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瑩
【摘 要】本文從筆者班級一個真實的個案入手,旨在展示如何對一個調皮叛逆的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和對不良習性的從善改造,更值得注意的是,如何與家長進行有效配合教育學生,如何做到學生,家長兩方面進行合理溝通是本文的閃光之處,筆者之心得及方法,愿與同仁共探。
【關鍵詞】個案德育心得
一、個案緣起
王某,男,14歲,我校學生。王某在初入學的時候,就表現出與一般學生有異的行為。他在課堂上不聽課,喜歡小聲的接老師的話茬。在家不寫作業,幾乎早上到學校抄同學的作業。
無奈,我與家長溝通,試圖讓家長監督他,勸說他。家長接完我的電話之后,發了一條短信給我,語氣很無奈:“孩子從小至今,就因不愛學習沒少挨打挨教訓,同時道理講了一大通,過后依然我行我素,對待學習完全是欺蒙哄騙,對自身根本沒有約束力,思想拋錨,騙過今天不管明天,我的管教方式帶來后果不是他怕我,而是他恨我。多年來,我的狼爸教育,我失敗了。咱們共同努力,讓他完成初中學習吧”。
雖然看到了家長的無奈,但作為老師的我們并沒有將其放棄。我班各科老師都對他很重視,盡量去挽救他,對其采取關心,愛護,鼓勵,說教等多種方式的教育工作。
直到6月中旬的某天早晨,其父親發來一條短信:“王老師,您好!請您把我的孩子好好的教訓一下,周六周天在家,干脆不寫作業,看電視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家長一指責,他還頂撞,動手,我都不知道他這三年怎么混出來。請您給他點壓力”。此時,我與其父親同時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于是,我約其父親見了個面。見面后,其父親說十個指頭有長有短,孩子學習的好壞,我們沒有辦法強制改變。但我意識到了孩子的品德問題真的已是很嚴重。
二、問題行為
(1)課堂紀律差。王某上課不專心,課堂上要么不聽課也不看書,要么專注于老師的語言表達,是否有不太恰當的地方,然后把老師的語言歪曲,講笑話給同桌,要么和別的同學說話。擾亂課堂秩序,視課堂為虛設。老師加以制止,情況會有好轉,但總是時間很短,就又犯了。
(2)欺負其他同學。有時無故給別的同學校服上亂寫亂畫。
(3)不能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或抄其他同學的作業。在不能按時完成作業的時候,與所交作業學科課代表發生沖突。如果老師問,總以忘帶作業為理由。
(4)對家長不尊重。周末在家,不寫作業,不出門交友,不幫家長做家務,在沙發上,一坐就是一天,兩眼只盯著電視看。家長勸說,指責均無效。有時甚至大發雷霆,并對其家長大打出手。
(5)從不講究衛生。在家里,家長不說讓刷牙,就不刷牙。家長不盯著洗腳,就不洗腳。
三、背景資料
1.家庭狀況
王某自出生直到7歲一直在甘肅甘谷老家由祖父母代養。7歲要上小學的時候,才從老家接到甘肅嘉峪關。據其父親所述,自7歲與他共同開始生活之時,就已經是一身的惡習。
2.家庭管教情形
由于王某是家里唯一的孫子,所以,在7歲以前祖父母的身邊一直都很嬌慣。祖父母對他百依百順,所以,他也形成了我行我素的行為習慣。之后,來到父母身邊,父親對他期望很高,所以管教也很嚴。施行所謂的“狼爸教育”。其母親見父親對其管教太嚴厲,當著孩子的面對其父親大加指責。
3.興趣,性格
王某喜歡看電視,在學校,見到老師也很有禮貌,很有眼色,對學校組織的活動也比較積極。但不熱愛勞動。在班級里表現出的性格比較開朗,但據其父親說,他在家不愛說話。
4.社交生活
對老師的關愛,鼓勵當做老師對他的縱容;對他的責備,教育卻或是表現抵觸,或是當耳邊風。平時,和同學們相處還不錯。但在家不愛跟父母說話。在小區也不跟別的孩子一起玩。只喜歡窩在家里看電視。
5.學習成績
學習成績一直都不是很理想,有自暴自棄的心理。
四、分析與診斷
王某從小被祖父母嬌慣,但同時,又缺少父愛和母愛。從他懂事起,就因為特殊的家庭環境,使他缺乏正常的父愛和母愛而造成心理營養不健全。到父親身邊的時候,一些不好的習慣已經養成。這是造成他行為習慣異常的重要原因。又由于父親的望子成龍的“狼爸”教育與母親的溺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父母矛盾。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和諧,也是造成他一些行為習慣異常的原因。他性情懶惰,沒有自強自立的信心和決心。對母親依賴,對父親恨怕,從不與父母談心。嗜好看電視,是其封閉內心的表現之一。
