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歡
摘 要:近些年,生態問題越來越受到民眾的關注,我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本文著重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歷程進行梳理,使得生態文明建設的脈絡更加明晰,有利于促進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
關鍵詞:中國;生態文明;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生態文明建設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如今民眾的生態文明意識不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也在如火如荼的開展。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面臨許多問題,歷屆領導集體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也不斷提高,現已達到的高度關注的程度。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要有理論,更重要的是實踐,通過研究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過程,有利于指導我國更好地進行生態文明建設。
一、生態文明建設萌芽起步階段
新中國建立之初到改革開放的這一階段,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經產生了萌芽,但是此時民眾的生態文明意識尚未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也不完善,生態文明建設尚處于探索階段。我們不能否認這個階段的重要性,不能忽視取得的實踐成果,正是因為經歷了這個階段,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后來才能有長足的進步與發展。
(一)提倡植樹造林
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對環保工作高度重視,毛澤東提出了植樹造林,實現祖國園林化的偉大構想,并且對于水利和國土工作也是很重視。但是由于長期重視發展工業,缺乏污染控制措施,再加上不合理的工業布局,生態環境破壞的情況相當明顯,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甚微,生態問題依舊突出,直到20世紀70年代,環保工作逐步開展,才取得了一定成果。
新中國成立到1972年的這段時間內,我國不僅沒有明確的環境保護目標和任務,也沒有專門的環境機構和環保法律。在此期間,民眾普遍缺乏對生態問題的認識,學者也缺乏對生態問題的研究,整個國家沒有意識到生態問題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再加上當時的國家政策失誤,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破壞,使得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在此期間,雖然生態文明建設存在許多問題,但是這也為以后生態文明建設的進一步發展積累了經驗。
(二)參與召開國際國內環境會議
1972年,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首次世界環境大會,中國代表團被邀請參加。 會議通過了《聯合國會議人類環境宣言》和《行動計劃》兩個重要文件。各國代表達成了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普遍共識,這標志著環境問題的逐漸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關注,促進了世界各地的環保事業的有序進行。會議結束后,中國政府開展環境保護工作,成立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籌備辦公室,帶動全國環境保護建設。
1973年,聯合國成立了環境規劃署,中國成為首批理事會成員國,這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與其他國家的環境保護合作的逐步開展。在8月,第一次全國環境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標志著中國的環境保護事業的良好開端。在這次會議上,審議并通過《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這是中國第一個綜合型的環保法規,它的通過標志著我國環保立法工作的開始。
(三)關注環境問題及環保立法
在這個階段,生態文明建設經歷從無到有的過程,政府逐步開展環保工作,但尚未形成治理體系。總的來說,國家和政府實現了環保理念的轉變,努力探索不同于西方工業化國家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在此期間,政府主持各方面的環保工作,為以后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然而,由于缺乏建設經驗和對環境問題的正確認識,我國未能形成系統地環境治理體系。環境問題也一直沒有的民眾關注,保護環境缺乏廣泛的公眾參與,對于環境的污染,系統治理水平的有效性不高。
環保法律在國家法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國家面臨許多環境問題時,環保法規的作用就會凸顯。鄧小平同志大力推動環保法律和法規的建設,使其有了質的飛躍。1978年,當我國修訂憲法時,國家將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等加入其中,把環保事業上升為憲法規范,這為中國的環境保護工作和環保法律建設奠定了憲法基礎。
更值得注意的是,鄧小平同志在同年主持中央工作時也提出,“應該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訴訟法和其他各種必要的法律,例如工廠法、人民公社法、森林法、草原法、環境保護法、勞動法、外國人投資法等等,經過一定的民主程序討論通過,并且加強檢察機關和司法機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①國家試行環境保護法的頒布,標志著中國的環境保護事業新的開始,也說明了中國的環境法律體系正在逐步建立。
二、生態文明建設奠基形成階段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問題是工作的重點,但政府也很重視環保工作,強調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的四個之間復雜的關系。在此期間,生態文明和工業化的同步建設,生態文明理念逐漸形成,環保工作進展比較順利。
(一)提出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1979年,鄧小平同志指出:“要使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至少有兩個重要特點是必須看到的:一個是底子薄。……第二條是人口多,耕地少。……很多資源還沒有勘探清楚,沒有開采和使用,所以還不是現實的生產資料。土地面積廣大,但是耕地很少。耕地少,人口多特別是農民多,這種情況不是很容易改變的。這就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必須考慮的特點”。\+②本段話揭示了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嚴峻形勢,讓民眾認識到我國所面臨的現實情況。
一方面,我們不能放棄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但也要協調和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國要關注經濟建設,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也要協調好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我國要有效地控制人口,促進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協調。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國人口的實際情況嚴重制約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日益增長的人口破壞了生態平衡,有計劃地控制人口增長,是勢在必行。
(二)確立環境保護基本國策
20世紀70年代后,隨著人口的大幅增長,人民的物質消費水平的整體發展,資源消耗嚴重,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必然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我國確立了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
1983年,第二次全國環境會議明確提出保護環境作為基本國策,同時也指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建設同步,無論是經濟建設還是環保建設,都要統一規劃實施和發展,最終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統一。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標志著一個環保新時代的開始。自次,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一直發揮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指導中國的環保事業的發展。
(三)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
可持續發展思想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環境保護思想的重要內容。1995年的十四屆五中全會上,江澤民同志指出:“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③1996年,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九五”計劃以及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全面發展戰略目標,使得可持續發展戰略得以實施。1997年,十五大報告中江澤民同志進一步提出:“我國是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④此后,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導著經濟和社會發展,成為重要的戰略決策。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民眾改變以往的發展思路,改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一起為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而努力。
(四)探索新型工業化道路
