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忠
摘要 泰州市是著名的“銀杏之鄉”,銀杏資源豐富、品質優良,種植面積廣、歷史悠久。但銀杏產業單一,主要以收獲果實為主。近年來,銀杏果實市場價格持續低迷,產業發展受制,而邳州和山東郯城等地的市場表明,銀杏產業前景十分廣闊。闡述了當前泰州市銀杏產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后續發展的對策,對做大做強泰州市銀杏產業具有一定意義。
關鍵詞 銀杏產業;現狀;前景;問題;對策;江蘇泰州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7-0330-03
中國不僅是銀杏的故鄉,而且也是栽培、利用和研究銀杏最早、成果最豐富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銀杏是我國特有珍貴植物,以“活化石”著稱于世,是著名的美化環境的無公害優良樹種。銀杏全身都是寶,集藥用、食用、材用、園林綠化等多種價值于一體。
江蘇省泰州市是我國著名的“銀杏之鄉”,是全國重要的銀杏產地之一,銀杏資源曾經乃至現在都對泰州地區農村經濟、社會與生態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而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變化、產業結構的調整,一向單一的、以收獲果實為主的銀杏產業發展遇到了重重障礙,農戶棄采棄收、毀樹改種現象時有發生,銀杏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如何在困境中進一步促進銀杏產業發展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1 銀杏產業發展現狀
1.1 銀杏資源豐富
銀杏是泰州市特色林產品,栽培歷史悠久、規模大、分布廣、資源總量豐富。全市銀杏定植面積2.73萬hm2,其中大田成片林2 533.33 hm2(多數是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發展起來的),村、宅、路、河等大小四旁栽植占主導地位,共計2.47萬hm2,占總量的90.7%。全市現有100年以上的古銀杏樹8 612株,其中500年以上的61株,1 000年以上的13株,6.67 hm2以上古銀杏群落近20個。銀杏在泰州市各地均有分布,其中泰興、高港、姜堰等通南高沙土地區為主要分布區。長期以來,銀杏是泰州市廣大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來源,農民對銀杏有著深厚感情,對銀杏栽培有著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早在250余年前,泰州市農民就開始采用嫁接技術繁殖銀杏,以獲得優良品種。目前,全市451.8萬株定植銀杏樹中有嫁接樹440萬株(其中雄樹5.7萬株,雌樹434.3萬株),占總數的97.4%。受市場和栽培習慣的影響,泰州市銀杏栽培以果用為主,面積2.65萬hm2,占比為97.3%。近年來,隨著銀杏平衡施肥、人工授粉、矮化密植等早果豐產技術的推廣,銀杏的產量快速增長,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不足4 000 t增加至2014年末的1.9萬t。同時,也帶動了苗木、花、葉、材用、園林觀賞銀杏的栽培,累計面積接近800 hm2,占總面積的2.9%,在田苗木總量160萬株左右,全市年產干青葉2 760 t雄花約900 t。
1.2 果品品質優良
泰州市銀杏主要品種有大佛指、龍眼、七星果等,其中主打品種大佛指的栽培比例占85%以上,具有果大、殼薄、漿水足、味甘清甜、營養高等特點,是公認的優良品種,在國際市場上暢銷多年。早在20世紀90年代,泰州市泰興就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授予“中國銀杏之鄉”稱號。“泰興白果”先后獲得多項殊榮:1999年昆明世博會被指定為唯一無公害產品,并享有永久冠名權;2002年被認定為江蘇省無公害農產品;2003年泰興白果證明商標經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核準注冊;2004年9月被國家質量監督局授予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稱號,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AA級綠色食品、國家有機食品,2010年泰興“有機銀杏”被評為第四屆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金獎。
1.3 科研水平提升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領導和關心下,利用銀杏已先后開發出銀杏茶、銀杏酒以及銀杏制成的藥品、保健品、化妝品和銀杏盆景等多種銀杏產品。為進一步推進銀杏產業的市場化進程,泰興市投入逾1 000萬元在宣堡鎮建成了全國最大的銀杏市場,年白果交易量達1萬t以上。為促進銀杏果、葉深加工增值,泰興市組建了銀杏科技開發中心,與國內科研院所合作,圍繞食品、藥用、美容、觀賞等方面進行研究。
