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義
摘 要:從造林樹種的選擇、造林密度及配置、造林時間和造林方法等方面詳細闡述荒山荒地造林的技術要點,介紹造林后關鍵的撫育管理措施。
關鍵詞:造林; 密度; 技術
1 造林樹種的選擇
根據襄汾縣東西兩山不同的立地條件、各樹種的生物學特性及在不同立地類型的生長表現,考慮樹種來源、勞力、資金條件等因素,本著適地適樹和優先選用優良鄉土樹種的原則進行荒山綠化樹種的選擇。苗木一般選擇1~2 a生,側柏最好使用容器苗,高度25.0 cm以上;刺槐地徑1.0 cm以上;核桃地徑1.5 cm以上。
2 造林密度及配置、混交方式
2.1 造林密度 側柏一般栽植在山坡的中上部或條件差的山脊,穴狀或魚鱗坑整地,密度可掌握在220~330株/667 m2;刺槐、核桃適宜在土壤條件較好的水平階及梯田成片栽植,密度一般為110~150株/667 m2。
2.2 種植點配置 為充分發揮水土保持林的水土保持作用,側柏、刺槐在種植點配置上選用“品”字形,核桃采用正方形的配置方式。
2.3 混交方式 根據山區地形地塊的自然分布情況,樹種混交方式一般選用不規則的塊狀混交。
3 整地方式
整地是造林前的一項重要環節,按照水土保持的要求,針對坡的上下位置及坡度的大小,并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整地方式,盡量減少破土面,因地制宜。
3.1 山坡上一般對山坡上部及25捌亂隕系牡囟,采用穴狀、魚鱗坑整地,規格穴狀坑穴徑30.0~40.0 cm,深20.0~40.0 cm,穴面要稍向內傾斜;魚鱗坑長徑30.0~50.0 cm,短徑30.0~40.0 cm,深20.0~40.0 cm,外側有土埂,半環狀,高10.0~20.0 cm,坑面外高里低,坑上方左右兩角斜開引水溝,以積蓄坡面徑流。
3.2 對山坡中部及15-25捌碌牡胤,采用魚鱗坑、水平階整地,規格 魚鱗坑同上,水平階寬0.8~1.5 m,長以便于整平田面為宜,深30.0~50.0 cm。
3.3 對山坡下部及15捌亂韻碌牡囟,采用窄幅梯田整地,規格 寬2.0~5.0 m,長度隨山坡情況而定,深30.0~50.0 cm,階外緣培修土埂。
4 造林時間
根據山區土層淺薄,含水量低的特點,造林季節選擇以春季、冬季、雨季造林為主。
4.1 側柏以雨季造林為主,最適宜的造林時機是 進入雨季后下過一二場透地雨,然后天氣連陰,此時造林成活率最高。切忌在無雨和降雨不多的時期強栽等雨,要嚴格遵循“三不栽”的原則,即“雨不透不栽,天不連陰不栽,雨過天晴不栽”。
4.2 刺槐、核桃一般以春季、冬季造林為主 栽植時,一定要在根部蘸上泥漿。
5 造林技術
5.1 容器苗造林 容器育苗造林要注意一下4個方面的問題:1)起苗時,應先挖掉容器袋周圍的土,盡量不使袋內的土體松動,切忌用手拔苗起苗;2)栽植時應注意栽植深度,培土深度要比容器高出2.0~3.0 cm,切忌將營養袋露在外面;3)栽前一定要撕破袋底部;4)運輸過程中要防止散坨。
5.2 裸根苗造林 首先要把好起苗關,在起苗的前1 d圃地灌水,起苗時一律用鐵鍬深挖,做到根系完整,剔除細弱苗和病苗,對苗木進行分級,并用濕布覆蓋,以減少苗木失水,隨起隨運,及時栽植。刺槐起苗時要進行截干,截干高度為地表以上5.0~10.0 cm。
5.3 栽植要點 將苗木放在筐內,遮蓋濕布,栽一株拿一株。栽植時先把苗木放入植穴,理好根系,使其均勻舒展,不窩根,更不能上翹、外露,同時注意保持深度,然后分層覆土,把肥沃濕潤的土壤填于根系,并分次踏實,使土壤與根系密接,防止干燥空氣進入,保持根系濕潤。冬季栽植核桃、刺槐,一定要進行培土,注意不能動搖踏實的根部,培土高度比莖干高3.0~5.0 cm。注意:栽植苗木后,栽植深度應高于苗木根頸處原土痕2.0~3.0cm。
6 造林后的撫育管理
6.1 松土除草 要適時松土,以保墑和清除雜草。尤其是雨季造林后土壤易板結、干裂和滋生雜草。
6.2 穴面覆蓋 造林后穴面踏實后可再覆一層虛土,或及時蓋上枯樹枝、碎草、石塊等,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這種方法對穴面保墑和促進苗木生長有明顯作用,應盡量采用。
6.3 澆水整穴 造林后尤其是裸根苗應盡可能地在栽后2~3 d內澆1次水,以保幼樹成活。雨季造林要及時查苗看穴,如苗木被沖壓,應及時扒出扶正,被大雨沖毀的穴面,要及時修筑好。
6.4 扒土扶苗 冬季造林經過培土的苗木,到第2年春天清明天氣轉暖后,即確定沒有寒流入侵時,一定要把土堆扒開,扶正苗木,整好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