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娜
【摘要】東盟背景下,廣西社會經濟發展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機遇,各專家學者就廣西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問題進行了不少的探討與研究,本文認為廣西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模式是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根據廣西各方面的特色與優勢,從資源模式、產業模式、生態模式等方面進行分析,以期對廣西社會經濟發展有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國際產業轉移模式 資源優勢 產業結構
一、東盟背景下廣西產業轉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區域集團化也不斷深化,全球經濟牽一發而動全身。正是1997年東南亞的金融危機,促使東南亞國家認識到加深地區合作的必要,以消除金融危機帶來的不良影響,正是在此背景下產生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從2000年11月到2010年1月經歷長達十年的歷程,在中國與東盟各成員國的努力之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全面建成。這個自由貿易區涵蓋19 億人口,是世界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進出口總額、國民生產總值等方面趕超北美自由貿易區,并以現在的發展趨勢看,有可能在2020 年超過歐盟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繼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后世界第三大自由貿易區,是當今國際經濟領域的三大貿易支柱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展中國家建立起來的自由貿易區。可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各成員國都會產生巨大影響。
廣西處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中心地理位置,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從東面看,廣西連接經濟相對發達的廣東省、香港、澳門;從西面看,與云南省這個資源大省毗鄰;南面緊鄰北部灣,與海南省遙遙相望;西南則與越南民主共和國接壤,更與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文萊等國一衣帶水、隔海相望;是我國西南、中南地區與東南亞的重要陸地通道和海上通道,可通過中南半島進入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具有出入境便捷的地理優勢。正是因為這種地理優勢及其他原因,廣西南寧獲得了中國一東盟博覽會永久承辦權,這些決定了廣西必將在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從上分析可知,廣西可以利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背景和自身的地區與資源優勢,抓住發展機遇,進行國際產業轉移的承接,促進廣西經濟與貿易的發展,使廣西本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提升到新天地。本文正是從如何進行國際產業轉移的承接進行研究,并提出下面的國際產業承接模式。
二、東盟背景下廣西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幾種模式
首先是資源利用模式:利用廣西地區的資源優勢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廣西陸地區域總面積有23.76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2.5%,在全國各省市區國土總面積排名第9位,具有獨具特色的地形地貌資源、繁多的植物生態資源、豐富的水資源、別有韻味的海洋資源、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以及多姿多彩的人文資源。
北回歸線貫穿中部,是東南亞熱帶季風氣候,云貴高原向東南沿海丘陵過渡地帶,海岸線長,周圍高、中間低、山地多、平原少,氣候溫曖,使廣西地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形地貌資源,比如桂林的喀斯特巖洞景觀、氣勢磅礴的龍勝梯田景觀,讓人贊嘆;還有北海讓人休閑怡情的山海景觀;以及地勢復雜的丘陵地貌等。廣西的植物生態資源繁多,森林覆蓋率達41.5%,森林面積大,有視木、袖木、楠木、鐵力木、金絲李等多種珍貴樹種,以及還有被認為已經絕種了的銀杉和金花茶。廣西年均水資源為1.88億立方米,居全國第5位,廣西是珠江、湘江、資江三江發源地,降水量大,屬水資源豐富的省份,水能資源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廣西的海域面積12.93萬平方公里,沿海灘涂面積19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595公里,島嶼岸線長605公里,海洋資源獨具特色。海底平整、礁石較少、水面淺,波浪小,并蘊藏著豐富的海洋化工、海上交通、漁業、水產養殖、外貿和旅游等資源。其中著名的“南珠”生產基地,影響頗大。廣西的礦產資源也非常豐富,并且品種多、儲量大、品位高,現己探明儲量的礦藏有89種,其中的錫、錳、鋁、銻等14種居中國前列。加上廣西歷史悠久,形成了燦爛的文化,又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民俗風情更是異彩紛呈,促使廣西形成了豐富的人文資源。
