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平
[摘要]提問是課堂師生交流的一種重要形式。做好課堂提問,教師一是要明確提問動機;二是要把握提問原則,即針對性、公平性、激勵性、開放性;三是豐富課堂提問形式,鼓勵學生對教師反提問,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使之善于思考、有好奇心、勇于探索、敢于表達又能夠聆聽他人意見。
[關鍵詞]課堂提問;動機;原則
課堂是學生與教師的共同時空。課堂是否有吸引力,學生是否對教師的授課充滿期待,跟課堂內的師生交流與互動有著密切的關系。提問,是師生之間進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課堂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沒有提問的課堂,就像說評書或單口相聲,是教師的個人秀。作為教師都會有這種感覺:如果沒有提問,這堂課就跟那些不太認真聽講的學生幾乎沒有什么關系了。對于上課不認真聽講、大腦“神游太空”的學生,怎么把他們的心拉回教室里?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做好課堂提問的幾個要點。
一、明確提問動機
無論做什么,首先需要明確動機。教師面向學生提問也是有動機的,不是隨意而為的。筆者本身喜歡在課堂上提問,通過總結自己多年的從教經歷,再加上和同事們交流后,發現教師提問的動機大概有以下幾類:
(一)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這是教師提問最常見也是最主要的動機。作為教師,自然十分關心學生對自己所傳之“道”到底懂了多少,能應用到什么程度。在復習課上總結時,習題課上提問很多,往往和作業、測驗一起構成了教師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三個“抓手”。
(二)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在我國中小學校,大班額現象普遍存在,有的班上學生多達六七十人。人多了,教師一時顧不過來,有的學生就開始做小動作,比如看看窗外,摸摸手指甲,大腦“神游一下太空”。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警示學生,把這些“飄走”的心拉回來。畢竟被教師點到名字卻不知所以對學生來說是一件很尷尬的事,對此學生心中是有點“怕”的。為了提防愛提問的老師問到自己,他就會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筆者在學期末對學生的問卷調查證實了學生的這一心理。
(三)表達自己對學生的關注
有的學生對讀書毫無興趣,成績也比較差,于是內心覺得教師不會關注自己,干脆破罐子破摔,什么都懶得學。通過對這些學生提問,可以提醒他們老師會給予他們一樣的關心,不會因為成績差就放棄他們。
(四)了解學生對學習的真實想法
有時,提問也不見得就是針對某個知識點而問,也可以關心學生學習的心得與困惑。讓學生自己說出來,使學生有一個“出氣”的通道。了解學生所需、所想,進而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活動。
二、把握提問原則
課堂提問要注意把握以下基本原則:
(一)針對性
提問要看對象。什么知識水平的學生,提什么難度層次的問題。針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要提一些有深度的問題;針對知識基礎薄弱的學生,要提一些考查基本能力的問題。通過不同難度層次的問題,讓學生都能找到回答問題的成就感。提問不是為了難住學生,使之處于尷尬的境地。問題沒有針對性,或者與課堂知識完全挨不上邊,學生必然覺得索然無味。
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鼓勵的方式也應不同。對于回答出了高難度問題的學生,或是有勇氣主動承擔難題的學生,應給予集體掌聲鼓勵;而對于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即使是簡單問題,只要回答對了,就應給予口頭表揚:“很不錯!”“有進步,加油!”
(二)公平性
學生都希望得到教師的肯定與贊許,得到同學們仰視的目光。提問,是一個引起人注意的事件。一些沒怎么念過書的家長都會對孩子的老師講:“多關心關心我的孩子,多提問幾下。”“提問”變成了一種“福利”,學生覺得這是教師重視自己的體現。既然提問成了一種“資源”,教師就必須遵循分配的公平性原則。有的學生感覺老師總是提問那幾個成績好的學生,自己在課堂上完全被邊緣化,于是與老師漸行漸遠。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學生與教師的心隔了“千山萬水”,自然談不上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
(三)激勵性
每個人都有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都希望被人肯定,被人贊賞。有的學生不能開口回答問題,這就是教師需要完善提問的地方。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從孩子們的眼中讀出期待問題來臨的興奮。提問的激勵性,表現為以下四點:
一是教師對學生回答出巧妙答案的期待眼神。被別人期待是一種高層次的心理滿足,所以教師的這種微笑期待,在提問前就已經是對學生的激勵了,可以拉近教師與學生心與心之間的距離。
二是問題解決后教師表揚的話語。教師的表揚對于學生來說是必需的,尤其是對成績較差的學生。
三是學生回答錯后教師從精神與態度上給予的肯定。教師的肯定,讓學生覺得“即使我回答錯了是一件很令人沮喪的事,但老師仍然欣賞我的態度或思路”,這樣學生才不會畏懼答題,才會越答越好。當然我們不能因為照顧學生的心理而不指出其中的錯誤。
四是對于表現積極的學生的寬容。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水平不同,教師要允許思維敏捷的學生突然冒出來答題,而不是苛責學生打亂課堂進程。讓學生能夠有自主的、個性的發揮,從而使其成為班上學生的榜樣,令其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不僅僅停留在教師的指揮棒之下。
(四)開放性
學生不是教師的玩偶,提問本身就是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提問的開放性有如下表現:
一是回答問題的學生不確定。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要指定學生回答,比如可以讓學生自己舉手回答問題。
二是提問不必每次都有很強的指向性。問題可以模糊一些,讓學生的回答有許多種可能。比如讓學生測電阻,不必問具體到是什么實驗用什么方法,而可以問學生“你有什么方法呢”,這樣更具有開放性。
三是回答不局限于標準答案。由于受考試方式的影響,學生有很強的迎合標準答案意識。但許多時候,現實世界的答案是開放的,不能讓學生的思維困在標準答案中。學生每一個思想的閃光點都值得鼓勵。
四是不限制學生個人作答。有時針對某個問題若學生不能當下解決,教師應允許學生尋求同學的幫助,或到課外與同學合作完成。
三、豐富提問形式
提問是一種互動與交流。教師居高臨下式的提問是不妥當的,不利于激發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課堂。課堂上的提問,可以是教師向全體學生提問,也可以是學生向教師提問,就像《大科技》雜志專門開辟讀者問答專欄一樣。讓學生向教師提問,學生興致勃勃,感覺“報仇”的機會來了,會想方設法難住老師。
對于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方法論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于是,課堂變成小型辯論,變成“記者見面會”。這種形式別開生面,學生參與其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同時,教師也可通過問題,了解學生思考的主動性與深度,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以及想象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象力對物理學習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筆者通過辯論、“記者見面會”等擴展活動,提升了學生對物理世界、物理學習方法的認識,激發了他們探究鉆研物理的熱情,很多學生課后仍然會投入到物理的探究中。
教師在解答過程中要本著尊重、平等的態度與學生交流,不能粗暴地否定學生提出的一些“可笑”的問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承認自己的無知,這在學習上是難能可貴的,教師要保護學生的這種誠實品質和問題意識。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技術活,也是一門藝術。問得好,可以開闊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投入到課堂中,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問得不好,或者教師在學生作答時以不當的方式給出評價反饋,會挫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筆者認為,不管以什么形式,提問的出發點應少些功利性,應從鼓勵學生、培養學生的興趣出發,讓學生在回答教師問題、自己提出問題、與同學討論問題的過程中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體現自我能力,形成自我肯定的意識,看到自己的價值。
責任編輯 張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