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愛是一種能力,教師應克服愛的誤區,按照科學規律辦事,尊重人性,用大愛成就學生美好的明天,這才是愛的最高層次。
【關鍵詞】愛學生 誤區 尊重 了解 懲罰
“教育是塑造靈魂的工程,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已經成為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共識。但為什么有時我們的教育結果卻常常背離我們的初衷,沒有朝著我們預期的方向發展呢?這往往是因為我們沒有正確的理解愛的真諦。作為今天的教師,我們要善于發現并充分發揮不同學生在不同方面的潛能,指明方向,創造條件,幫助學生獲得持續發展的能力,促其成功,走出愛的誤區,實現“大愛”。
愛學生,首先要尊重學生。對學生人格和權利的尊重,是現代社會中人的主體性得到尊重的一個體現。在新型師生關系中,強調的是民主平等、尊師愛生。尊重學生的權利對于學生的自主發展是極為重要的,以尊重為前提的愛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王曉春老師說:“對學生來說,比愛更重要的是尊重”。打著愛的旗號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甚至侮辱學生人格,按照自己理想中的模式硬性塑造學生的“似愛之虐”不是愛,而是扼殺個性的犯罪行為。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他們有獨立的思想、人格和個性。尊重學生實際上就是尊重獨立,尊重人性,尊重人格,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到,那就無從談什么“以人為本”,更談不上教育的成敗。
愛學生,前提是了解學生。學生的情況千差萬別,不可能按一個模式發展,更不可能用一服藥包治百病。教師對學生既要善于見微識疑,又能夠長期堅持,一以貫之。只有這樣,才能根據學生的性別、性格、年齡、智力、潛能、情緒狀態等方面的差異“量身定做”不同的教育指導方式,做到對癥下藥,有的放矢。譬如,有一個學生經常違反紀律,而且態度蠻橫,這一切,當然不可能使教師對這個學生產生好感。但是,如果教師懷著耐心和愛心真正了解他們,很可能就會發現,原來他們有著一副聰慧愛鉆研的頭腦,一顆體貼和同情別人的好心腸,以及一種異乎尋常的積極性。了解了這些情況后,教師就會發現,這些“刺兒頭”原來也有可愛之處,所謂的“差生”原來也是可以教育好的。
愛學生,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是激勵式的。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常常反映學生所在集體甚至是社會對他的某種評價。學生往往把教師對自己的評價同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和人格價值聯系在一起,因此,教師的評價對學生來說實際上是一種導向和指南。所以,對正在成長中的學生而言,激勵應該成為評價的核心和靈魂。激勵性評價不僅是一種教育方式,也是促進學生成長的必需。激勵能使人振奮,讓學生在感受到愛的同時樹立信心、激發潛能,最終走向成功。激勵之法,林林總總,本文不作詳談。只需要說明一點,對于自信自重或較為成熟的學生來說,一句適當的批評也可以起到特殊的激勵作用。
愛學生,不妨來點朋友之愛。我們卻忽略一個現實:處于青春叛逆期的學生最反感的就是長輩的批評教育,他們最喜歡最樂于接受朋友的指點,因為那是最平等最具親和力的思想,因為學生認為那才真正理解他,真正站在他的角度為他著想。教育研究也表明,影響青少年的最重要因素是同伴的影響。另外,朋友式的愛可以讓教師贏得學生的信任。如果教師沒有取得學生的信任,學生面對教師的教導就無動于衷,嚴懲的還會產生抵觸情緒和對抗行為。那么即使你教育目標正確,教育方法科學,教育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愛學生,要讓學生懂得施愛。如果我們教育的學生只知道接受愛而不懂的付出愛,那將是教育的失敗和悲哀。一方面,如果學生不懂的什么是愛,怎樣去愛,那么,對愛他的人就不可能給予充分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只知道接受愛又使學生的自私心理滋長起來。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當你培養出具有愛心的孩子,他就會對教師的愛很敏感,并以好心還好心。然而,我們在強調教師向學生揮灑愛的甘霖時,卻忽略了對學生進行愛和感恩教育,沒有讓愛的種子生根發芽。所以,我們應當象帕夫雷什中學那樣,從教育學生愛自己的父母開始,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愛的傳遞教育,讓學生常懷一顆感恩之心,學會去愛別人,主動接過并傳遞愛的接力棒。
愛學生,不能放棄必要的懲罰。讓學生為自己所犯的錯誤承擔責任,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是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懲罰是校正學生前進方向的指南,是播種希望的犁刀,也是汩汩流淌的愛溪,關鍵在于教師如何運用。美國《讀者文摘》(1989年第9期)刊登了一個故事:美國教育會長瑪莉上中學二年級的時候,是個愛說笑的孩子。一天因在英文課上不停的說話而被喬丹老師叫到了辦公室。正當瑪莉準備接收最為嚴厲的懲罰時,喬丹老師卻態度溫和但語氣堅定的說:“我要罰你寫一篇1000字的文章,討論教育及其對經濟的影響。”三天后,瑪莉把寫好的文章交了上去,喬丹老師仔細看后,把文章退回,要求瑪莉重寫。如此六回,直到老師對文章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后來,這篇經過反復改寫的文章,被喬丹老師推薦參加了全市的征文比賽。三個月后,喬丹老師高興的在全班宣布了瑪莉征文得獎的消息。這是瑪莉平生第一次得獎,也是平生受益最深的一次懲罰。作為一個老師,對有過失的學生懲罰可能不止一次,但象喬丹老師這樣的懲罰卻讓人為之動容。喬丹老師的懲罰可貴之處在于她對學生有著一腔理智的愛,始終把懲罰作為學生成長與進步的契機。這種建立在理解、信任和愛護基礎上的懲罰,對于學生的心靈該有著多么大的教育力量啊!事實上,瑪莉在這次被懲罰后,不僅迅速改正了錯誤,而且迷戀上了寫作和教育。
【參考文獻】
[1]邵澤水.教子成材縱橫談[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0.
[2]童曙泉、陳厚舜,《調查顯示:小發明家并不是尖子生》,《北京日報》2003年2月9日。
[3]《我還能做些什么》http://blog.sina.com.cn/sxwlzx
作者簡介:于宏立,男,漢族,1974年1月生,山東省廣饒縣第一中學高級教師,教育碩士,國家心理健康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