1.4 產業初具規模
20世紀80年代以前,泰州市銀杏以干青葉和干果直接銷售為主,基本沒有深加工企業;80年代中期開始,地方政府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系,強化項目、技術和人才的引進,銀杏加工開始起步;90年代以后發展迅速,目前全市已有銀杏加工企業13家左右,主要產品有脫殼保鮮白果、銀杏開心果、銀杏飲料、銀杏葉茶、銀杏酒、銀杏粉、銀杏油膠囊、銀杏精華素等20余個品種40余個產品,年加工產值3.3億元左右。其中,江蘇同源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金1 000萬元,與華東師大生命科學院聯合開發了銀杏精華膠囊、超細銀杏粉等產品,受到市場歡迎;江蘇延令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投資800萬元,開發銀杏酒產品,年產值達4 000萬元;江蘇華爾康生物有限公司生產的銀杏固體飲料產值已達到5 000萬元,年消耗本地原料果2 000 t。
2 銀杏產業發展前景
銀杏渾身是寶,集食用、藥用、材用、綠化和觀賞等多種用途于一身,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銀杏樹形優美,在城鄉綠化中是良好的秋季觀葉植物;果實營養豐富,藥食俱佳;葉片富含活性物質,是較好的制藥原料;木材質優價高,是工藝雕刻、家具裝潢的優良木質材料;花粉亦可廣泛用于研制開發美容保健用品;外種皮內含物質豐富,是很好的藥用原料等,可以說銀杏本身極具市場開發價值,銀杏產業具有廣闊良好的發展前景。
2.1 觀賞價值高,綠化苗木市場前景廣闊
銀杏樹冠高大挺拔、樹姿優美、葉形奇麗、葉色多變、病蟲少、壽命長,適應性、抗逆性強,是極佳的園林景觀綠化樹種,全國可以用銀杏作綠化樹種的縣(市)超過2 000個,城鄉綠化、產業建設等需要大量的優良品種和無性系苗木。在江蘇邳州和山東郯城等地,十五年生、米徑20 cm的銀杏苗木最低價2 500元(最高10 000元),單株年增值167元,栽植450株/hm2即達到年收益75 000元/hm2,收益相當可觀。
2.2 果實產量高,收益期長
銀杏結果期長,產量高,效益明顯。盛果母樹單株產量50 kg,產量大多為7 500 kg/hm2左右,盛果期長達30年以上。雖然目前暫時面臨發展困境,但隨著銀杏產品進一步開發以及市場的深度拓展,銀杏果應有的價值潛力非常巨大。
2.3 銀杏用材林經濟、生態效益雙贏
近年來,國內木材市場受國際市場沖擊價格下行,但銀杏木材因其材質優良,作為高檔家俱、高檔膠合板和貼面板用材,價格仍能保持較高的水平。生產中,采用優良雄株無性系培育銀杏用材林,實現苗、材兩用,年效益為75 000元/hm2左右。
2.4 銀杏保健品市場前景廣闊
銀杏花粉、銀杏蛋白粉、銀杏葉片劑等銀杏制品具有豐富的營養和廣泛的藥理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食品加工工藝的改進,人們已經開發出多種形式的銀杏保健品,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3 銀杏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總體看來,泰州市銀杏資源雖存在優勢,但未得到充分發揮,多元化的發展格局尚未形成,銀杏產業單一、進程不快,對農民增收致富貢獻不大,特別是近年來銀杏果實價格持續走低,嚴重挫傷了農民栽植銀杏的積極性,直接制約著泰州市銀杏產業進一步持續健康發展。
3.1 銀杏果產量過剩、效益降低
泰州市銀杏產業效益主要是來源于銀杏果及加工品。20世紀80年代之前,銀杏主要通過供銷部門統一收購,外貿部門統一出口,價格基本穩定在1元/kg左右;90年代后,轉為外地客商到本地集中收購,運至華南地區冷庫貯藏,并視行情進行銷售,這段時期銀杏價格開始上漲,均價達到30元/kg;2000年以后,逐步轉為本地經紀人收購,外地客商需要時來調運,銷售價格逐年下滑;2013年以后,銀杏果收購價格在1~3元/kg徘徊,效益已大不如前。究其原因,一是銀杏干果產量迅速增加;二是銀杏市場需求未能有效拓展,導致產量過剩、供大于求;三是庫存持續增大,供求關系嚴重失衡,陷入惡性循環。
3.2 銀杏產品單一、低端,附加值低
泰州市現有銀杏加工企業起步較晚,市級龍頭企業僅3家,尚無省級以上龍頭企業。除去剝殼果仁等初加工產品外,銀杏加工產品雖然有數十種之多,但低水平重復產品比較多,同時,加工企業對本地銀杏資源的消耗拉動能力不強,年消耗銀杏果不足5 000 t、銀杏葉消耗量基本忽略不計。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各級政府對銀杏產業的專項扶持已逐步減少甚至取消,多數加工企業本身基礎設施、資金、技術等薄弱,創新意識不強,缺乏足夠資金投入新產品研發;二是銀杏仍是小眾產品,加之受淀粉類干果特性影響,國內真正關注銀杏產業發展、研究市場前景的科研院所、專家學者較少,從事產品研發的更是微乎其微,導致銀杏產品開發不能及時把握市場需求,進程緩慢。
3.3 宣傳力度不強
