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興東
【摘 要】目前,我國農村環境污染日益突出,分析其成因主要是環境保護意識淡薄、經濟結構單調粗放、缺乏環保資金投入、缺乏必要的環境保護體系。因此,需要強化環境保護宣傳與教育,因地制宜發展農村生態經濟,加大農村環境保護資金投入,完善環境保護體系。本文對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成因與對策進行研究。
【關鍵詞】農村環境污染 成因 防治對策
目前,我國農村環境污染形勢普遍嚴峻。切實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任務,也是實現農村科學發展的主要標志。為此,很有必要深入剖析農村環境保護問題的成因,探討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有效對策。
1 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主要成因
1.1 缺乏環境保護主觀意識
雖然廣大農民的環保意識雖總體上日益增強,但是只知其表不解其里,還不能自發的、主動的參與到環境保護之中。農村綠色生產、文明生活的習慣尚未養成,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與習慣對環境造成破壞。
1.2 經濟結構單調,發展較粗放
廣大農村地區經濟主體主要為農業生產和小手工作坊。雖然鄉鎮企業數量眾多,但是其技術起點較低,工藝陳舊、設備簡陋、能源消耗高,甚至有的鄉鎮企業本身屬于污染較重的行業,又缺乏污染的有效防治,對環境的破壞更為嚴重。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總體上屬于依靠大量消耗資源、粗放經營為特征的傳統模式,資源的有效利用率不高[1]。
1.3 缺乏環保資金投入
城鄉經濟社會二元結構及其體制,制約著農村環保的投入力度。鄉鎮財政普遍負債嚴重,對農村環保大量投入力不從心。農村環保投資回報率較低,制約著社會資金對其投入。自2008年開始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以來,雖然中央財政針對農村環境問題投入有所傾斜,但是整治的數量及效果不甚理想,村莊環境“臟、亂、差”現象依然明顯,絕大部分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得不到治理,農村環境形勢嚴峻[2]。
1.4 缺乏必要的環境保護體系
鄉鎮、村( 社區) 等基層環境保護工作歸屬縣級環境保護局部門,而縣級環境保護局部門人員力量有限,無法深入各村鎮進行環境保護工作。有的地區鄉鎮設置環保助理工作人員,但是缺乏經費,主要為義務性服務,而且環保助理工作人員缺少基本的環境保護知識。
2 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對策
2.1 強化環境保護宣傳與教育,促進農村形成環境保護的共識
必須采取強化教育、監督、考核等多種途徑,促進社會各界形成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共識。利用各種形式廣泛開展環境警示教育與法制教育,組織開展各種農民喜愛的科普宣傳和文化體育等活動,注重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引導廣大農民革除陋習,倡導科學、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是的廣大農民群眾主動參與環境保護工作。
2.2 做好農村發展規劃,因地制宜,發展農村生態經濟
制定科學合理的鄉村長遠發展規劃,因地制宜、因發展階段施策構建美麗鄉村。要基于不同村莊的不同自然條件和產業基礎,找到最適合當地發展的路徑。另還要注重培育文明鄉風。在不斷改善農村基本面貌的同時,要大力倡導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的鄉風民俗,培育形成人人愛護美麗鄉村的社會氛圍。
2.3 拓寬融資渠道,加大農村環境保護資金投入
設立農村環境保護基金,進一步開放市場,拓寬融資渠道,創新資金投入方式,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和市場競爭機制。對農業部門改水改廁、建設部門的城鄉垃圾收運體系建設、林業部門的四園萬村、文明辦的生態村建設、國土環境部門的土地整理項目以及當地政府的美麗鄉村計劃、百里百村計劃等建設資金進行整合,建立穩定的農村環保資金渠道,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統一行動,提升新農村建設示范效果。
2.4 建立農村環境監督管理體系,完善環保工作體制機制
加強基層農村環保機構及其能力建設,盡快建立健全鄉鎮環保專門機構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體制機制,明確責任主體,建立考核機制。
3 結語
隨著我國廣大農村的逐漸發展,環境污染已經從次要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成為農村健康和諧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解決農村環境問題,必須找到農村環境問題形成的原因,從多方面入手尋求解決途徑,使我國的農業得以持續發展。保障農民的健康、生命和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 倪曉天.論基層縣區換進污染問題成因對策[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3(12):151-152.
[2] 史小娟.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財政思路與對策[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3(7):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