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旦卓瑪 次仁央宗
摘要:雪域高原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還有豐富、燦爛的傳統文化,在經濟全球化和現代文化的沖擊下,傳統文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急劇變遷,面對這樣的現狀,如何科學、有效地對傳統文化進行保護、傳承、發展,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關鍵詞:西藏歌舞 保護 傳承 發展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域自我認定的歷史憑證,是不同民族與不同地域文化得以延續發展走向未來的人文根基和力量源泉,反映了每個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發展歷程。雪域高原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還有著豐富、燦爛的傳統文化。西藏的民間歌舞是雪域高原傳統文化瑰寶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以歷史悠久、種類繁多、風格迥異、流傳廣泛等獨有的表演特點與生活氣息在藏族人民生活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如今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許多源于農耕、牧業的傳統文化與其文化生態均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文化失去了它賴以生存的土壤與空間,許多依靠行為傳承和口傳心授的傳統文化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戰略任務,需要我們不斷開拓創新,探索建立長效傳承機制,建設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步入科學、有序、規范、健康的軌道。
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文化承載著人類社會的文明、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事關民族文化的發展與振興,是歷史發展的見證。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光輝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偉大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人們從未間斷過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先人們為后代留下了數不勝數的物質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保護與傳承意識
堅持“搶救第一、保護為主、合理利用、傳承發展”,以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并重的原則,注重傳統文化的真實性、活態性、整體性、傳承性。
首先每個人都必須具有尊重傳統文化、保護傳統文化、發揚傳統文化的意識。在現實生活中對傳統文化應做到尊重、學習、秉承的態度。一些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資料遭到不合理的開發、年輕人的毀棄等,如果不立刻對這些優秀文化加以搶救與保護,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將處于頻臨沒絕的地步。因此,在保護、傳承、發展傳統文化之前,提高全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普及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其次,我們應該學習、借用現代手段和形式,大力宣傳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的意義,營造全社會重視、關心、支持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的良好氛圍,讓傳統文化走進千家萬戶。作為一名藝術教育工作者,除了提高自身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外,還應該有意識地引導更多的人參與到這項具有歷史、時代意義的活動中來。
(二)保護與傳承模式
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一項利在千秋的戰略性任務。要密切結合當前文化發展與改革的實際,以“政府指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原則,進行有效保護與傳承。正確處理保存、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把加強保護作為合理發展的基礎與前提,在認識中保護、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發揮廣大民眾的主體作用,針對西藏歌舞的特點,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在活態傳承中保持文化遺產旺盛的生命力。
1.政府主導、政策扶持
首先從政府層面上應該大力支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做到分級負責,以層級、分級管理,健全各地市縣區分級負責保護責任制,無論是省一級,還是地市一級、縣一級,都應該設置傳統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工作機構,明確工作職能,配備獨立編制人員,引進和吸納優秀專業人才,不斷提高專業人員的業務能力。
2.特殊保障與經費支持
各級政府要加大對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的經費投入,所需經費應納入財政預算,建立資金扶助機制,重點扶持瀕危項目以及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文化生態區的保護。結合當地傳統文化的實際,在保護機構、財政投入、傳承人保護等方面盡快制定出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工作規劃,使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在政策、法規的框架內有序、規范、科學、和諧的運行。
3.全民積極參與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傳統文化作為千百年來由民眾創造并擁有的文化形態,其保護與傳承即離不開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更離不開廣大民眾。除了各級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統籌、協調社會各界和政府各部門之間的關系之外,鼓勵以社會捐贈等多種方式設立傳統文化保護基金,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傳統文化的保護。
4.建立數據庫,保存歷史記憶
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傳統文化隨著現代人的生活慢慢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幾百年后,一些傳統文化也許再也沒有人能夠記得起。在如何全方位地完整地記錄、保留這些傳統文化上,我們應選用現代化多種記憶手段,以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多種方式進行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以供全方位的學習、了解與研究。
