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圣化 朱柳玲 林月華
摘要 簡述了泰順縣茶產業發展歷程和發展現狀,分析了目前茶產業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及挑戰,對今后泰順縣茶產業的轉型升級進行了思考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為推動泰順縣茶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茶產業;發展現狀;SWOT分析;轉型升級;對策;浙江泰順
中圖分類號 F32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7-0333-02
泰順縣是浙江省26個欠發達縣之一,是浙南最南端的邊界小縣,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是國家首批生態示范區、中國茶葉之鄉、中國廊橋之鄉和革命老區縣,被譽為“中國十大最純凈的美麗風景線”和“浙南的凈土”。泰順縣地處中亞熱帶南北亞帶分界線上,氣候條件適于南北動植物群的繁殖生長,具有開展“優、特、奇、新”種植業和養殖業的深厚潛力,特別是茶葉種植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有利于泰順縣茶產業的發展。
1 泰順縣茶產業發展現狀
1.1 發展歷程
泰順縣產茶歷史悠久,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 000余年的歷史,清朝嘉慶十五年編纂的《中國名茶志》就已將泰順名茶黃湯、白毫銀針列入其中。1978年被國務院列入“全國百個重點產茶縣”,1984年被列入“眉茶出口基地縣”,1996年被命名為“中國茶葉之鄉”。近10余年來,以創建“浙江省級高效生態農業示范縣”為目標,依托生態和資源優勢,立足“科技興茶”戰略,以改造基地、創新加工、打響品牌為重點,深入實施茶葉品牌整合戰略,全縣茶產業發展呈現出良好的態勢,已成為綠色效益農業的支柱產業之一,茶葉收入占據農民收入的1/3以上。
1.2 發展現狀
截至2015年,全縣茶園面積5 133.33 hm2,總產量3 049 t,產值3.1億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29%。茶葉品種約20種,且大多為本地品種。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能力的提升,除傳統的口感需求以外,消費者對于茶葉品牌和質量等需求也不斷加強,特別是對紅茶、黃茶等茶類消費有所增加。大眾茶葉消費水平不斷提高,高檔茶消費呈小幅下降趨勢。茶葉產品供需基本平衡,總體茶產業發展穩中有升。近幾年,在科技興茶、標準化建設和“浙江省30萬畝茶園轉化工程”等政策的引導下,產業基礎得到加強,工商登記茶企業達200余家,其中省級科技型企業12家,省級骨干農業龍頭企業5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0家,省市級示范性茶葉專業合作社5家;通過QS認證茶廠25個,初步形成了“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茶葉產業化體系,茶葉生產逐步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全縣茶葉行業累計獲省著名商標和市知名商標10個,省市名牌產品11個,擁有生產流水線5條,省級示范茶廠3個。但年產值達5 000萬元以上的企業僅1家,年產值1 000萬元以上的不足10家,龍頭企業帶動效應相對較弱[1-2]。
2 泰順縣茶產業發展SWOT分析
2.1 優勢(Strengths)
2.1.1 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泰順縣隸屬溫州市,緊鄰福建,全縣總面積達1 761.5 km2,轄10個鄉鎮。屬中亞熱帶海洋型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全年降水量2 000 mm左右,空氣清新,高山云霧彌漫,低山溫和濕潤,森林覆蓋率達75.6%,產茶環境得天獨厚,茶樹大多生長在海拔500~700 m的山上,成為典型的高山茶,是浙江綠茶的優勢產區和“溫綠”的主產區。
2.1.2 產茶歷史悠久。清朝嘉慶十五年所編的我國經典性著作《中國名茶志》就將泰順名茶黃湯、白毫銀針收列其中。近年來,三杯香、仙瑤隱霧、承天雪龍、香菇寮白毫等品種成為眾口好評的國內名茶。尤其是泰順“三杯香”茶,先后榮獲國際、國家級金獎數十余項,是溫州市農業領域首枚“中國馳名商標”。
