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家慧
【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個人素質、人文素質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語文教學是其他各學科的基礎,其教學質量與學生發(fā)展的方向密切相關,在新課改的指引下,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為以后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發(fā)掘 潛力
隨著近年來我國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各行各業(yè)對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而小學階段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初期階段也逐漸引起了大家的重視。小學語文是小學階段的重要基礎學科,其重要性自然不容忽視,課堂教學是小學語文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是否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時間來激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將學生潛力發(fā)掘出來,成為當前語文教學中的關鍵。
1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發(fā)掘學生潛力的問題
1.1教學受定式思維影響
大量研究證明,小學階段學生個體不容易受到定式思維的影響,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進行發(fā)掘。但是,由于受到定式思維與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普遍對學生主體性認識不足,多數(shù)情況下習慣性的利用灌輸式教學方式展開教學。多數(shù)教師不愿意將更多的精力、時間用在知識的講述方面,甚至會對學生的求知欲進行壓制[1],嚴重忽視了對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潛力的發(fā)掘。這樣一來,學生的求知欲受到了嚴重的抑制,思維活躍性也逐漸減弱,這樣一來勢必會對學生的潛力發(fā)掘造成不利影響。
1.2教學方法單調,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現(xiàn)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典型的教學方法有對話法、講授法及自學法等,后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電教法也可以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但是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范圍有限,多數(shù)教師在語文信息教學中存在很多誤區(qū),例如照搬他人課件、內容華而不實、教學效果不佳等[2]。從整體上來看,我國各地小學語文教學始終在一傳統(tǒng)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因此學生們在教學中的地位常常是被動的,學生整體的學習熱情不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個性都不能得到很好的發(fā)展。
1.3教學實踐的機會比較少
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對于拓展學習空間非常有利,同時還能豐富學生的情感,將學生的學習潛力充分激發(fā)出來。所以,當前很多教育家都主張利用課外實踐活動來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來促進學生知識內化的完成。然而,很多小學語文教師都存在嚴重的重表達、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的現(xiàn)象,沒有認識到教學實踐的重要性,因此教學實踐的效果大打折扣。
2小學語文教學中發(fā)掘學生潛力的對策
2.1小組合作開辟自主空間
教師教學課堂中的主要引導者,應對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進行指導,以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將其學習主動性發(fā)揮出來。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首先應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例如在《小母雞種稻子》教學過程中,筆者這樣明確教學目標:首先教師大聲朗讀課文,將字音讀準,然后組織小組合作朗讀;其次,提問“請把你讀完課文以后的感受說給同小組的伙伴們聽”,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在讀文的過程中自覺為小組提出學習要求。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fā)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同時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得到了明顯提高。
2.2積極革新教學理念
新課改要求教師應充分關心學生,將學生的情感發(fā)展與知識進步統(tǒng)一起來,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所有人都有潛能,開發(fā)小學生潛能的工作非常關鍵,具體來說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對以下幾方面問題加以注意:首先應積極革新傳統(tǒng)教學觀念,讓新觀念走進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以引導者與組織者的身份參與到探究過程中。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教學結果,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學習過程中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學習情感。積極改變以前統(tǒng)一的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充分解放學生的天性[3],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和開放性,為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提供條件。
2.3利用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動機是教學活動展開的原動力,學習動機可以推動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被帶入到教學情境中以后,其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很快就會被激起。如果課堂教學沒有絲毫改變,依舊像以前一樣按照老觀念、老方法進行教學,教學手段也不進行革新,那么學生的學習動機必然得不到激發(fā)。所以,將學生引入到教學情境中,按照課文具體情節(jié)、內容的不同,使教學情境得到持續(xù)。教師在工作中應不斷創(chuàng)設情境,或者也可以展開連動的整體情境。
2.4為學生創(chuàng)造實踐的機會
語文實踐是學生鞏固知識的主要途徑,教師在教學中應結合教學內容,積極挖掘有利于展開教學實踐的因素,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積極展開教學實踐,從而為學生知識、能力遷移及元認知調動提供有利條件。具體來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與教學內容相結合,積極挖掘實踐素材,合理安排教學活動,展開有意義的課內、課外教學實踐活動。例如工廠調查報告、小記者活動及辯論比賽等社會實踐活動,教師應該在學生實踐活動過程中,為學生的相關問題、交際能力發(fā)展等作出指導,合理引導學生思維朝著創(chuàng)新的方向發(fā)展。
2.5將教學評價的激勵作用發(fā)揮出來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完善的教學評價主要包括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兩方面內容,不僅要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信息進行關注,同時還要在學生價值觀、世界觀養(yǎng)成方面起到正效應作用。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認識到教學評價的重要作用,對當前的語文教學評價體系進行完善,從而更好的為發(fā)掘學生潛能提供良好環(huán)境。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及探究的精神,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將教學和研究的重點放在課堂教學改革上。小學語文作為小學教育階段重要基礎性學科,其重要性必須引起人們的重視,語文教師應該利用課堂時間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將學生的潛力發(fā)掘出來,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婷婷.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教育思想[J]. 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No.17005:105-106.
[2]曾志安. 淺析利用課程資源促進小學語文教與學的轉變[J]. 語文建設,2014,02:19.
[3]施春惠.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德育滲透策略[J]. 中國校外教育,2015,No.5140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