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優
【摘要】20世紀最偉大的兩位心理學家——皮亞杰和維果茨基,對兒童游戲都有自己的觀點。其中兩者的相同之處有:認為游戲的本質是滿足自我需要;游戲不是兒童的本能;重視學前期的象征性游戲。兩者的不同之處游戲的個體起源不同;游戲與發展的關系不同。
【關鍵詞】皮亞杰 維果茨基 游戲
皮亞杰和維果茨基分別作為認知主義和文化歷史學派的代表人,對兒童游戲都有自己看法和觀點。本文主要分析兩位教育家在兒童游戲理論存在的異同。
一、兩者的相似之處
(一)游戲本質是滿足自我需要
皮亞杰和維果茨基對游戲本質的理解雖然在表述上存在差異,但實質都在強調滿足幼兒需要和愿望。首先,皮亞杰認為游戲的實質是一種同化的過程,這與他的另一個概念——順應相比。個體需要不斷的同化、順應來保持一種平衡,進而獲得發展,但由于幼兒的認知結構本身不夠成熟,會出現同化作用大于順應,即主體不考慮事物的客觀特征,而只是為了自我的需要與愿望,進而產生了游戲。雖然皮亞杰用“同化”來說明游戲的本質,但其實是強調個體由于認知結構的不成熟,無法在現實生活中滿足某種需求,就通過游戲的方式來進行自我愿望的實現。 其次,維果茨基也認為游戲的實質就是愿望的滿足,這種愿望不是一時的沖動而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概括化的情感傾向,是由于外在的因素或自身知識、能力不能得到及時的滿足,就通過游戲的方式,這種虛構的方式來得到滿足。皮亞杰和維果茨基主張游戲的“享樂說”。即游戲并不是為了某種外在功利的目的,而是以自身的快樂、滿足為目的。這種觀點打破了認為游戲是幼兒對成人生活的練習,模仿,通過游戲獲得生活的必需技能等觀點,而更多看到游戲的積極面,即幼兒為了滿足自身需求,主動自發的行為。
(二)游戲不是兒童的本能
雖然他們認為游戲的本質是滿足自我的需要,但這種需要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在皮亞杰和維果茨基之前,很多教育家都把游戲作為一種本能,如福祿貝爾認為游戲是幼兒內部自我活動的表現,是一種本能性的活動。席勒將游戲看作是對剩余精力的無目的的消耗,把幼兒游戲的動力歸結為剩余精力的發泄和運用。德國心理學家格魯斯認為,游戲是對未來生活需要的活動的準備,是本能的練習或訓練。這些觀點都屬于“本能論”的觀點。而皮亞杰和維果茨基都反對把游戲作為兒童的一種本能。皮亞杰認為游戲是隨著兒童認知發展階段而發展的,在嬰兒出生時只存在遺傳圖式,主客體一片混亂,根本不存在游戲,而游戲的出現是以一定的動作能力和心理發展水平為前提。維果茨基認為游戲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隨著兒童低級心理機能向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而發展的。雖然游戲存在的機制不一樣,但他們都沒有把游戲看作是與生俱來、不學而能的本能,而是一種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以學習為前提的現象。
(三)重視學前期的象征性游戲
皮亞杰和維果茨基都重視學前時期的象征性游戲,也叫角色游戲、假裝性游戲、表演游戲。皮亞杰認為象征性游戲是兒童游戲的高峰,它反映了兒童的自我中心性。前運算階段的幼兒,開始用言語和表象進行思維,但都具有自我中心性,這一游戲的特征是第一,象征性活動是從兒童習得、運用和練習這種活動的實際情境中分離出來的。第二,象征性活動雖然與原來的情境分離,但幼兒依然認為它們屬于原來的情境。 維果茨基較之與皮亞杰更為強調象征性游戲,他強調“ 假裝游戲從一開始就是社會性活動”。堅持游戲的社會性本質,是維果茨基游戲理論的典型特征。他認為“ 游戲是在真實的實踐以外,在行動上再造某種生活現象,在這種活動中,幼兒憑借語言、以角色為中介,了解、學習和掌握基本的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他在對游戲進行概念式的解釋中,以象征性游戲或角色游戲為重點分析對象,突出強調了游戲是對現實社會關系的反映。
二、兩者的差異之處
(一)游戲的個體起源不同
皮亞杰認為游戲是在嬰兒重復某種偶然的行為中發生的。在幼兒出生的5個月左右,在發射的基礎上,當新生兒偶然的動作產生一些新動作,然后重復這一新動作,游戲就發生了。維果茨基認為游戲發生的時間大概在3歲左右,3歲前幼兒的行為方式是“立即滿足”,3歲過后,先前那種立即滿足愿望的傾向仍然存在,但是出現了許多限于幼兒自身能力而不能立即滿足的、持續時間較長的愿望,而這些愿望就導致了游戲的發生。較之于皮亞杰,維果茨基更加強調游戲的積極性,主動性。但他指的主要是角色游戲,而忽視了動作性練習性游戲。在游戲的個體起源上筆者比較贊成皮亞杰的觀點,游戲在嬰兒期就產生了。即使是幾個月大的嬰兒,也會和母親或者親近的人嬉戲,這時候游戲就發生了。
(二)游戲與發展關系不同
皮亞杰和維果斯基關于游戲理論最大的差異就是對游戲與幼兒發展關系。皮亞杰認為游戲受限、從屬于兒童的發展。認為游戲本身并不是一種特殊、獨立的活動形式,只是兒童智力活動、認知發展的一部分。游戲之于智力,就像想象之于思維的關系一樣。總之,皮亞杰認為游戲受限于兒童的發展,同時游戲只是對兒童的心理機能進行聯系、鞏固,進而使之從不成熟到成熟。而維果茨基認為游戲是兒童發展的動力,他創造者兒童的最近發展區。游戲不是發展的消極被動的附屬物,游戲是幼兒的主要學習方式,在游戲活動中包含了下一階段發展的可能性,并為幼兒下一階段的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兒童在游戲中試圖超越他現有的行為水平,總是表現出超過他的實際年齡。
皮亞杰認為發展制約著游戲,維果茨基認為游戲創造著發展。筆者的觀點是,兩者的觀點都有失偏頗,過于極端。皮亞杰低估了游戲的作用,兒童的認知發展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制約著兒童的游戲水平,如當幼兒沒有擁有足夠的表象時,是很難進行象征性游戲的。而維果茨基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即高估了游戲對兒童發展的作用。現在我們倡導教學的游戲化,但游戲卻永遠不能完全替代教育活動。不管哪種類型的游戲,都有兒童自主決定、伴隨著歡愉的特點。
【參考文獻】
[1]劉焱.兒童游戲通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楊寧.皮亞杰的游戲理論[J].學前教育研究.1994(01)
[3]方明生 李筱雨.百年回望:布魯納對皮亞杰與維果茨基的評價*———《贊頌分歧:皮亞杰與維果茨基》解讀[J].全球教育展望.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