2.1.3 茶文化底蘊濃厚。近年來,泰順縣先后對《泰順縣茶志》進行了編纂重修,組建木偶戲表演隊,舉辦“紀念周大風先生《采茶舞曲》創作45周年”活動并編排《采茶舞曲》等茶藝表演,《采茶舞曲》是著名音樂戲劇家周大風先生到泰順采風演出時,被當地茶農熱火朝天的采茶情景所觸發進而創作,突破當時中國唱片史上最高發行記錄。2014年浙南茶文化城開業,成為浙南閩北地區重要的茶葉集散地。2009年“泰順廊橋—三杯香有機茶園—畬鄉農情文化游”被評為浙江省十大休閑觀光農業精品線路。
2.1.4 品牌優勢明顯。“三杯香”作為泰順歷史名茶,也是品牌建設的重點。超過26家企業得到許可使用“三杯香”中國馳名商標和證明商標,并成功注冊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成為浙江省內獲得中國地理標志產品登記和保護最多的1個茶葉品種,也是溫州市唯一進入上海世博會展館的綠茶。2015年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泰順三杯香”的品牌價值達9億元人民幣[3-4]。
2.2 劣勢(Weakness)
2.2.1 勞動力資源短缺。主要體現在勞動力不足,生產成本高,茶企職工大多年齡較大,招聘人才難度大,難以留住員工成為一大難題。同時,茶葉科研人才和專業銷售人員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茶產業的發展和優質茶品的銷售。
2.2.2 夏秋茶利用率低。茶葉四季都可采摘,其中春茶價格最高,是制作名優茶的主要原料,大多數茶企只采摘春茶,以春茶采摘銷售為主,由于產品單一、產業鏈短,夏秋茶則是無人問津,導致茶園一年中大多數時間處于荒廢狀態,經濟效益受到嚴重影響。
2.2.3 品牌缺乏集群優勢。泰順茶葉品牌表現出多、小、散的特征,泰順縣歷史名茶“三杯香”現已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其區域性共發展。目前,眾多企業更多的是突出自己的企業品牌,很少考慮到整個區域品牌的協同帶動效應。
2.2.4 茶企業分散而弱小。泰順縣茶企多為民營私辦,呈現眾多小企業分散低效發展。缺乏龍頭企業,大部分企業規模小,機械化水平較低,技術研究和開拓市場能力差,茶葉質量參差不齊,產品名稱和等級不規范致使經營銷售受到較大影響。
2.3 機遇(Opportunity)
2.3.1 政府政策支持。泰順縣委縣政府以“優化品種、優化品質、優化品牌”為重點,制定出臺了《泰順縣茶葉產業發展總體規劃》《關于加快茶葉發展與推進品牌建設的若干意見》《關于泰順茶葉品牌建設的實施意見》《泰順縣茶廠優化改造實施辦法》,實施良種化、綠色化、機械化、低產改造等工程,著力培育龍頭企業,統一打造“三杯香”品牌,不斷提高泰順三杯香茶市場競爭能力和知名度,并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2.3.2 品牌重視度提升。圍繞“三杯香”主導品牌,加大宣傳力度。先后成立“品牌管理委員會”“證明商標管理和保護委員會”,制定《三杯香證明商標使用管理實施細則》,并實施8個配套技術標準規范,實行“雙許可”制度。全面啟動“統一品牌、統一標準、統一監管、統一宣傳”四位一體的管理辦法。
2.3.3 科技有力支撐。依托陳宗懋院士及其團隊優勢,建立了茶葉院士專家工作站,加強了與科研院所合作;“溫州市茶葉質量檢測中心(泰順)”“泰順縣茶葉科技研發中心”等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的建成,大大提高了茶葉生產的科技附加值;同時,通過國家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泰順三杯香茶提質增效產業升級工程”“泰順縣茶產業拓展與提升工程”“浙江省十縣五十萬畝茶產業升級轉化工程”等重大科技項目的實施,為泰順茶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2.4 挑戰(Threats)
2.4.1 行業標準提高。加入WTO以后,國內外市場日益擴大,消費者對食品質量衛生安全要求越來越高,對茶葉的農藥、重金屬殘留及細菌總數等衛生指標要求苛刻,對產地環境條件和加工場所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2004年及2007年,泰順縣曾2次對泰順三杯香茶標準進行了修訂,逐步實現安全化與規范化。同時,貿易壁壘的打破使國外先進企業紛紛進入國內市場,憑借先進的科技,相對較低的成本,對國內茶產業發展造成不利影響。三杯香茶在重視自身發展的同時,也應關注國際市場變化,居安思危,以獲得長足發展。
