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新慧
[摘要]小學階段是九年義務教育的起始階段,也是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一個關鍵階段。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不僅要教給孩子們知識,更要讓孩子們養成一個學習好習慣。習慣的養成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師堅持對學生嚴格要求和系統訓練,這樣學生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習慣。
[關鍵詞]習慣;聽講;審題;書寫
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有這么一句名言:“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可想而知,好習慣對于一個學生來說是多么重要,因此教師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還應該有意識地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據教師在數學課堂過程中觀察,很多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主要表現在:課堂上不認真聽講,作業馬虎,書寫潦草,學習拖拉,沒有計劃,等等。可以說只是被動地學,沒有好習慣可言。面對學生的這些表現,在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都花了很多時間來糾正學生的這些不良習慣,可在短時間內又很難有成效。原因在哪里?因為要糾正不良習慣遠比培養良好習慣難。
小學階段是九年義務教育的起始階段,也是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一個關鍵階段。小學數學教師不僅要教給孩子們數學知識,更要讓孩子們養成一個學習好習慣。那么,數學課上我們應該培養孩子什么學習習慣呢?
一、喜歡學習
每位教師從走上講臺的第一天起,心里都有一個單純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做一位讓學生喜歡的教師。小學生學習知識靠的是興趣,對什么有興趣就喜歡什么。要使學生愛上數學課,前提是讓學生接受你,喜歡上你的課。教師在教學時可從以下兩個方面人手。
1.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小孩子對新鮮事物總是特別感興趣,對未知的世界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根據他們的這個特點,在上新課之前,最好能借助有關生活實例,為學生創設與教學有關的情境。例如在“認識周長”這一課上,提前讓學生收集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如各種積木玩具、樹葉、紙片、零食包裝袋等等,課堂上讓學生親手觸摸、用筆描一描、用尺量一量等,在經歷這幾個過程之后,學生們很快就會明白“周長就是物體或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通過從身邊的例子導入新知識,學生能很快地進入課堂角色,再輔以動手實踐和思考,對所學的知識理解得快,記得牢,課堂效率非常高。此外,在教學中,特別是進入高年級之后,要盡量舉一些學生熟悉的實例,如計算儲蓄利息、分期付款等經濟方面的數學問題。這些問題學生們在生活中早有耳聞,再適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模型、實物等教具,形象而又直觀地引導學生去觀察,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就能輕松掌握所學的知識。
2.努力營造師生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導,這是師生在角色上的分工不同,但在人格上師生是平等的。在課堂上教師應以平等、平和的心態對待學生,在課外應主動找學生談心,多接觸各種層次的學生,讓學生感到教師和藹可親,從而愿意聽教師的話,主動地參與學習。在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對教師的信任后,數學的課堂定會更為精彩。
二、專心聽講
很多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非常注意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讀題的能力和做題的能力,卻忽視了學生傾聽能力的培養。其實傾聽是一把金鑰匙,傾聽的過程就是對知識消化吸收的過程。小學階段的孩子天性活潑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自我約束能力差,所以很難做到長時間集中傾聽。那么,如何在數學課堂上培養他們認真傾聽的習慣呢?
1.認真傾聽學生說話
小學生有強烈的“向師性”,模仿能力也很強,為了讓學生學會傾聽,作為教師,一定要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當教師能夠做到自始至終全身心地聽學生說話,這種認真傾聽的態度,就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必定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學生的傾聽習慣。
2.教給學生傾聽的方法
在數學課堂上,學生只會表達自己的意見是不夠的,只有認真傾聽教師的講課、傾聽同學的發言,才能跟上教學活動,獲取知識。事實上,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的每一分鐘都全神貫注幾乎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剛入學的小學生,都沒有傾聽別人發言的習慣。課堂上常常是舉手的一大片,當教師指定某位同學站起來回答問題時,其他同學都垂頭喪氣地放下了高高舉起的小手。在這種情形下,為了重新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可以與學生制定聽講的標準,讓他們在上課前后認真對比自己的行為有沒有達到這兩個標準:一是聽教師在講什么,你能重復一遍嗎?二是聽同學們在說什么,哪里講錯了,你會怎樣說?在一節課結束之前,再利用3分鐘左右的時間表揚這節課上聽講最認真、思考發言最有深度的學生。在訓練聽的習慣的同時,教師還應仔細觀察,努力發現孩子們微小的進步,用表揚肯定他們的進步,這樣經過一段時間以后,課堂上鬧哄哄的場景定會有所改變。
在傾聽的過程中應當舍得花時間,只要教師從一開始就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今后的課堂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仔細審題
在多年的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有這樣的感觸:有些孩子做作業時提筆就寫,根本不管題目給出了什么條件,要求是什么。對于學生這種不分析不思考就做題的情況,教師都深有體會,所以審題習慣的培養從一年級就要開始了。不要覺得孩子剛進入一年級,很多字都不認識,認真讀題的習慣無法培養。其實不然,小孩子的學習能力和記憶力非常強。有些常用字,教師帶著他們讀幾次,他們自己就認識了,慢慢地就會自己讀題了。讀題是了解題目內容的第一步,也是培養審題能力的開始。首先要告訴孩子們在讀題的過程中可用自己喜歡的符號來標出關鍵詞語,找一找題目中告訴了幾個關鍵條件,要解答的問題在哪兒。按這樣的步驟引導,孩子們在解題前花時間思考了,答題的正確率才有提高。到了中高年級,在初步了解題意后,還應仔細推敲字、詞、句的意思,仔細挖掘出題目中隱含的條件,在這個基礎上再畫一畫圖……最后要求學生盡量用自己的語言將題意復述出來。復述題目,可以讓學生在組織語言的同時加深理解。
通過審題訓練,可以提高做題的質量與速度,引導學生靈活地選擇正確合理的解題方法,所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規范書寫
古語有云:“字如其人。”認真書寫也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始終堅持兩個原則:
1.親身示范
教師的板書是學生第一個模仿的對象,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一定要做到。特別是在板書時,要做到筆畫規范、字跡工整。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一位教師無論是在課堂板書還是批改作業時,都始終如一堅持規范地書寫,孩子們就會潛移默化地受到教師良好書寫習慣的影響。
2.嚴格要求
教師做到時時對學生的書寫嚴格要求,學生就不敢馬虎對待;在每次的作業批改中,只要發現書寫不端正的地方就用紅色筆跡圈出來,要求學生第二次抄寫后改正;對學生書寫漂亮的作業,在作業本上畫上個笑臉,以示獎勵;每次在布置作業之前精心挑選幾份書寫整潔的作業,利用投影展示給全班同學看,以此鼓勵書寫方面做得好的孩子,勉勵書寫不好的學生,取長補短,讓全體學生向作業寫得好的同學學習。另外,可利用教室的一角設計一個作業展示位置,時常將書寫漂亮的學生作業展覽出來,讓全班同學欣賞。這樣堅持做下來,時間一長,學生就養成了書寫端正的良好習慣。不僅如此,還會發現學生的學習態度更加端正了,作業更加細心了,題目的出錯率也降低了不少,這些都是在訓練學生認真書寫時收獲的意外驚喜呢!
責任編輯 李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