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作莉
[摘要] 目的 探討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對膀胱病變的診斷價值。方法 整群選擇自2014年3月—2015年4月該院超聲檢查膀胱占位患者64例。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檢查,并于10 d行膀胱病理診斷。以膀胱病理結果為參照,評估磁共振檢查對膀胱良惡性病變和膀胱癌病變程度的敏感度性、特異性、準確性。結果 磁共振擴散加權像對膀胱良惡性病變診斷的敏感度為100%,特異度為86.36%,準確度為95.16%。磁共振擴散加權像對膀胱惡性病變程度診斷的敏感度為100%,特異度為92.31%,準確度為95%。 結論 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可作為膀胱病變及膀胱癌浸潤程度早期診斷的可靠影像學檢驗技術。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value of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in diagnosis of bladder lesions. Methods 64 cases of patients with bladder occupying receiving ultrasonic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4 to April 2015 were selected, all patients were give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were given bladder pathological diagnosis,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or malignant and benign lesions of the bladder and degree of bladder cancer lesion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in diagnosi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lesions of the bladder were respectively 100%, 86.36% and 95.16%, and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in diagnosis of degree of malignant bladder lesions were respectively 100%, 92.31% and 95%. Conclusion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can be a reliable imaging examination technology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bladder lesions and invasion of bladder.
[Key words] 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Bladder lesions; Bladder tumor
膀胱癌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膀胱病變的良惡性診斷及膀胱癌的分期診斷在就診早期有重要意義。有創檢查雖可確診,但因對原有組織損傷及取癌組織標本存在移植風險而不易被患者接受。近年來,無創檢查技術致力于診斷的準確性,在膀胱癌診斷中也有所發展。無創檢查技術主要包括超聲、核磁、核共振。超聲診斷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技術掌握不熟練、定位不準確者常易誤診;核磁造影需口服造影劑,不應安全應用于腎功能不全者。磁共振成像多樣,可對病變區域進行多方面、多角度分析。該院采用磁共振擴散加權像對64例于2014年3月—2015年4月該院超聲檢查膀胱占位患者進行檢查,旨在探討磁共振擴散加權像對膀胱病變診斷的準確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整群選擇自2014年3月—2015年4月該院超聲檢查膀胱占位患者64例。其中男50例,女14例,年齡37~85歲,平均(59.8±8.6)歲。入院時伴肉眼血尿43例。所有患者均排除金屬植入物或殘留物,如心臟支架、義眼、人工關節、內固定鋼板等,無妊娠、病危、并發除膀胱外原發性腫瘤等。
1.2 檢查方法
Signal 3.0T磁共振掃描儀由GE公司提供。患者檢查前要做憋尿準備,以保證膀胱充盈滿足檢查需求。掃描范圍為膀胱頂部與恥骨聯合下緣之間。掃描應自下而上進行。常規檢查報設定層厚3 mm,層間距1 mm,矩陣128×128。層厚3 mm,層間距1 mm,矩陣128×128,視野28 cm。軸位包括T1像(TR420 ms,TE18 ms) 及T2 像(TR3 660 ms,TE130 ms);矢狀位及冠狀位T2WI(TR5 200 ms,TE74 ms);矢狀位和冠狀位擴散加權成像(TR3 ms,TE1.3 ms,翻轉角12°);擴散加權成像彌散加權系數分別為b=0,b=1 500 s/mm2,使用單次激發平面回波成像序列。將所得原始數據傳遞到GE工作站進行處理。擴散加權像經軟件處理后生成ADC圖,記錄所有患者的表觀擴散系數和相對表觀擴散系數。
