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蓮
【摘 要】小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估算教學為載體,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改變學生被動估算的局面,讓學生參與算理、算法的探討過程,注重教學方法的滲透,激起學生估算的興趣,使學生能夠主動地運用估算,去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估算意識和習慣的培養,有一個長期訓練積累的過程,需要教師持之以恒,經常給學生提供估算的機會和創設估算情境,培養學生養成估算的習慣,強化他們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讓他們估算越來越準確,估算方法越來越高明。
【關鍵詞】估算;意識;能力;策略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估算越來越受到教師和學生們的重視,在倡導“有用的數學”這一大的教學環境下,估算更是備受青睞。增強學生的估算意識,讓小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估算方法,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數感及數學應用意識都有積極的意義。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中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呢?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個人的認識。
一、貼近生活,感受估算價值
過去教師一直非常重視學生筆算的正確率和熟練度,學生缺乏估算意識與估算方法。但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較筆算用得更為廣泛。要想強化學生的估算意識,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在具體的情景中改變學生對估算的態度,正確地認識并體驗到估算的實用價值,才能變“不愿估算”為“喜歡估算”。一開始接觸到估算,如果感受不到它的實用價值的話,學生就會覺得學習估算有什么用啊,還不如準確計算呢,那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就無從談起。實際上估算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能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應用也極為廣泛,關鍵是有沒有細心地發現。
估算要以培養學生對計算或測量的結果能有概括性、整體性的認識和理解,并且要對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進行合理的判斷和推理,能夠提高學生處理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估算到超市購物需要的錢,估算一個房間的面積有多大,估計外出旅游的費用,一個體育場大約能容納多少名觀眾,2千克雞蛋大約能稱幾個,賽前估計雅典奧運會中國最終能獲得幾枚金牌……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涉及這類有關物體的質量、數量或長度的估算問題。面對上述問題時,沒有必要計算出準確的結果或暫時無法得出準確結果時,估算不失為一劑“良方”。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去關注這類問題的解決,培養小學生的估算意識呢?首先,教師要有估算的意識。其次,教師要有意識地結合相關教學內容,有步驟地將估算與解決生活中的有關問題聯系起來,逐步滲透,讓學生不斷加深認識。
教師要做啟發學生運用估算的有心人,盡量結合課堂上所學的數學知識,尋找契機組織學生觀察、分析;再通過交流估算方法、技巧等途徑,讓學生在實際運用中感受估算的樂趣,并切身體驗用估算解決問題的實用性和便捷性,凸現估算應用的價值。
二、挖掘教材中的估算題材,養成估算習慣
估算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不少教師也許會認為,現行教材出現的估算內容少,沒有訓練的機會。其實不然,教材中的估算題材是非常豐富的,無論是計算、解決問題還是量的計量,只要教師用心挖掘,有目的、有意識地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細節,隨時、隨“材”都可以進行估算訓練。如一年級的《今天我當家》中“到超市購物,想買香菇、鹽、面粉,笑笑的媽媽帶了30元,夠嗎?”這樣的問題,我們一般會如此教學:學生分析題意-列式計算-匯報。層層遞進,環環相扣,似乎很完美。但細想這樣的教學,不難發現:缺少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估算。倘若我們分三個層次展開:
(1)估一估。估計一下大概需要多少錢?
(2)算一算。實際需要多少錢?
(3)比一比。比較估算錢數與實際錢數之間的差額,明確誤差大小,判斷解題是否正確。
這樣教學,不但填補了以往教學的空白,還有有機地訓練了學生的估算技能。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形成良好的估算習慣。
三、掌握多樣化的估算策略,提高估算技能
讓學生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對學生估算技能的提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估算的方法靈活多樣,答案也并非唯一,但估算并非是無章可循,可以總結一般策略。第一,是數據的簡化,簡化的目的是使數據計算變得較為容易。比如將192+201簡化為200+200;又如把3.98+3.88+3.97轉換為4×3。第二,對所得出的結果進行調整,由于前面實行的“簡化”都會使結果變大或變小,因此要作出調整,使運算結果比較準確。在具體估算過程中,又有以下幾種常見的估算方法。
(1)湊整估算。該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運用最廣泛的,也是數學學習中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數量看成比較接近的整數或整十整百整千數再計算。
(2)依據生活經驗估算。例如,一件工作,甲獨做4小時完成,乙獨做5小時完成,甲乙合做幾小時完成?根據經驗可知,兩人合做需要的時間一定比一人獨做要少一些。如果有學生算出:4+5=9(時),說明一定是錯誤的。又如在計算合格率、成活率和出勤率等問題時,計算出的結果如超出100%也肯定是錯的。
(3)根據運算性質估算。例如:715+265-282=798,根據“減去的數比加上的數大,其結果應比原數小”,可判斷798是錯誤的。
(4)根據位數估算。例如:4 992÷24=28,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被除數前兩位49比除數24大,可以商2,說明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應該是一個三位數,于是可判斷商“28”是錯的。
(5)根據尾數估算。例如:1 235-485-208=558,只需算一下個位:5-5=0,10-8=2,可以知道得數558是錯的。
由于學生對于相關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及思維方式、水平不同,估算時,必然會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方法。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征,鼓勵學生估算方法多樣化,同時組織學生積極地開展交流,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解釋估算的過程,同時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學生體會到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促使學生進行比較和優化。
交流,便于學生相互補充,相互吸收。學生在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方法,這樣不僅可以幫助教師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而且有助于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交流時,有的學生的估算方法對其他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啟發性;而有的學生在其他學生的啟發下,又能得到新的估算方法。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思想得到交流,思維得以碰撞,能力得以提高。
四、感悟方法,鼓勵策略多樣化
在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利用估算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策略。首先,讓學生掌握預測策略。就是對問題結果的取值范圍進行合理的估計,計算結果如果超出這一估計的取值范圍,說明答案是錯的。當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能主動對信息作出整體把握,并迅速運用直覺思維作出判斷,以指導解決問題的方向,從而達到計算結果的準確性;其次,讓學生掌握調整策略。在估算中由于運用不同的方法,其估算結果的準確性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恰當運用調整策略,能保證估算結果會更接近準確值;例如286+312,有的學生把286估成290,312估成310,290+310=600,結果約是600;有的學生則把286估成整百數300,312估成310,300+310=610;估算策略不同,結果也會不同。再次,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因此,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在交流討論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互相評價和自我評價的過程中,訓練優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總之,在引導學生實踐、分析和總結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初步估算能力,以拓寬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方式,解決生活中的有關問題的思路。學生估算意識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長期潛移默化的滲透,需要教師每堂課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嘗到估算的甜頭,從而將估算內化為一種自覺意識,才會迸發出許多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估算方法,學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地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