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梅
日前,記者來到了位于南京市溧水區珍珠路北路的江蘇省溧水中等專業學校。一進校園,園林式的校園建筑群映入眼簾,既古色古香,又典雅華貴。作為一所國家級重點職業高級中學,學校一直致力于服務地方產業發展。溧水區是華東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長三角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和現代化產業聚集區。
學校機電部主任王孝春見到記者,意味深長地說:“從學生到員工,離不開學校和企業的共同培養。而學生的頂崗實習又是學生成為員工的‘最后一公里。所以,我們學校和企業兩方面的管理層都深感責任重大,一定要當好這‘最后一公里的擺渡人!”王主任侃侃而談,向記者全面介紹了該校同相關企業密切配合、校企合力共同做好學生頂崗實習工作的情況。
記者:王主任,請問學校機電部在學生頂崗實習時是如何挑選企業的,挑選標準有哪些?
王孝春:這幾年我們部各個專業的就業形勢很好,畢業生供不應求,使得我們有更多的自主權去挑選條件好的企業,進行學生頂崗實習方面的合作。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對企業進行考察。
首先考察企業的安全生產。學校每年都要組織人員深入企業考察,在企業曾經遇到過一些情況。例如,有一些企業生產流程不夠規范,將材料放置在車間過道里,而那些材料大都是鋼材之類的材質。如果學生在這里實習,一不小心摔倒,后果不堪設想。再如,還有的企業行車上的大掛鉤掛在過道里,只要看見這一點,我們就不能安心的把學生放在那里實習。但凡看到這些這些場景后,我們都不會考慮與他們合作的。
第二個方面,是企業對學生頂崗實習的認知度。所謂認知就是學生到企業是去學習的,而不是僅僅被當成一個勞動力,單純地去企業完成生產任務。為什么需要強調這一點?學校所在地溧水區中小企業比較多,很多私營、民營企業,生產忙的時候,就會找到我們學校,借用我們學校的學生幫助他們生產。雖然給點報酬,但是這種企業我們學校是絕對拒絕的。因為他們缺乏對學生進行系統培訓的認知,只為一時之需,把學生找過去充當勞動力幫助生產,而未真正地將學生當成學徒在教。如果我們這樣做了,就會讓學生對學校和企業產生不好的印象。所以,挑選什么樣的企業讓學生參與頂崗實習,實際上反映出學校管理層的辦學理念、事業心、責任感和道德品格等一系列問題。
第三個方面是崗前培訓與考核機制。我們在與企業交流時,會把機電部實習工作方案拿給企業看。里面有很多具體的內容,比如在實習前,要求企業對學生進行為時五天的崗前培訓。包括企業文化、安全生產、崗位的職業道德、崗位的基本技能要求等,都是崗前培訓里要完成的。其次,在崗位實習過程中,師傅對學生每一周的表現都要進行評價。實習期結束的時候,要有一個總結性的考核。這些考核,學校都要參與進去。企業組織學生上課學習和考核等等,都要有記錄,以便學校去企業回訪時,將這些記錄的復印件帶回學校。這一工作方案是我們參照一些成熟的企業擬定的,他們有對實習生的考核機制、對新員工的入職培訓。實際上是學校和企業共同努力,使得學徒模式逐步向規范化道路上走的一個過程。
記者:您上面提到學生在心理和技能等方面還不成熟,那么在學生實習前,學校都進行了哪些實習教育呢?
