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芳
摘要:西方音樂劇有一個分支是從歐洲歌劇和輕歌劇傳統發展而來的,這種類型的音樂劇在繼承和吸收歌劇的內容和形式的同時,也對美聲唱法采取了吸收和繼承。美聲作為一種科學的演唱方法,隨著歌劇的發展而發展,在音樂劇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在歌劇和音樂劇中,美聲都具備了基本的特征,比如元音、吐字、音調、氣息等方面,但是在音樂劇中,美聲在某些特征上的要求呈現出了一定的寬松性,并有了新的補充。
關鍵詞:美聲 歌劇 音樂劇 關系 特征
美聲,意文Bel canto,悅耳之音,它起源于17和18世紀的意大利,它既是一種歌唱的發聲方法,也是一種音樂風格。西方音樂界將美聲定義為貝利尼、多尼采蒂時代的音樂風格,包括歌唱的方法與技巧、音樂的形式與內容等,以明確的聲部區分、連貫的音符對接、寬廣的音域、靈活機動的花腔運用等作為基本特征。
一、美聲于音樂劇的功能
音樂劇作為一種舞臺藝術的表演形式,早期被稱作歌舞劇。它將歌唱、對白、舞蹈和表演融為一體,通過歌曲、音樂、臺詞結合,把故事情節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表現出來。
雖然音樂劇和歌劇、舞劇、話劇等舞臺表演形式有相似之處,但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對歌曲、對白、肢體動作、表演等等因素給予同樣的重視。
美聲雖然在歌劇之前就存在于宗教唱誦中,卻是隨著歌劇的產生與發展形成獨具一格的歌唱特色,完成了自身的繁榮。在17世紀,美聲隨著文藝復興與歌劇的發展而興起;在18世紀,美聲隨著歌劇的興盛而發展;在19世紀,美聲隨著女子登上舞臺進一步完善唱法,可以說,美聲與歌劇是息息相關的,美聲對音樂劇來說也功不可沒。
19世紀中期到19世紀末期,與歌劇同時風行的,是娛樂大眾的歌舞表演,彌補歌劇的受眾狹窄和歌舞表演的低俗,音樂劇應然而生。這時的音樂劇主要有兩種創作形式:其一是在歌劇中糅合進娛樂性的元素,使歌劇具有更強大的吸引力,其二是運用歌劇的形式對歌舞表演進行重新創作,使之成為具有一定內容和形式的高級享受。在內容上,音樂劇既有輕松的戲劇,也有感傷的悲劇;在形式上,音樂劇既有美聲和樂隊,又有流行音樂的發聲及其他創作元素。
后來,隨著音樂劇在美國流行起來,美國的很多獨特音樂成分,比如爵士樂、搖滾樂、鄉村樂等進入了音樂劇,但是對美聲唱法依然頗為倚重,只不過,美聲已經褪去了高人一等的光環,變得質樸而簡單。某些時候,音樂劇所用的只是美聲唱法的某個或某幾個元素,而不是純粹的美聲。
美聲之于音樂劇,主要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功能:首先是科學發聲方法對于演唱技巧貢獻匪淺,比如氣息的控制、聲部的轉換、共鳴的處理等,可以說,如果演唱者掌握了美聲唱法,對于其他的唱法基本能夠信手拈來,反之則不然;其次是美聲在劇中能夠更好地表現人物形象,渲染厚重氣氛,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比如,在根據雨果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音樂劇《悲慘世界》中,如果沙威的角色用男中音來唱,尤其是“星辰”使用詠嘆調,更能表現法國大革命時期沙威的矛盾,以及渲染夜晚的莊嚴,把觀眾帶入到一個在黑暗中掙扎卻充滿著希望的年代。正如亨利·菲爾迪南·曼施坦因所言,在完美的演唱表情中,唱出了人物的靈魂。
由此可見,美聲源于歌劇之前,與歌劇共同發展,在音樂劇中變化了自身,可以實現雙重功效。曾經,美聲是上流社會的專享,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美聲自身的改進,美聲已經被普通大眾所認可。
二、美聲在音樂劇中的特征