五、輔導策略
(1)隨時找機會與王某多接觸,多談心,建立伙伴關系。
(2)將心理輔導建立在尊重人格的基礎上。
(3)與家長保持聯系,了解家庭背景,進而掌握他的動態。
(4)尋找機會灌輸社會責任及法制觀念法律常識,配合適當的強制手段,約束他的不良行為。
(5)嘗試以書籍熏陶法來改變他。
(6)鼓勵他多交朋友。
(7)多參加集體活動,培養他的責任感。(比如,寒假巡校活動)
六、輔導過程
1.利用課堂教學,隨機實施輔導
在班會課上,以社會責任,理想等為主題,以感恩父母為主題。讓王某正確辨別是非,使其潛移默化。通過他內心的感化,使其行為有所收斂。
2.加強與家庭的聯系,對親子教育進行指導
與王某的父母交談,溝通,統一思想,爭取家長的支持。多次電話聯系,進一步及時的與家長建立互動聯系,對癥下藥,及時輔導。我建議其父母無論多忙,要盡量抽時間陪伴,要多與孩子心平氣和的交談,建立伙伴關系。及時了解他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情況和情緒上的波動。多外出活動,鼓勵其多交朋友,少看電視。父親與母親的教育方式應相輔相成,而不是相反相對。父母之間也應該多溝通溝通教育方法。家長聽了我的建議后,努力把原來做得不夠的地方做好,由于家庭與學校的共同努力,使孩子在心理上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3.利用適當的機會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我經常尋找機會與王某接觸,在日常生活中關心他,在學習上鼓勵并督促他。盡量發掘他的閃光點,哪天表現良好,沒有不寫作業,并在家里表現良好的情況出現,及時加以贊揚。
七、輔導效果與心得體驗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王某基本上有了一些感悟,不良行為在減少,具體表現為,①在家知道體諒父母,父母下班回來,主動端茶倒水。②在校自律守紀,雖未能完全集中精神,但盡量做到不打擾其他同學聽課。③性格不再自閉,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對老師的教育也能較好的接受。有上述表現可知,我們的德育方法是正確的,是有成效,可行的。
針對這一案例,在德育方面筆者所獲心得如下:①教育的及時性。惡習不除,只會與日俱增,形成永久性惡習。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培養良好德育素質,發現問題癥結,育人如行醫,及時是關鍵。②窮究不舍,我認為,及時發現問題后,就要對問題有窮究不舍得態度,學生的德育因人而異,問題層出不窮變化多端,其復雜性不言而喻,于此,教師當多方位調研,掌握充分材料以其對癥下藥。③強調家庭教育,學生的許多不良習慣的形成,家長責無旁貸。因此要進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有必要溝通家長,部分家長對家庭教育不以為然,或者根本就不了解,此時教師因曉之以理,讓家長積極配合學校德育教育
八、后記
這是一個典型的由家庭問題而引發孩子德育心理等問題的案例。孩子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但作為家長,不管自己出現了什么狀況,也不能忘記自己的職責,忽視對孩子的教育。另一方面,學校教育作為影響青少年心理發展的主導因素,也應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只要我們在孩子發展過程中,給予孩子真誠的愛和關懷,在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同時,幫助他們分析產生的原因,協助他們糾正錯誤行為,塑造良好行為,他們一定能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