西藏許多傳統歌舞表演受時間、環境、條件、藝人水平的限制及影響,相同的表演在服飾、內容、隊形等方面都會出現許多細微的變化,每次采訪所采集到的數據會出現一些偏差。這樣一來,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不常演示的傳統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變得生硬、不熟練,甚至隨著藝人的離去而消亡。由于長時間的不表演,演員們就會有一邊表演、一邊回憶的現象,這就存在許多不準確因素,給研究者帶來了許多的困惑。
如:日喀則的“日星卓鼓舞”,我們在比對2007年的采訪與2016年的采訪時發現從表演道具、表演內容、表演隊形等都出現了變化。這樣一來我們認為既不利于學習、保護,更不利于傳承與發展。短短9年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偏差、變化?我們帶著這樣的疑問與傳承人、相關負責人進行了了解與溝通,他們認為造成這種現象,既受大文化環境的影響,也受當地藝人的影響。
(1)一些儀式歌舞,只能在規定的宗教儀式上表演,現今很多寺廟沒有了這些宗教活動,因此這些儀式歌舞也就沒有了展示的平臺及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被歷史慢慢遺忘。其次,我們在采訪時很多傳承人他們也會談到“由于自己沒有文化,加之很長時間的不表演,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力的衰退,對整個歌舞只會記得一個大概,對一些內容、動作就會慢慢淡忘,就會出現內容遺漏現象”。
(2)現今各個大小城市,為了促進各地的文化、經濟、旅游的發展,都會選擇舉辦以各種形式、各種的特色的地方節日,來促進當地經濟文化。如:山南“雅隆文化節”、日喀則“珠峰文化節”、那曲“賽馬節”、林芝“桃花節”、江孜“達瑪節”等等。在各自特色的節日里都會有隆重的開幕儀式及閉幕儀式,在這些儀式中一定少不了表演當地獨具特色的傳統歌舞。當這些傳統歌舞有幸被選用為代表該城市富有特色的節目出場時,由于受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等影響,導演會要求對一些節目臨時做隊形、道具、內容上的調整。由于一些傳統歌舞每年只能在此時才能表演時,藝人們和觀眾們就很容易記住、接受、習慣這樣的表演或展示,久而久之,他們的傳統歌舞就會隨之慢慢地發生變化。
因此,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在這些傳統文化還沒有完全變化和消失之前,利用現代化手段,完整地記錄下來,讓后代全方位地了解和掌握這些文化的真實雛形和作用。
二、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一)傳承與發展意識
歷史是發展的,時代是進步的。在尊重傳承人及基層群眾為主體的條件下,鼓勵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校、中介結構、新聞媒體、社會團體等力量積極參與,依靠全社會力量將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推進向全世界,通過介紹得到保護與發展。
(二)傳承與發展模式
傳統文化的特性決定了其保護與傳承方式的是多樣性。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視傳統文化的具體形態與存在狀況,建立起以人為核心、科學有效的保護、傳承、創新機制。對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以及民歌雜技等,將口傳心授、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等單一傳承模式,變為多種傳承模式。
1.傳承模式的發展
除了民間藝人及專業團體對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學習、傳承之外,應積極推進傳統文化進校園,融合現代教育新模式,貫通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教育體系,讓專業院校的老師、學生們學習、傳承這些優秀的民族文化;讓更多的研究者們學習、了解他們的文化精髓。將傳統文化教育納入到日常的教學與素質教育活動中。
積極發揮專業團隊優勢,組織傳承人、科研人員、教師共同為這些傳統文化編寫具有專業性、通俗性、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普及性的傳統文化教材。通過他們的學習與研究讓更多的人們了解、喜歡,并將這一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更多更大的平臺介紹給世界。
2.內容形式的發展
以傳統文化單一的表演內容、形式為基礎,結合專業技能知識,加大表演技能、拓寬表演視覺、融入更多現代化的思想理念及內容,讓更多年輕人接受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愛上傳統文化。
3.思維模式的發展
(1)充分發揮專家作用
積極吸納、聘請國內外有關學術研究機構、大專院校、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各方面力量共同開展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研討,建立專家咨詢、研究論證等工作機制。依托一些專業文藝團體,搭建形式各異的展演平臺,為擴大其保護、傳承和發展提供展示的舞臺,創造與展示具有現代舞臺感的傳統文化。
(2)借助現代化的表演手段,結合數字化的舞美設計,讓這些古老的傳統文化從內容、服飾、道具、音樂、表演上耳目一新,給這些傳統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以新的表演形式展示給世人,讓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大放光彩。將這些具有歷史、文化、科學價值的傳統文化采取完整有效的學習、保護、傳承措施基礎上,進行行之有效的發展。
總之,加大對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宣傳力度,加強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時代對我們提出的要求,將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使傳統文化成為對全民族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絕不能讓寶貴的文化遺產在我們這代人手中萎縮和消亡。
基金項目:
本文為國家教育部規劃性項目“西藏傳統歌舞‘卓之傳承與發展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1XZJA760001。
參考文獻:
[1]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藝術研究院編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手冊[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
[2]喀什地區文化體育局.喀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3]丹增次仁.西藏民間歌舞概說[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
[1]才旦卓瑪:西藏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