無論是在歌劇中,還是在音樂劇中,美聲都保持了以下的基本特征:其一是純粹的元音,美聲唱法的必須要求就是元音純粹,無論是頭聲還是胸聲,都必須保持歌唱管道的敞開,以使得氣流的通過暢通無阻,保證元音的清晰和鏗鏘。其二是明晰地吐字,不能以犧牲吐字的明晰度為代價換取嗓音的嘹亮,想要吐字清晰,必須既把元音唱的純凈,又把輔音唱的清晰,最好是能如說話一般唱歌。其三是保證音調的準確性,美聲唱法對于音調的準確有著嚴格的規定,甚至把音調視為血液,托西曾有言,音調的準確性是唱功和聽覺優劣的形式呈現。其四是聲區的獨立與統一相結合,美聲唱法要求聲區清晰,這只是針對單個音而言,至于整體唱詞,則必須把不同的聲區統一起來,過渡自然,不留轉換痕跡,形成一串串富有彈性的、圓滑的珠子。其五是充沛的氣息和靈活調整氣息的能力,氣息是說話的本源,自然也就是美聲的基礎,沒有充沛的氣息便不能在美聲領域取得獨一無二的成就,有了充沛的氣息,還必須能夠對氣息調節自如,可以調節氣息便是可以控制歌唱的狀態,充沛的氣息加上對氣息的靈活調節,就是一個優秀的美聲歌唱家。其六是音質的可控性,美聲對音質的要求是圓潤而具有共鳴,因此,在聲帶的閉合度、氣息的量、軟腭的抬起度、喉的位置、肌肉的緊張性、舌頭的位置等方面必須保持適合的度。其七是通過調節氣息實現對音量的控制,在美聲演唱中,不能用喉部的肌肉對音量進行控制,需要通過調整氣息控制音量,以增強聲音的彈性和表現力。其八是微顫的中和和控制,一般時候的顫動為每秒6次或7次,這樣才能保持聲音的悅耳性,顫動太慢聲音會搖晃,顫動太快聲音會碎抖,但是如果歌曲的內容感情激奮或激憤,可以適度加快些,歌曲的內容感情平穩,可以適度減慢些。
在一般特征的基礎上,美聲在音樂劇中也呈現出了一些特殊的性質:其一在借鑒美聲基本特征的同時融入了一些時尚元素,既增強親和力,又弱化了歌唱難度,美聲是一種科學的歌唱方法,值得其他形式的歌唱予以借鑒。但是美聲莊重而技巧要求嚴格,既不是很適合大眾的輕松享受心理,也不是任何歌唱者都能實現的高度,在音樂劇中,美聲結合其他形式是必然的趨勢。其二是音樂劇中弱化了音區跨度,歌劇對于美聲的發聲技巧要求嚴謹,在旋律的設計上自然也會是多個音區的跨越,一般具有3個或3個以上的八度,以呈現歌唱者的深厚功底,在音樂劇中,卻沒有這樣的音區跨度,在旋律的設計上,很少有顯示演唱技能,一般只是2個八度或者1個八度。其三是在音量的穿透力上不做很高要求,以前的歌劇是單純依靠歌唱者讓聲音穿透樂隊、穿過廣大空間,深入到觀眾的耳中,音樂劇則不然,可以依靠音響設施實現音量的增大效果,所以只要充分保證音量的彈性即可。
三、音樂劇的表達需要美聲的支持
音樂劇的創作與一般歌曲的創作區別在于其夸張的戲劇性:歌詞抒作家自己的內心之情,屬于主觀抒情。音樂劇抒的是劇中人物之情,是人物與環境在情感狀態上高度吻合的表達,是為揭示人物性格和心理所服務的。因此,音樂劇是語言范疇和音樂范疇的結合,它為劇中人物的歌唱提供一個表達人物內心世界的情境,演員需要在不同的戲劇情境、人物關系、角色情緒之間進行轉換,特別是當全劇達到戲劇沖突的高潮時,伴隨人物情緒的激昂與轉化,必然會有音域、聲區的變動。因此,音樂劇演員必須有美聲唱法的支持,才能夠正確轉換音區,凸顯人物性格特點。
音樂劇是從歌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通俗的藝術形式。在西方音樂劇百余年的發展史中,音樂劇一直在不斷的發展變化。時下,“流行音樂的風格也在較深的層面上影響著音樂劇創作風格的發展演變,使音樂劇歌曲能夠緊跟生活時尚,緊跟社會潮流,緊跟觀眾音樂趣味的變遷,為自己的都市文化河床注入源頭活水使其永無干涸之虞。”
美聲唱法對于歌唱的要求是全共鳴,追求具有強烈光亮度的“聲音集中點”。因此,我們不難看到美聲唱法對音樂劇唱法的“支撐”和“扶持”的作用。
馬克利斯曾經在《現代音樂概論》中這樣表達:“藝術,作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生活本身變化一樣,也必須變化”。美聲唱法經歷了親自的實踐、見證了歌劇的黃金時代,也參與和支持了音樂劇的誕生和輝煌。經歷了歲月的層層滌蕩,音樂劇越來越具有古典的氣質與時代的氣息,而其兼容并蓄的情懷將各種唱法和唱腔融在自己的麾下,并發揚光大。其中,美聲唱法可以說是最具國際化視野和發展空間最為廣泛的一支,音樂劇以美聲為基礎且兼顧其他演唱方法的特點使得演唱能夠更加靈活地為塑造人物形象和豐富劇情服務,所以不僅沒有呈現出零亂性,反而使得舞臺表演更具表現力。既具有藝術性,有具有時代感的音樂劇,未來的發展中,可以預見的是它必將得到大眾越來越多的喜愛。
參考文獻:
[1]王蓓.音樂劇演唱中的美聲因素探析——以音樂劇《巴黎圣母院》中《大教堂時代》唱[J].音樂創作,2014,(03).
[2]姚遠.從美聲到音樂劇[J].歌劇,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