1.3 判斷標準
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擴散加權成像的判斷標準為病灶處高信號區域薄、扁平,或高信號區域可見黏膜下層組織呈蒂狀或厚的、光滑的低信號區域。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擴散加權成像的判斷標準為病灶處為高信號區,高信號區與可侵犯膀胱周圍脂肪組織或鄰近器官,高信號區域未見低信號區。
2 結果
膀胱鏡病理診斷發現,54例病人共62處病灶,其中惡性病灶40處,良性病變22例。磁共振擴散加權像中提示為惡性病變43例,良性病變19例。磁共振擴散加權像對膀胱良惡性病變診斷的敏感度為100%,特異度為86.36%,準確度為95.16%。膀胱鏡病理診斷發現膀胱惡性病灶40處中,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26處,肌層浸潤性膀胱癌14處;磁共振擴散加權像對膀胱惡性病灶40處的判斷為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24處,肌層浸潤性膀胱癌16處。磁共振擴散加權像對膀胱惡性病變程度診斷的敏感度為100%,特異度為92.31%,準確度為95%。
3 討論
磁共振成像技術可獲得較好的組織對比度和軟組織分辨率,檢查過程中可多參數、多方位成像獲得較為完善的信息而被廣泛用于軟組織和血管檢查。傳統的磁共振平掃技術包括T1像和T2像,T1像可獲得較為滿意的膀胱腫瘤與膀胱炎區分效果,但無法進一步確定是否為肌層浸潤性膀胱癌,T2像對肌層浸潤性膀胱癌診斷正確率為67%,不能滿足臨床需求。三維磁共振動態增強掃描聯合磁共振平掃可提高肌層浸潤性膀胱癌診斷的準確率,但其需要靜脈注射對比劑,掃描時間長,且費用較高[1],不能被廣泛接受。
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的原理是基于水分子的彌散運動,通過兩次不同的彌散加權系數(一般取b=0,1500)相減而獲得人體組織的微觀幾何結構[2],且具有無輻射、無需造影劑等特點,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中[3]。該研究中顯示磁共振擴散加權像對膀胱良惡性病變診斷的敏感度為100%,特異度為86.36%,準確度為95.16%;磁共振擴散加權像對膀胱惡性病變程度診斷的敏感度為100%,特異度為92.31%,準確度為95%,這與相關報道[4-5]結果相似。
表觀擴散系數是反應人體擴散受阻程度的重要指標[6]。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彌散加權系數b值對表觀擴散系數影響較大,目前公認比較理想的b值取1500 s/mm2可獲得準確的表觀擴散系數。有研究表明除表觀擴散系數在膀胱癌病理分期存在差異外,在不同組織學分級中也存在差異[7]。
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的缺點在于易受磁敏感性偽影與化學移位偽影,在良惡性判定中容易出現假陽性,高估癌癥浸潤深度。該研究中腺性膀胱炎、內翻性乳頭狀瘤與膀胱膿腫被診斷為膀胱惡性病變,原因可能是這些病灶中細胞的排列較緊密導致周圍的水分子彌散受限[8],臨床結合其他影像學和實驗室檢查確診。
綜上所述,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在膀胱良惡性病變的鑒別診斷和膀胱癌分期診斷中可獲得非常準確的診斷結果,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丹燕,何健,朱斌.磁共振成像在膀胱癌分期與分級中的應用進展[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4,30(9):1573-1576.
[2] 蔡龍,鐘祖春,劉小梅.T2加權成像聯合彌散加權成像及動態增強掃描對膀胱憩室癌的診斷價值[J].臨床合理用藥,2014,7(33):70-71.
[3] 張連華,朱寅杰,薄雋杰,等.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在膀胱腫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腫瘤,2012,32(12):1025-1029.
[4] 陶靜,華佳,范瑜,等.DWI在鑒別診斷膀胱良惡性病變中的應用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4,24(4):571-573.
[5] 周國興,王軼彬,郝楠馨,等.3.0T磁共振表觀彌散系數比值在膀胱癌術前分級中的評估價值[J].中華醫學雜志,2013, 93(37):2953-2956.
[6] 馬普能,吳昆華,楊樺,等.擴散加權成像在膀胱腫瘤中的應用進展[J].國際醫學放射學雜志,2014,37(5):442-444.
[7] 車英玉,程敬亮,楊子濤,等.膀胱癌不同病理分期與組織學分級的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5, 31(7):1140-1143,1238.
[8] 陶靜,華佳,范瑜,等.DWI在鑒別診斷膀胱良惡性病變中的應用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4,24(4):571-573.
(收稿日期:2015-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