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工業發展已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但由于我國的工業基礎薄弱和技術落后,工業發展主要采取粗放模式,正是這種粗放型發展模式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影響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四大之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深化工業化道路理論成果,最終提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黨的十六大對這條新型道路做出了科學的概括,即“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⑤我國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不同于其他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之路,它堅持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指導,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老路,強調實現工業化的同時注重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真正做到可持續發展。
(五)發展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有效利用為目標,憑借“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實現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它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
早在1980年,黨中央提出要努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減少對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的依賴。1993年,全國第二次工業污染防治會議提出污染控制并不局限于結果處理,也要向生產過程控制轉變,要大力推進清潔生產。1994年,中共中央決定開始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自2000年以來,我國在借鑒德國、日本循環經濟發展經驗,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的特點,深入貫徹循環經濟理念,重視試點工作,并逐步開始了中國式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三、生態文明建設大發展階段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和實踐不斷發展。國家從現有的生態文明建設情況出發,充分繼承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發展和完善。
(一)確立科學發展觀戰略
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認為傳統發展觀念忽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和經濟增長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有機聯系,是不可能繼續適應社會的發展。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進步,那個簡單地只注重經濟發展而忽略了生態環境的發展理念已經不能再指導中國的發展了,必須轉變發展理念。
20世紀90年代初,黨中央提出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然而,部分地方政府在實踐中仍是關注經濟增長,忽視生態文明建設。進入新世紀,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仔細研究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問題,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必須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加強資源的有效利用,努力改善自然環境,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
(二)提出生態文明建設
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在繼承和發展環保事業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在十七大上首次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這一重要課題。
胡錦濤同志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⑥
十七大之后,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明確生態文明建設地位,目標,任務和措施,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手段。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五位一體”格局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它的目的是為了保障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其主要手段是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由此可以看出,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正在不斷加強。
(三)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目標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其中,建設美麗中國是一個宏偉目標,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成為實現“中國夢”的標志。
黨的十八上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并給出了美麗中國科學內涵。“美麗中國”,不僅指的是生態文明的自然之美,也包括科學發展的和諧之美,這意味著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將是美麗中國的內在要求,美麗中國建設融入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之中。黨的十二大到十五大一直在強調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十六大提出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十七大又提出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最后十八大在關注四大文明建設的基礎上,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美麗中國的目標。因此,生態文明建設將在中國的土地上蓬勃發展,向人們展示擁有綠水青山的現代化發展。
(四)完善生態文明制度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⑦強調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基礎,把握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總方向。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主要包括:生態文明考核評價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資源環境市場化機制、生態環保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等。這種制度的設計應該說是相當科學的,但在具體建設的過程中,還是要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將其放在我國生態現實問題之中,對具體的制度建設充分思考,努力實現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關注生態文明建設,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明確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建立起系統化的生態文明制度,強調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劃定生態紅線,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環境保護管理制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美麗中國目標的提出,促進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使得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有了新發展。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國家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同步的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至今仍不斷的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會使得環境更加美麗,更重要的是會促進人民思想意識的大進步與大發展,即綠色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建設也將有利于推進“十三五”規劃的開展,促進我國的發展,有利于國家的建設。
[注釋]
①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147頁.
②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164頁.
③ 《江澤民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3頁.
④ 《江澤民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頁.
⑤ 《江澤民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5頁.
⑥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頁.
⑦ 《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單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版,第39頁.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江澤民文選(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單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5]陳軍繪.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歷程及經驗啟示[J].煙臺職業學院學報,2014.20(1).
[6]孫笑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歷程及基本經驗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5.
(作者單位:齊魯工業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