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摘要】《萬萬沒想到》以夸張而幽默的方式描繪了屌絲王大錘意想不到的傳奇故事,一度引領了網絡自制劇的發展趨勢。2013年榮獲“金鵬獎”最佳系列短片以及最佳網絡短片獎兩項大獎。第三季上映時,總點擊量已經達到13億。《萬萬沒想到》的成功,與其反常規的敘事密不可分,具體表現在:語速、情節和節奏上。
【關鍵詞】 新媒介 網絡視頻 反常規 敘事特征
一、語速快
高頻語速,滿足了受眾急切的話語表達快感。應用語言學研究表明,人均每分鐘正常呼吸為14—15次,口語表達時的正常語速為每秒3.6個字,而本劇的語速相對較快。據表一統計顯示,第一季第二集一分鐘內字數合計為323個字,平均每秒鐘超過5.3個字,其中0:31-0:36五秒鐘內字數高達46個字,平均每秒9.2個字,遠超正常語速。
受眾高頻語速下,卻無理解障礙,因其以短句為主。一分鐘內共有41個單句,單句平均字數接近7.88個字,稍稍高于正常語速下,單句話最佳字數為3.6 X2(秒)=7. 2字。
二、情節反轉快
出乎意料的結尾,是其“反情節”敘事的標志化體現。此外,夸張的情節反轉,也使敘事呈現出“反情節”的特征(如第一季《最強選秀王》):一,是作為選秀節目的主持人,王大錘立志讓自己的節目不落俗套,但是俗落不堪的場景布置,媚俗的評委及觀眾,以比慘博眼球的選手等元素,恰恰讓整個選秀節目落入俗套,理想期待與現實狀況形成強烈對比;二是,作為選秀節目,選手現場沒有任何才藝展示,取而代之的是身世、經歷等方面苦難的講述。博得評委和觀眾贊賞的不是選手的才華,而是凄慘、荒誕的人生經歷;三,是惡俗的節目卻備受受眾關注,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符號化的人物,違背因果關系序列的事件發展,出人意料的結局,強烈的反差對比下,重要的不是情節,而是觀點、話語和情緒。荒誕的事件促使受眾跳脫故事,將注意力轉移到破碎的現實、臆想、夢幻背后隱含的意義上,契合受眾吐槽和情感宣泄需求。
三、外部節奏快
網絡視頻中,停留短暫的小景別,以強烈的視覺刺激凸顯了人物夸張的情緒變化;略顯焦躁的鏡頭運動,營造了不安的情緒、氣氛;明快的鏡頭切換,讓受眾在高頻的刺激中,感受網絡視頻強烈的律動,滿足其吐槽快感,這與追逐淺閱讀、即時感官滿足的快節奏網絡文化消費習慣相符合。
景別上,網絡視頻以近景和特寫為主。由于小景別的信息量小,重點信息突出,畫面信息的可選擇性極低,因而畫面停留的時間相對較短,節奏明快。據表二統計顯示,1分鐘內共有70個鏡頭,47個特寫鏡頭(包括大特寫),12個近景鏡頭,9個中景鏡頭,2個全景鏡頭,近景和特寫鏡頭占總鏡頭數的84%以上。鏡頭運動上,固定鏡頭32個,運動鏡頭38個,以小幅的運動鏡頭為主。剪輯上,時空跳躍、突破剪輯常規的快速剪輯為主,表二中0:13秒——1:13秒,單個鏡頭的停留時間平均不足0.9秒,其中0:28秒一秒內鏡頭數量竟然高達10個(鏡頭17-鏡頭26),平均每個鏡頭的停留時間為0.1秒。停滯短暫的孝敬別,以高頻的視覺刺激突出了人物夸張的情緒變化;焦躁的微晃鏡頭,不安的甩鏡頭,快速的推鏡頭,營造了不安的情緒、氣氛;跳躍的剪輯,刺激了受眾的視覺體驗,共同加速了網絡視頻的節奏。
反常規的超快敘事使受眾在緊密、急促的壓迫下,完成感性的認同。網絡視頻中比內容更重要的是為受眾提供話語的平臺,滿足其吐槽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