設和牢固,底部直徑不低于3 m、深5 m、投入口直徑不小于0.8 m,便于大型死淘動物的投放,采用磚混結構,底部水泥澆注,墻體厚度24 cm,內外墻體用水泥抹面,用防水材質處理,可以有效防止污水的滲漏,窖池頂部用混凝土或水泥板覆蓋,窖池口高出地面30 cm以上,可以防止雨水滲漏,投放口應用封蓋加鎖。
1.4 選址和安全要求
無害化處理窖(池)要建在遠離村莊、水源等對動物衛生和環境無危害和養殖場下風的地方,并在養殖場可控范圍內,窖池周圍日常要加強清理和消毒工作,應明確標出危險區域范圍,設置安全隔離地帶等設施,避免無關人員靠近,投放口必須帶鎖,牢固可靠,平時處于鎖閉狀態。
2 使用與管理
發生病死動物及時投放,把病死動物投入窖(池)后,用消毒藥噴灑消毒后加鎖,小規模養殖場一個窖池在正常養殖情況下可以使用多年;中等以上的養殖場,可以建2~3個窖池輪換使用,當死淘動物投放累加到窖池容積3/4時,封閉停用3~4個月,進行自然生物發酵,等發酵完畢,打開窖池,對清理出的殘留物進行焚燒或者掩埋等無害化處理,并對窖池進行徹底消毒處理后可重復使用。
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窖池只適用于中小規模養殖場,大型養殖場可以采取使用焚燒爐、生物分解、高溫化制等其他無害化處理設施。
養殖場要加強對無害化處理窖池的日常管理,要專人負責,發現化尸窖破損、滲漏應及時處理,對死淘動物的包裝物要及時清理焚燒,不能亂丟亂棄,注重窖池周邊的環境衛生和消毒措施,防止對環境造成污染和動物疫病的再傳播。
3 適用范圍
無害化處理窖池只適用于中小規模養殖場一般的病死、淘汰動物,生產過程中生物廢棄物(死胎、胎衣)等;大規模動物養殖場不建議使用此項技術,一、二類傳染病死動物等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另行處理,不得放置處理窖池中。嚴格意義上來說,此種處理死淘動物還不能做到徹底的無害化處理,只是目前比較有效易行的技術辦法之一。
4 技術優勢
4.1 投入費用小,易于推廣
以肥東縣已經建成的無害化處理窖(池)所發生的費用為例,平均費用約250元/m3。一個容積30 m3的無害化處理窖(池)建造費用大概7 500元左右,容積50 m3建造費用為14 000元左右。
4.2 技術要求低,易于建設
建無害化處理窖池,不需要復雜的工序,工藝簡單,易于操作,只要用大型開挖機挖出大坑,然后普通的建筑工人都可以按照規定操作建設,建成后周邊用土覆蓋。
4.3 占地面積小,節約土地資源
采用窖池的方式,窖池深埋地下,建成后用土覆蓋,每座窖池占地不過10 m3左右。
4.4 使用方便快捷,減輕勞動強度
發現死淘動物后,可以立即處理,不需要長距離運輸;也不需要花大量的人力來開挖土方深埋,大大地減輕了勞動強度。
4.5 降低處理費用,減少環境污染
窖池處理死淘動物過程幾乎不發生費用,比深埋、焚燒等處理方法節省了大量的費用,不需要有大量的柴油焚燒和大量消毒劑的使用,也降低了對環境的污染。
4.6 降低動物疫情傳播幾率,減少對動物衛生的危害
養殖場采用分場建設、一場一窖池、各自管理、就近使用,杜絕了病死動物的亂拋亂放,縮小了處理病死動物場地的范圍,減少了運輸病死動物的運輸距離,也降低了病死動物流向市場的可能性。這樣減少了動物疫病的擴散,大大地降低了動物疫情傳播的可能性。
5 存在的不足
5.1 自然發酵不能實現徹底無害化處理
近年來,養殖場疫情較多,由于無法對病死豬的死因進行鑒定,因此不能排除患有國家規定的一、二類傳染病死動物直接投放到窖池中,按照《動物防疫法》等有關規定:處理一、二類傳染病死動物,必須做到以焚燒碳化、高溫化制等銷毀方式進行無害化處理。因為是自然發酵,無法殺死病源微生物,不能做到徹底的無害化處理,也就無法杜絕此類疫病的擴散和傳播。
5.2 無法完全符合環保要求
病死動物投入窖池后,在自然降解過程中產生的氣味難聞,對周邊環境造成影響,因為窖池的建設不能做到完全防滲水,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廢水也會對地下水造成污染。
5.3 難以適用于大型養殖場
由于大型養殖場飼養動物體量大、日常死淘動物較多、生物廢棄物數量大、動物衛生要求高等因素,建窖池處理不能適應對生物安全的要求,因此死淘窖池處理方法不適用于大型養殖場。
6 推廣與使用效果
2013年選擇了5家中小規模養殖場,分別建設了5座容積30 m3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窖池,通過1年的試用,綜合評估具有投入費用小、技術要求低、使用方便快捷、處理費用低、易于推廣等優勢,在使用方法和效果上都得到了養殖場主的認可和接受,同時也符合《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規范》和《病害動物和病害動物產品處理規程》等有關規定,病死動物無害化窖池也是目前在肥東縣規模養殖場進行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方式中最容易推廣使用的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
2014年始,肥東縣畜牧部門把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窖池技術推廣工作作為動物衛生監督工作重點,根據有關的法律法規和養殖場的分級管理制度要求,所有中小動物養殖場必須自建符合規范的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窖(池)的相關設施。通過2014—2015年2年的技術推廣、財政補貼等措施,全縣共建無害化處理窖池400余口,中小規模養殖場實現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窖池技術全覆蓋,規模養殖場90%以上的病死動物和死淘動物都是通過窖池的自然生物發酵進行無害化處理,從而構建了全縣規模養殖場養殖環節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的長效機制。
7 結語
綜上所述,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窖池技術具有投入費用小、技術要求低,使用方便快捷、處理費用低、易于推廣等優勢,短期內可以解決病死動物處理難的問題,是目前中小規模養殖場無害化處理病死動物及生物廢棄物最佳的方法之一。每個養殖場都建有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窖(池),投入使用后可及時、安全地處理病死動物和生物廢棄物,通過2年使用效果來看,得到了廣大養殖場主的認可和接受,這項技術的推廣應用構建了全縣養殖環節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有效避免了病死動物濫扔濫丟現象的發生和病死動物流向流通市場可能性。加強養殖環節病死動物的無害化處理工作,對于預防重大動物疫病,維護動物產品質量安全,防止動物疫病傳播、保障公共衛生及肉食品消費安全、推進水源保護等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8 參考文獻
[1] 農業部全國畜牧獸醫總站.病害動物和病害動物產品生物安全處理規程:GB16548—2006[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
[2]農業部關于印發《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規范》的通知:農醫發[2013]34號[EB/OL]. (2013-10-15)[2016-03-14].http://www.moa.gov.cn/govpublic/SYJ/201310/t201310213635297.htm.
[3] 劉璟,谷紅,安曉珂,等.無害化窖(池)在病死動物處理中的應用[J].中國動物檢疫,2014(4):10-11.
[4] 王穎,肖映紅,王瑜.臨沂市蘭山區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調查報告[J].山東畜牧獸醫,2015(12):46-47.
[5] 王文峰.規模養殖場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3(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