王孝春:學生去實習前,我們會在學校召開家長會議、企業代表會議、學生會議,與各方進行詳細的介紹與溝通。在這幾個會議上,我們首先提到的就是學生的角色切換,也就是從學生到員工的轉換。先前提到的讓企業進行崗前培訓,也是從企業的角度盡早讓學生有一個適應過程。其次,我們要提的就是學生體能方面的問題。由于學生沒有經驗,到企業第一步就是進行基本機器操作。企業一開始不會讓學生進行數控編程等,因此,學生剛實習面對的都是單一、重復的機器操作。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對學生強調的是學生要學會去克服,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我們也給家長打了“預防針”,如果孩子回去和家長訴苦,那么家長對孩子也要采取一種鼓勵的態度,而不是讓孩子回家,躲避實習。在與企業溝通時,我們則向企業領導和老師建議:要適當地體諒學生,要根據學徒的實際情況,在工作安排上循序漸進。
除了召開會議,學校還安排一些實習方面的理論課程,以此教育和引導學生考慮長遠利益,而不是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我總是跟學生們講,不能只滿足于一輩子做一名一線工人,而要力爭去作一名有技術的工人,與一般的勞動力相比要突出自己的技能技術,而扎實的技術是就業和上升的臺階。反復給他們灌輸這一理念,是因為根據以往學生的表現,在實習過程中,學生之間會交流,這些交流也會造成實習期的不穩定現象。比如,李同學在A企業實習每天為8個小時,而張同學在B企業每天要做10個小時。那么張同學就可能想去A企業,但是工作時間長不一定不好,張同學的基本功可能會比李同學更扎實。再比如,王同學實習的工資每個月比趙同學多了200元,那么可能導致趙同學心理不平衡,以上的情況都是出現過的。所以我們叮嚀囑咐學生和家長,一定要將目光放遠一些。學生在實習期間,一定要以技術的掌握為目的。再者,結合學校的硬性規定,讓學生和家長知道,實習不合格,肯定是對畢業有影響的。
從去年開始,我們還邀請往屆畢業的學生回校演講,他們都成了企業的班組長、技術主管等。以他們的親身經歷講出就業后的切身體會,包括遇到的困難,如何度過困難期,對幫助學生度過實習期更有說服力。此外,我們還請企業的代表與學生、家長面對面進行溝通。交流結束后,讓學生填寫兩個有初步意向的實習單位,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均衡安排。這一系列的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這兩年學生實習的穩定性大大好于以往。
記者:在與學校合作的企業中,您覺得什么樣的企業學生更愿意去呢?
王孝春:在機電部合作的企業中,能明顯地看出學生在選擇實習企業時的心理差異。有一些企業老板問我原因,我都實事求是又委婉地講出了學生的心里所想。以南京新尼亞文汽車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的一線操作員工95%是我們專業畢業的學生。企業的兩個關鍵崗位,都由我們的畢業生擔任,一個是質量主管,還有一個是生產主管。這家企業不是很大,但是我們合作的比較成功。綜合學生反饋的情況以及我對這家企業的了解,有三點經驗與大家分享。
第一,企業領導人有寬容之心。從一件小事上,就能看出來。有一名學生“三進兩出”,這名學生第一次進入這家公司頂崗實習,后來他跟我說,想換實習單位。沒想到這個學生在換了實習單位后,有一天又對我說,還是想到南京新尼亞文汽車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實習。我一邊鼓勵他,一邊讓他知道頻繁更換實習單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讓他本人親自和公司的老板說明,并且答應他,如果老板同意他過去繼續實習,我就再將他調過去。誰知道公司老板同意他繼續去完成實習,這是他第二次到該企業實習。這次實習時間很久,過了頂崗實習期,并且拿到畢業證了,可以做正式員工了,可是這名學生又因為有親戚在浙江的企業上班,再一次提出想離開,該公司老板欣然同意。于是,這名學生又興沖沖跟著親戚去了浙江上班。結果上班不到一個月,又回來了,學生回來后,還想進這家公司,這個公司的領導竟然再一次錄用了他。就這樣,這名學生第三次進入了這家企業,現在成為了生產線上的班長。
很多企業對于出去以后再回來的學生可能會另眼相看。而這個企業的老板對學生的愛,對人才的愛非比尋常。當然,這只是個別案例。但在這個企業,走后又回來的員工確實不在少數,這位老板都一一接納。當然,我并不是鼓勵學生反復跳槽,只是想說,企業領導人對員工需要有寬容之心。
第二,推行獎勵機制。這個公司對學生學徒期間的考核是有層次的,學生在企業實習之初,是不能拿計件工資的。但是根據學生的實習表現,除了實習期間的基礎工資外,企業根據考核會給予表現好的學生獎勵。還給學生一個自主選擇的權利,實習到一定階段可以自己申請,不拿實習補貼,而是同企業正式員工一樣,計件拿工資。只要有學生提出申請,企業就有質量小組對學生進行考核,根據學生的工作效率、產品質量來確定學生是否達到正式員工的標準。如果達到要求后,還要通過安全考核。所有考核項目都合格后,就能享受正式員工的工資待遇。這對學生激勵非常大,按件計算,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同于其他企業,學生頂崗實習期間只按一個標準發放補貼。
第三,學生更加關注成長型企業。例如,在一家企業的對外宣傳材料中,如果出現了企業與德國一家汽車企業合作緊密,有多個固定客戶等信息,加之學生看到這家企業的領導形象,以及整體發展愿景。再結合企業的支柱產品綜合考量,就會主動選擇這家企業。總而言之,學生在氛圍好的企業,成長得會相對較快些,并且實習和就業的穩定性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