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積極心理學關注人性中積極的一面,致力于讓人生變得幸福而有意義。本研究吸收哲學、積極心理學、教育學的研究成果,綜合運用文獻法、理論分析法,對小學生課堂幸福感的生成進行探究?;诜e極心理學對于幸福的詮釋,結合小學生幸福感的特點,對小學生的課堂幸福感生成機制和課堂幸福感的生成路徑進行研究,從教師角度對小學生課堂幸福感生成提出了可行建議。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小學生;課堂幸福感
一、積極心理學對于幸福的詮釋
積極心理學呢,從字面看來,積極意味著正面的主動的熱心的,而心理學就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以及行為的科學。簡單的說,積極心理學就是關注人性中積極的一面,致力于讓人生變得幸福而有意義。
總結積極心理學對于幸福的一些看法,積極心理學對于幸福主要有以下幾點理解:
1.積極是幸福的基礎
積極心理學主張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以開放式、欣賞式的眼光看待人的潛能,想獲得幸福首先得有積極看待世界的方法、積極的性格、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
2.希望和快樂是幸福的要素
希望、快樂這是人的主觀情緒體驗,幸福感就是很主觀的東西,所以積極心理學認為幸福感最基礎的東西就是來自于內心的滿足感、愉悅感以及對待未來的期待感。
3.幸福是人生的目的
積極心理學在馬斯洛、羅杰斯等倡導的人本主義思潮的影響下,非常重視人。積極心理學派認為唯有幸福才能最為人生目的。幸福具有最高價值,是人生的最終目的。教育是獲得幸福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4.幸福有規律可循
幸福可以通過學習獲得,幸福能力是一種后天能力。幸福是一種智慧和能力,它要通過教育獲得。幸福能力包括積極認知能力、積極體驗能力、自我調節能力、抗挫能力、交際能力等。
二、小學生課堂幸福感的特征以及生成機制
1.小學生課堂幸福感的特征
第一,小學生對幸福的認識和感受很真切、具體,很少有幻想、空想和思辨。認為幸福就在自己身邊;他們的幸福感來自于對真實生活的感受;給他們帶來幸福感的事件存在于現實生活中;第二,小學生對幸福的不同理解客觀存在,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談及幸福的現實語境及體驗不同造成的。比如,幸福可以是教育者對學生未來發展的美好期望,也可以是學生自己的感受;可以是快樂無比的一種積極情緒,也可以是對生活的平靜的、滿足的、簡單的、積極的認知,還可以是因滿足而持續感到快樂的狀態.第三小學生對于幸福積極的感受通常會使學生形成積極的行為傾向,在特定條件下可能會引發以及強化個體積極的行為。
2.小學生課堂幸福感的生成機制
(1)積極情緒體驗。積極情緒是與某種需要的滿足相聯系, 通常伴隨愉悅的主觀體驗, 并能提高人的積極性和活動能力。積極情緒在課堂教學中有重要作用:第一、積極情緒的行動激活功能。 第二,積極情緒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積極情緒對認知過程的影響非常廣泛。積極情緒“拓展-建構”理論認為,積極情緒能拓展個體的注意、認知、行為的范圍,驅使個體更有效地獲取、分析信息,不斷獲取有利于目標實現的知識和經驗,激發出創造能力和新的解決問題策略。
(2)積極人格特質。積極的心理學主要提供積極的心理特征,如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積極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創造的勇氣、積極的人際關系、審美體驗、寬容和智慧靈性等等。主要是指人的氣質、性格、能力。樂觀外向性格的人相對于消極內向的人容易獲得積極體驗,從而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善于交際的性格與主觀幸福感中的積極情緒有關,有這種性格的人易于與他人和睦融洽地相處,而抑郁、焦慮等性格則與消極情緒有關,易產生不幸福感。
(3)積極組織系統。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怎樣建立積極的社會、家庭和學校等系統,從而使人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課堂上積極的組織系統主要包括良好的課堂氛圍、和諧的師生關系以及融洽的生生關系。
三、小學生課堂幸福感生成的路徑
1.積極關注學生,發展積極心理
積極心理學提倡以開放、欣賞的眼光看待每個學生,相信每個孩子都有無限潛力。在教學活動中,積極關注每個學生的優點、特長,并對每個學生表現出來的優點進行鼓勵,這種認可和鼓勵可以喚起學生的自信心,形成樂觀的人生態度,增加幸福感。
2.豐富課堂教學,增進幸福體驗
在以人為本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學生是主體,是教育活動的核心。在教學活動的方式上,采取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游戲法、問答法、探究法讓課堂變得有趣,喚醒學生興趣,積極投入到教學過程中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獲得幸福感。在教學活動的空間上,可以走出教室,開展戶外體驗教學。例如,開展“戶外課堂”。專家認為這種和大自然親密接觸的學習模式不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還會幫助增長他們的自信心、自尊心,以及鍛煉社會技能和提升幸福感。
3.鼓勵平等交往,構建對話課堂
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的組織系統是幸福感形成的機制之一,積極的組織系統在課堂上主要體現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以及積極的人際關系。社交課堂旨在建立這種積極的組織系統。課堂上的人際關系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課堂幸福感?!敖處?學生”單向交往模式,“教師一學生”單向交往是最傳統的課堂交往形式為了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和和諧的生生關系,不得不改變這種單向的交往方式,構建師生之間的多維交往。構建積極的生生交往上,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討論、表演展示、組織一些文娛聯歡、體育競賽等活動,在展示和交流中實現生生對話交往。
4.滲透人格教育,打好人生底色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可以潛移默化地滲透人格教育。
(1)從學生身邊的每一件小事抓起,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形成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2)培養小學生的自信心。學習一般的學生和后進生最缺乏的就是自信心,他們的人格結構中有著自卑、懦弱、甘于落后等諸多消極因素,但他們也期望在集體中有一席之地,以顯示自身存在的價值。3.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挫折與壓力。
5.培養幸福能力,締造幸福人生
幸福有規律可循,獲得幸福有方法。以人的幸福為本,幸福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追求幸福的能力。小學生幸福能力的培養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心理承受力;愛的能力,真誠、尊重、共情、理解是愛的能力的重要因素;積極認知力。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知,以積極的態度去認知周圍的事物,不悲觀、不消極;積極體驗力。世界上不是缺乏幸福,而是缺發現幸福的能力。幸福需要積極感受。提高學生對待過去的滿意程度,增強學生面對現在的幸福感受,培養學生展望未來的樂觀心態。
對于個人來言,幸福是人生的圓滿;對于人類而言,幸福是社會的至善。在教育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去教會學生獲取幸福能力,成就幸福人生。
參考文獻:
[1]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04.
[2傅巖,趙士果.論學生幸福力及其培養[J].衡水學院學報,2008:10.
[3]鄭雪.小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與人格特征的關系[J].床心理學雜志,2003,11(2):105-107.
[4]張興貴,鄭雪.青少年學生大五人格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5,(2):98-103.
[5]曹飛.中小學生幸福感內涵和特點的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2:5.
[6]張希希.論有效的課堂交往[D].西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4.
[7]趙汀陽.論可能生活[M].北京:三聯書店,1987:120.
作者簡介:
曾亞玲(1992.09~ )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碩士在讀,單位:湖北大學教育學院,研究方向:教育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