正是這些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成為了廣西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優勢,為建立保稅區、出口加工區、自由貿易區等提供了良好條件,可以承接國際旅游業、特色食品藥品生產與加工工業、礦產品加工業、臨海工業、海上交通運輸業、物流倉儲業等別有特色的工業。
其次是產業結構模式。調整產業發展結構,打造優質產業轉移鏈條,完善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所需的各種基礎設施,為廣西的長遠發展打下良好而堅實的基礎。廣西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其中的關鍵還是在于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過程中才不至于被國際化,才能保持自己的獨特之處,走出廣西特色的一條發展道路。因此,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過程中,廣西應該要注重調整自身產業發展的結構,并建立領頭羊企業和國際知名品牌產品,重點扶持和培養自己的優勢產業,發展一批大規模、高起點、強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提高產品的質量,增強自身競爭力,加強優勢產品的對外銷售。各級政府在此過程中應起主導作用,積極鼓勵、引導和支持優勢產業的企業參加各種國際展覽、展銷會,提高廣西優勢產品在東盟市場的知名度。各級政府還要協助各類企業調整產品結構,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戰略,學習他國的先進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增強對國際國內市場需求的敏感度,從而增強廣西產品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還除此之外,廣西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還要打造優質產業轉移鏈條,完善各種配套設施,才能在與東盟各成員國的國際貿易中占據較有利的地位。各東盟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故而消費需求出現多樣性和消費層次的多元化,為東盟國家提供了廣闊貿易市場。打造優質產業轉移鏈,集中力量辦大事,規劃建成一批高質量的重大工程,為廣西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在國家西電東送戰略工程的實施背景下,廣西完善自身的電網布局與建設,加快龍灘水電站、百色水利樞紐等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積極開發瀾滄江廣西段的水電資源,這些不僅是對廣西基礎設施的完善,也能使國內許多地方供電不足問題得以解決,還可進一步開拓送電距離短的東盟國家市場,為廣西國民收入增加收入,促進本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
第三、“綠色”模式。
社會經濟要持續不斷地發展,必定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企業要生存,也得走“綠色”模式,不要帶血的國民經濟收入。廣西的資源優勢,為廣西的企業走“綠色”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先天條件。目前廣西能源日益制約著其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搶抓時間重點開發綠色能源,為廣西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可利用廣西豐富的水資源,科學布局各種大中小型水電工程,完善基礎設施,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能源發展打下牢固的基礎;加大科技投入,研發新的能源,對廣西本地豐富的風能、太陽能、潮汐能進行開發利用。
走“綠色”模式的關鍵是提高產品的科技創新能力。政府和企業要驅動創新意識,完善技術創新體系,落實自主創新激勵政策措施,提高原創能力,增強集成創新能力,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強創新平臺建設,整合優化科技資源,促進科技成果向效益轉化,鼓勵創新各要素向企業集聚,培育科技創新企業,加強重大技術科研攻關,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核心技術,爭取國家和省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提升高新技術產品產業的發展水平。
三、結語
東盟背景下,廣西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模式有多種,在實踐中摸索路子,總結經驗,不斷解決發展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從產品、產業結構、基礎設施、管理、技術、財務、稅收、政策、貿易等各方面都可進行研究,廣西各級政府在此過程中應該要做好政府的事,在此過程中要起到主導作用,為廣西人民的美好生活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1]莫佩璇,廣西旅游業發展策略—基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背景,2015.
[2]李善同,翟凡,徐林.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動態一般均衡分析[J]. 世界經濟, 2000,2:3-14。
[3]欒坤.中國—東盟貿易區建成背景下的廣西旅游業發展[A]國際商務,2010。
[4]袁珈玲.廣西邁向旅游強省之路[M].成都:電子科技出版社。
[5]姜書竹、張旭昆,(2003)“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影響因素、效果及對策,”《浙江樹人大學學報》第6期。
[6]鐘乃儀:“不能忽視來自自由貿易協定的利益”,《上海金融時報》2003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