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長寧話屬于西南官話灌赤片岷江小片,其語聲調系統與成渝片有差異,變調也多有不同。本文擬討論長寧話兩字組變調。
【關鍵詞】長寧話 兩字 變調
1.前言
關于四川境內的二字組變調有過不少討論,從以前研究來看,四川方言兩變調有如下一些特點:(1)普通兩字組變調同重疊名詞結構變調有差異。(2)變調一般涉及后字,較少涉及前字。(3)變調不涉及陰平。
此外,從方法上來看,過往的研究大都基于作者的感知,隨意性較大。運用語音軟件來輔助分析的文章只見秦祖宣的《成都話二字組連讀變調的實驗語音學分析》一篇。長寧話的變調和四川其他地區的變調有些差異。長寧話二字變調涉及前調后調皆涉及,在所有聲調上都會產生變調,主要受調型和調序的支配。
2.變調情況
2.1說明
本實驗有兩位發音人,皆為男性。伍仕海(記作W),65歲,長寧縣長寧鎮人,初中學歷,退休小學教師。劉顯華(記作L),71歲,長寧縣竹海鎮人,高中學歷。
在進行兩字連調的記音前,我們已對兩人分別進行了詳細的音系調查,每人分別記錄了3600個字音。我們的單字調聲調圖數據便來自這些數據,得出長寧話共有五個聲調。兩字調共25種組合,每種組合選取5個詞語。在語音的選擇上我們以W發音人的資料為準,同時參照L發音人的資料,以保證材料的準確性。
2.2變調規律
長寧話的5個聲調兩兩組合,共排出25中組合模式,如下表:
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在25種兩字組合模式中,產生變調的組合共有19組,其變調模式我們總結成以下五條規律,R1:45→44/T_,
R2:31→33/_T ,R3:51→55/_T ,R4:24→22/ T_ ,R5:35→33/ T_。
在底層調型層面,長寧話只有升調、降調兩種調型。其中升調庫里有45、35、24三個調值,降調庫里有51、31兩個調值。觀察發現決定長寧話兩字變調的因素其實只有兩個——調型和調型次序。在調型方面長寧話的單字調只有升調和降調,平調只在變調中出現。長寧話變調是以調型為類別的,這種類別和次序一起決定了兩字調如何變調:升調在后變調,升調在前不變;降調在前變調,降調在后不變。我們可以進一步將這種調型次序影響變調的模式總結為兩條規律,R6:R→L/ T_,R7:F→L/_T。
現在我們已經發現,長寧話的兩字變調在調型上只能變成一種模式——平調。這是一種 “聲調平化”(包智明,1997:146),這種聲調平化在其他方言中也有,比如北京話和丹陽話(呂叔湘 1980)。北京的陽、上、去變為陰平,比如好好xau214 xau214-55、喜洋洋?i214ia?35-55 ia?35-55。丹陽話Axx式形容詞有全部變同最左邊的平調的,比如短55楔55楔55格5。但長寧話的平調有些不同,它不像北京只變為一個高平調,也不像丹陽將右邊的調值變得和左邊的平調一樣。而是根據后字聲調的調頭來確定“變平”到何種音值上,即所有本調都變成與本調調頭值相同的平調。用一條規則來表示就是:R8:左向聲調平化。這樣一來,長寧話一般二字組變調用R6、R7和R8三條規律就可以歸納完全了。
5 結語
本文組要討論長寧話二字組的變調情況,其規律是:升調在前不變,在后變成平調;降調在前變成平調,在后不變;變平到何種調值是依據發生變調的聲調的調頭來決定的。
長寧話音系請參照何治春《四川長寧話音系及其聲學特征》一文。
陽平相連有后字讀高調(44)的情況:(1)“兒”前為陽平時,如娃兒、盤兒、鵝兒等,而鍋兒、柑兒、雞兒等非陽平后的“~兒”仍讀陽平;(2)“頭”前為陽平時,如前頭、鋤頭、犁頭,而鍋頭、枕頭、屋頭等大部分 “~頭”仍讀陽平。這些涉及四川話更大層面的變調規律,本文暫不討論。
文中的“T”表示任何聲調(Tone),冒號前的“R”表示規律(Rule),其他“R”表示升調(Raising Tone),“F”表示降調(Falling Tone),“L”表示平調(Level Tone)。
【參考文獻】
[1]包智明等 生成音系學理論及其應用(第二版)[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
[2]陳榮澤 西南官話的兩字組連續變調及輕聲[J] 西藏民族學院學報, 2011(3)
[3]呂叔湘 丹陽方言的聲調系統[J] ,方言 1980(2)
[4]秦祖宣 成都話二字組變調的實驗語音學分析[J] 語文學刊 2015(8)
[5]譚倫華 四川(平昌)方言的連續變調[J] 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8
[6]向道華 論四川鎮龍方言的輕聲與陰平、陽平合流[J] 外交學院學報,2000(3)
[7]楊邵林 四川彭州方言語流音變[J] 西南民族學院學報 2006(1)
[8]張一舟 四川幾種連續音變現象研究[J] 語言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