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摘 要:美術是一門具有審美情趣和思想內涵的藝術,發展美術教育有利于傳承優秀文化,培養學生高尚的品格。高中美術教材內容豐富,充滿藝術氣氛。教師應該充分開發美術課程資源,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高雅情趣以提高美術教育的效果。本文將淺談高中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策略,并提出個人意見,希望對美術教育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中;美術課程資源;有效開發
高中美術教材內容融入了各種優秀作品,有國畫、西洋畫、雕塑、篆刻、布貼等。合理開發并充分利用美術課程資源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和道德修養,培養學生高雅的生活情趣,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增強學生的思想意志與情感力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何開發美術課程資源也是當代美術教師必須考慮的問題,本文將從普及傳統藝術教育,借鑒西洋文化,借助網絡技術開發更多的藝術資源三個方面來淺談高中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策略。
一、普及傳統藝術教育,傳承優秀古代美術資源
普及傳統藝術教育能夠促使學生繼承中華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高中美術教材中選取了大量的國畫,教師要為學生奠定良好的美術基礎,讓學生欣賞國畫,學習國畫的內涵文化,并進行國畫創作。雖然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作品鑒賞,但是關于國畫常識的介紹內容相對較少,教師應該讓學生知道按照繪畫的表現手法來區分,國畫分為水墨畫、白描、工筆畫、重彩畫、寫意畫和淺絳畫等,按照繪畫題材可以將國畫分為山水畫、花鳥畫和人物畫。教材中選用的經典國畫作品有吳道子的《天王送子圖》、宋徽宗的《芙蓉錦雞圖》、徐渭的《墨葡萄》、王冕的《墨梅》、鄭板橋的《墨竹圖》和惲壽平的《出水芙蓉》等。教師在讓學生鑒賞這些名畫時應該引導學生分析作品的內涵,例如《芙蓉錦雞圖》中有一只美麗的錦雞落在嫻靜淡雅的芙蓉枝頭,回首翹望右上角一對翩翩起舞的彩蝶,整幅作品色彩艷麗,傳達出皇家的典雅高貴,宋徽宗在右上角題詩道:“秋勁拒霜盛,峨冠錦羽雞;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鳧鹥。”將自己比作“五德”俱全的錦雞,希望天下安逸太平,但是由于他在政治上昏庸無能,最終導致“靖康之亂”的悲劇。《出水芙蓉》是“沒骨花卉”的代表作,作品中的荷花清麗明艷,筆法灑脫飄逸,惲壽平在左上角題了一首詩:“沖泥抽柄曲,貼水鑄錢肥。西風吹不入,長護美人衣。”將這一朵冰清玉潔的出水芙蓉比作冰肌玉骨的美人,表達了自己高潔的志向與堅貞的氣節。徐渭的《墨葡萄》風格疏放,是明代寫意花卉最高水平的杰作,作品中自題道:“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傳達了自己飽經患難和懷才不遇的無奈與悲憤。
美術教材中還有中國的傳統雕塑,民間藝術剪紙、布貼等,教師在讓學生鑒賞這些作品時應該告訴學生古代雕塑藝術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民俗性及其他內容的雕塑,雕塑材料有玉、石、泥、木等。布貼是民間傳統藝術,以布條為材料來拼貼美麗的圖畫。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收集普通的布條制作布貼畫,把布條變成一件藝術品,讓學生練習創作剪紙,使學生在做剪紙的過程中感受剪紙藝術的魅力,繼承優秀傳統。
二、借鑒西洋美術文化,擴寬學生視野
高中美術教材中選取了很多西洋作品,像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蒙娜麗莎》、米開朗基羅的《大衛》與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創世紀》、拉斐爾的《西斯廷圣母》、梵高的《向日葵》、畢加索的《坐著的女人》、莫奈的《日出·印象》等。教師應該借鑒這些優秀的西洋文化,挖掘“洋為中用”的價值,告訴學生拉斐爾、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并稱為“文藝復興美術三杰”。文藝復興以“人文主義”為核心,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是一幅以端莊為重的肖像杰作,蒙娜麗莎的微笑被稱為“神秘的微笑”,使該作品達到神韻之境。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是世界上最大的壁畫,是米開朗基羅用四年零五個月的時間以藝術的智慧和非凡的毅力所完成的巨作。拉斐爾筆下的圣母體現了母性的溫柔與青春健美,不再是神的呆滯形象,體現了人文主義的思想。梵高和莫奈都是印象派畫家的代表人物,印象派繪畫是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了鼎盛時期,其影響遍及歐洲。
借鑒西洋藝術作品不僅可以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美術知識,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借助網絡技術,開發更多的藝術資源
二十一世紀已經進入了網絡時代,開發美術課程資源并不只局限于課本教材,教師應借助網絡技術,開發更多的藝術資源,用多媒體輔助工具讓學生鑒賞更多的藝術作品,像中國的壁畫、雕像、園林、國畫、民間的剪紙、布貼和西洋畫與西方雕塑等,通過美術欣賞活動培養學生的藝術情操,增強學生的思想意志與情感力量,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教師可以用PPT讓學生欣賞王維的《輞川圖》、吳炳的《出水芙蓉》、宋徽宗的《瑞鶴圖》、馬遠的《梅石溪鳧圖》、夏珪的《溪山清遠圖》、唐寅的《秋風紈扇圖》、王冕的《墨梅》,以及鄭板橋的竹、石、蘭等。教師可以在鑒賞過程中告訴學生吳炳在《出水芙蓉》圖用綠葉陪襯淡紅色的荷花是為了突出荷花的芳容玉貌與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馬遠和夏珪兩位畫家在繪畫中表達了自己對南宋統治者偏安一角的不滿與渴望收復失地的情懷,用半邊山水象征半壁江山,因此被稱為“馬一角”和“夏半邊”。唐寅的《秋風紈扇圖》左上角題詩道:“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惆悵,抨擊了世態的炎涼,教師應該告訴學生唐寅字伯虎,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吏等,他并不是傳說中點秋香的風流才子,雖然才華橫溢,但仕途坎坷,他在畫史上與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稱為“明四家”或“吳門四家”。他在《畫雞》中寫道:“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通過描繪雄雞優美高潔的形象,贊頌它輕易不鳴、鳴則動人的品格,表達了自己樂觀積極的精神面貌與思想情懷。王冕的《墨梅》并不是黑色的梅花而是用水墨畫的梅花,他在《白梅》中題詩道:“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將畫風、詩風與人格融為一體,表達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志向,因為他一生酷愛梅花,被稱為“梅花屋主”。鄭板橋在《竹石》中寫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在《蘭竹圖》中題詩道:“一竹一蘭一石,有節有香有骨, 滿堂皆君子之風,萬古對青蒼翠色。有蘭有竹有石,有節有香有骨, 任他逆風嚴霜,自有春風消息。”表達了自己剛正不阿的堅貞氣節。
用多媒體輔助工具讓學生欣賞這些優秀的作品,可以讓他們感受美術的瑰麗文化與悠久的歷史,提高學生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培養學生高雅的生活情趣和愛國思想。綜上所述,美術教學具備教育功能、審美功能與認知功能,開發美術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高雅情趣,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美術教材,普及傳統藝術教育;借鑒西洋文化;借助網絡技術,開發更多的藝術資源來全面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強他們的思想意志與情感力量,從而提高美術教學的效果,發揮美術資源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趙國華.地方美術課程資源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現代閱讀,2012,(22).
[2]曾憲汶.淺談高中美術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美術教學實踐,2012,(5).
(作者單位:江西省大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