泰州市各地針對銀杏都做了不少宣傳、推介工作,如泰興每2年舉辦一屆中國(泰興)銀杏節,但無論是宣傳的高度,還是內容的深度、廣度都明顯不足。近年來,僅靠少數銀杏企業的推廣不能有效激發銀杏消費市場,特別是隨著銀杏果價格的一路走低,宣傳推介工作更是日益弱化,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已幾乎不見銀杏的宣傳,在農產品展銷推介會上銀杏也只是捎帶產品,與其該有的地位嚴重不相符。相較于其他農產品鋪天蓋地的宣傳,泰州市的銀杏宣傳、推介工作顯得滯后。
4 銀杏產業持續發展對策
4.1 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
一是建立健全扶持政策。對現有加工企業以及新建企業,在法律政策允許范圍內給予稅收優惠;對產業宣傳、市場開拓、品牌申報和資源保護等給予項目資金支持;對獲市以上名優品牌、“有機”“綠色”“無公害”等認證的給予資金獎勵。二是設立產業發展基金。對銀杏規模種植基地和百年以上古銀杏樹給予資金補助;對科研院所、加工企業的研發產品和成果在泰州市轉化給予孵化資金支撐;對幫助泰州市開發市場占有率高、經濟效益好的銀杏加工產品的各類主體給予獎勵。三是爭取信貸支持。加大對銀杏規模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組織、經紀人及加工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豐富信貸品種和優化貸款期限結構,對其中示范帶動效應好的市場主體給予貼息支持。四是建設銀杏產業開發機構。建立銀杏產業化推進機構,落實專職人員,統籌協調銀杏產、加、銷等各個環節[1]。
4.2 加快銀杏產業轉型升級
學習借鑒山東郯城和江蘇邳州銀杏產業發展經驗,加快銀杏產業結構優化轉型,全方位綜合利用銀杏植物資源,不斷推動銀杏果、葉、苗、材、觀光旅游等綜合發展,增強抗風險能力。一是合理發展銀杏苗木產業。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苗木發展理念,適度發展大規格、彩葉觀賞銀杏苗木。如泰興市姚王鎮銀杏種苗場與南京林業大學合作繁育的金葉銀杏,受到廣泛關注和歡迎,在園林綠化中有一定推廣前景。二是要鼓勵發展銀杏林下經濟。加快推廣銀杏—蔬菜、銀杏—花卉、銀杏—藥材、銀杏—畜禽等立體復合經營模式推廣,實現長短互補,節約成本,提高潛在利用價值,同時可以保護好全市珍貴的銀杏資源[2]。三是積極拓展銀杏生態旅游市場。深入挖掘銀杏深厚的生態文化底蘊,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生態旅游觀光產業,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銀杏公園、游園、農家樂園等,打造具有一定示范性的特色生態旅游觀光地。
4.3 適度控制發展規模
盡管銀杏及其制品在國內外市場上利潤頗豐,但是市場是有限的,同時新材料新產品的不斷涌出,替代物或類似物完全可能出現,因此要適度控制生產規模,避免出現供大于求的現象。在發展戰略上應該控制生產規模,包括栽培業和加工業,加工生產線不能一涌而上,應根據市場變化和原料資源、發展規劃來確定[3]。
4.4 強化市場開拓
一是加強與大型知名企業合作。鼓勵泰州市企業與國內外大型知名企業開展合作,實現銀杏產品借牌借勢發展,如山東郯城的企業與中糧集團合作生產銀杏餅干、江蘇省邳州的企業與維維集團合作生產銀杏豆奶等都是值得借鑒的案例。二是加快高附加值產品研發。鼓勵企業加強與高校、專業科研單位合作,開發高附加值銀杏產品,滿足市場需求。三是多渠道挖掘市場潛力。江蘇華爾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成功成為上海鐵路局動車快餐原料供貨商,月售白果20 t,與北京某知名快餐企業 “白果燒肉蓋澆飯”的合作也在洽談中,這些成功挖掘市場潛力的案例有待發揚光大。四是繼續培植市場銷售主體。改進宣堡銀杏市場的經營模式、設立市場準入制度,加快培植大型銀杏合作經濟組織和經紀人巨頭,強化南方主要銷售地的直銷窗口建設,鼓勵支持流通組織開拓國內外市場[4]。
4.5 加強宣傳推介
堅持把銀杏宣傳作為泰州市發展銀杏產業的重要舉措來抓,突出銀杏產品的美容、養生保健等功能,增加在社會媒體上的公益宣傳投放量,特別注重利用省級以上新聞媒體進行銀杏產品的全方位、多角度、長時間的持續宣傳,讓社會公眾耳熟能詳。要創新宣傳方法,提高公眾對銀杏價值的認知程度,增強銀杏產品消費潛力,推動銀杏及其加工產品進超市、上餐桌,特別是注重拓展身邊的消費市場。要繼續借助“銀杏節”,各種展銷、推介活動,打造泰州銀杏的產品聲勢,特別注重做好銀杏產品的商標注冊和廣告宣傳,提升產品知名度,讓泰州銀杏走出泰州、走出江蘇、走出國門。
5 參考文獻
[1] 蔣擁軍,梁立興.我國銀杏產業標準化探討[J].林業實用技術,2006(1):13-14.
[2] 張繼闖.依托資源優勢 發展銀杏產業[J].中國林業,2005(5):20.
[3] 謝友超,蔣志新.江蘇省銀杏產業現狀與發展思路[J].江蘇林業科技,2004(4):52-54.
[4] 楊天秀,成明昊.銀杏葉生物學特性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4):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