2.4.2 消費習慣轉變。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健康的需求不斷提高,茶產品也不應該局限于泡茶喝。目前,茶葉生產主要集中在春季,夏秋茶大量浪費。泰順縣也是一樣,精深加工數量少,深加工也主要集中在茶食品方面,在茶飲料方面開拓較少。縱觀日本茶產業發展,深加工已經成為其主要部分,約占1/3。泰順縣茶葉生產得天獨厚,唯有充分利用該項資源,才能在國際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
3 泰順縣茶產業轉型升級建設重點與路徑
3.1 基本思路
依靠現代科技創新,按照集約化、生態化、規范化、特色化、網絡化等原則,對茶的種植、生產、精深加工、觀光、休閑、娛樂、體驗、銷售進行園區化建設管理,實施茶產業鏈轉型升級的合作發展戰略,走出一條具有泰順特色的茶產業道路,實現以“三杯香”品牌為主導的茶產業鏈全面轉型升級。
3.2 建設重點
3.2.1 品牌建設。依托“三杯香”的品牌效益,繼續做好“三杯香”茶葉品牌的推廣與宣傳,打造為國內知名的一流茶葉品牌。加強茶園基地管理以及無公害、綠色食品等農產品的申報認證力度以提升品牌形象,完善茶產業綠色保障體系,提高泰順茶葉產品的國內外市場競爭力。
3.2.2 科技建設。依托現代科技的進步,提高產業化水平,完善機械設備,建立標準化茶園,提升茶葉深加工率,豐富并延長茶產業鏈,使科技力量浸入到茶產業發展之中,實現生產效率與效益的雙豐收。同時利用已建成的溫州市院士流動站平臺,繼續開展同各高校院所、科研單位的交流與合作,提高茶產業的創新能力。
3.2.3 茶文化建設。依托泰順縣的茶文化淵源與地理特征,繼續挖掘泰順茶文化內涵,通過專業茶文化人才的培養,普及茶文化知識,開展茶文化旅游和茶文化的研究,全面提升泰順茶品牌與茶產業的知名度,增加茶產業的附加價值。
3.2.4 產業鏈建設。依托泰順縣的各項茶產業相關資源,將茶融入到與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各個產業,打造一個茶產業鏈生產大縣,實現各個領域共同發展。利用旅游資源,合理規劃茶園基地的建設,整合熱門旅游景點,促進茶旅一體化的共同發展;利用夏秋茶的有效成分與食品、化工、醫藥等行業合作,帶動茶葉產品從第一產業到第二、第三產業的多樣化開發,打造一條多方向、高收益的茶產業鏈。
3.3 路徑
3.3.1 走品牌興茶之路。堅持龍頭企業帶動品牌發展的方針,實施公共品牌提升知名度戰略;大力宣傳打造品牌特色,配合品牌營銷,積極拓展國內外茶產業市場,提高市場效益。
3.3.2 走科技創新之路。順應國家政策,積極推進科技項目的申報和實施,強化農科教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在茶產業中的轉化應用;加強科技培訓工作,提高行業人員技術文化水平;穩步推進茶廠優化改造,建立茶產業科技創新平臺,加快新工藝、新產品開發。
3.3.3 走特色生態之路。立足本土實際,開展地方特色茶文化搜集、整理、研究與宣傳普及,把弘揚茶文化納入茶產業發展規劃的全過程;大力推進標準化生態茶果園基地建設,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生態環境優美、茶葉質量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產茶基地。
3.3.4 走轉型升級之路。以延伸茶產業鏈為重點,引進和開發現代茶業的多種功能,促進茶產品轉型升級;利用產茶區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文化遺跡等旅游資源,打造集旅游休閑、體驗茶事、學習茶文化為一體的生態旅游區和返璞歸真的城鄉休閑勝地,以“茶旅融合”助推茶產業轉型升級。
4 參考文獻
[1] 翁伯琦,張偉利,王義祥,等.推動福建省茶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思考與對策研究[J].茶葉學報,2015(2):5-11.
[2] 沈璇,胡迪鈞,刁學剛.轉變發展方式,推進浙江茶產業再創佳績[J].茶葉,2013(1):15-16.
[3] 董書強.日照市茶產業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國茶葉,2011(10):20-21.
[4] 張譯文,陳泰名,孫強.基于SWOT分析的日照市茶產業發展戰略[J].山東農業科學,2010(9):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