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飛
一兩個頗有動情力的或富有內涵的細節描寫,是記敘文中的亮點和得分點。
細節,指的是所敘事件的過程或是人物外貌、語言、舉止等方面較為細微的環節。而個性則是一個人在性格特點、行為品質等方面不同于他人的特點。把人物和事件寫得動人逼真的關鍵,就在于恰到好處地表現出相關的細節。
無細節難成記敘文。“只有細節才能成就作品的價值。”有位文豪曾經這樣告訴我們。
既然細節如此重要,那么,怎樣才能通過細節更好地表現人物的個性特點呢?
生活中最美的是什么?細節。我們對于他人的印象往往來自于細節,比如讓你對其產生好感或反感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一個動作,也可能是一句話,甚至可能只是一個眼神。這些,都是細節。沒有一個細節是無緣無故的,若干個細節串聯起來就能夠大致勾勒出一個人的基本形象。文字只是再現了你的這些觀察。寫作時,具體有如下手法:
一、將視線鎖定于一個“點”,在關鍵處駐足,“慢”說細微之處
圍繞你要表現的人物,精準地選擇其中一個“點”來刻畫,使筆墨更加集中,這就像是影視作品中的“特寫鏡頭”一樣。這就的描寫一定能充分表現出人物的個性特點來
示例
夜已深,而她仍在做飯,只是為了我明天中午的伙食。“洗茄子吧。”她說。我沉默地照做。
刀聲在耳邊飛快地起起落一落,洗凈的紫茄子長條狀地一分為二三,二分為四……看著她切菜,我的手心沁出了冷,“不會切到手指吧?”我問。“你說呢”她笑著反問。她十幾年積累的做飯技藝,怎會因為一次小小的停電就切自己的手指呢?但是,十二年來,我除了與她拌嘴,從來沒有在她用刀時關心過她的安全。我羞愧地背過臉去,想逃離她的身后,但她竟停下來,端出一盤水果沙拉,笑吟吟地說道:“吃吧,何必賭氣不吃晚飯呢?”這時,滿屋盡是瓜果香,我那逆反的堅冰倏忽融化……(《盛開在時光里的花朵》)
在這里,在這個“面”的描摹過程中,恰到好處地融入一個特寫“點”,“紫茄子長條狀地一分為二,二分為四”,耳邊是刀聲“飛快地起起落落”,這樣的特寫鏡頭,將母親做飯的動作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為后文的融化堅冰做了必要的鋪墊。
二、將人物動作細致化,延長過程
寫作過程中,我們要深入到人物動作的瞬間去,把能充分表現人物個性的動作進行細致的分解,描寫出其更細致的過程,在這樣的動作過程中完成對人物個性的刻畫。
示例
原本短暫的路程,卻因我的傷而走得極漫長,恍若過了一個世紀,“醫務室”三個字才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她們急忙沖進去,叫來醫生為我看傷。因為長時間的行走,腳上已有些瘀血,看起來有點兒惡心。雖說如此,那兩人卻連眉頭也沒有皺一下,只是專心地看著我的腳。突然,一陣劇痛從腳上傳來,我不禁輕哼一聲。見我如此,她迅速卻艱難地蹲下自己略顯肥胖的身子,伸出左手來緊緊地握住我的雙手,再伸出右手輕輕地在我腳的傷口周邊輕輕撫摸著,然后,抬起頭來對我會心一笑,輕聲道:“忍著點兒,馬上就好了。”我配合地點了點頭。(《瞬間》)
這個細節描寫成功地將“她”為了減輕“我”的痛苦蹲下身子的動作了詳細的分解,從“蹲下”到“伸出左手”,再到“伸出右手”,然后是“撫摸”“會心一笑”和“輕聲道”,無一處不體現出人物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個性特點,寫得極其傳神。
三、巧用聯想想象寫個性
想象,在寫人物時無非是運用比喻、擬人、夸張、通感等修辭手法來表現人物個性,這樣的手法,不僅能凸顯細節,使細節更豐滿,從而深深感染讀者,還能增添文章的文采,一箭雙雕。
示例
這個笑容,恍若千萬道橙色暖光,從我心中那道緊閉的,用害怕、羞澀、孤獨鑄成的大門的門縫中爭先恐后地傾瀉而出。
這個笑容,如日暮時的西天,即便太陽墜入了地平線,天邊仍會有大片的晚霞停駐。它也一樣,就算光源已然遠去,它也會成為我心中永遠的烙印。
她掛著微笑,陪我坐在教室里。我們并不相識,可她讓我明白我并不是孤單一人的。先前鼻尖上的那一抹涼意,也便融化在她溫暖的微笑里。(岑嘉淇習作《微笑著,為我駐足》)
在這里,“她”的微笑已然成了“暖光”,成了“日暮時的西天”為“我”停駐的“晚霞”;“我”的“羞澀”與“孤獨”則成了“大門”;而孤單帶來的“涼意”則“融化在她溫暖的微笑里”…… 化抽象為形象。借助大膽、豐富而自然的想象,作者將“微笑”這個細節寫得生動可感,真摯動情。
四、用心錘煉語言,使語言更會表現力
精心地選用詞語(尤其是表現人物動作和神態的詞語)才能更為精準傳神地表現人物個性的細節特點。
示例
母親一把奪過我手里的那根骨頭,用力扔到了一旁。她摸了一下我的頭,猛地把我摟住,擁在懷里,淚水簌簌地從母親眼里流下來,滴在我冰冷的頭發上。我能感覺到母親的淚流得很多,我聽到母親的抽噎聲。(《一根骨頭》
當母親發現兒子竟然去撿地上的骨頭吃時,飛奔過來,“奪”“扔”二字極為傳神地寫出了母親的心態,她是在用行動告訴兒子做法的錯誤;而“摸”“矮”“擁”等幾個動詞則準確傳神地表現出母親過年沒能讓兒子吃上肉的無限愧疚與酸楚。
五、善于用“反復”手法,強化凸顯細節
好的細節像樂曲主題一樣,讓它在作品主題發展進程中反復“再現”,前后照應、相互補充,把它的內蘊逐層挖掘出來,逐步增強藝術的感染力,加深讀者印象。
示例
比如《三國演義》中在寫劉備的時候,對于他愛哭的細節進行反復描寫,如第七十七回關羽被害后的情景。劉備得知“荊州失守”,關羽求救無援的消息后預感到后果不良,情同手足的兄弟吉兇難卜,因而悲傷而“泣”。當關羽“父子歸神”的噩耗傳來時,劉備“大叫一聲,昏絕于地”。當被救醒之后,又見關羽之子“關興號慟而來”,觸景生悲則悲痛之情達到極點,完全失去了自持,“一日哭絕三五次,三日水漿不進”,在祭奠之中,劉備又“號哭終日”。
總之,優秀記敘文都有“虧他想得出來”的小情節、好細節,平時要多觀察,多積累,多思考。一言一行之微,一沙一石之細,都能夠反映人物的個性,只要你能留心觀察生活,懂得運用恰當的細節描寫方法來表現,就一定能寫出讓人怦然心動的好作文來。當然,并非每一處細致描寫都是細節描寫,細節很容易流為瑣碎的流水賬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細節缺少內涵,或沒有被有效地挖掘出來,變成了一堆零散的部件。細節有沒有意義和力量,細節里有沒有精神,需要我們去反復提煉,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