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苗 王婷 王保云
摘 要:高校開設創新創業課程、以創業促進就業已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隨著“互聯網+”技術成熟和工業制造4.0時代的到來,高校急需探索“互聯網+”背景下的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對目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進行分析,指出所存在的問題,并以此為依據構建“互聯網+”背景下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為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提供決策依據。
關鍵詞: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探究
中圖分類號: G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19-128-2
0 引言
自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以來,“互聯網+”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隨之,中國掀起了一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互聯網+”就是將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相融合,促進各行各業的產業發展[1]。引導大學生抓住“互聯網+”這個新的經濟形態和機遇,為自身就業創業做好準備,用創新實現創業,用創業帶動就業,是每個高校必須思考和面對的問題,也是時代的要求[2]。“互聯網+”具有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重塑結構、尊重人性、開放生態、連接一切的特征,利用互聯網技術可以解決創業啟動資金不足、創業知識不足、創業指導服務不到位、創業門檻高、創業風險大等問題。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特點,探索有效的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已成為各高校亟需解決的問題。
1 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
相比發達國家,我國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還未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與專業設置,大學畢業生創業比例較低。我國于1997年由教育部牽頭在部分高校開始探索創業教育,2002年教育部正式將九所高校列為創業教育試點高校,2008年教育部立項了30個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實驗區,擴大了創業教育試點范圍。為促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教育部進一步印發《關于做好2016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從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設置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對全體學生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必修課和選修課,納入學分管理。各高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改革傳統的教育體系,包括體制、理念、課程、師資、實踐等,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以及創新、創業能力。雖然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但在政府的支持下,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開展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2 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2.1 創新創業教育思想認識不到位
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在于對大學生創新意識、創業意識的培養。而很多高校的領導、教師、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不到位。學校領導把創新創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等同看待,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就是培養學生創辦企業的能力,而非指導學生自主創業的過程。大多數教師只重視專業課程的教授,而忽視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教授,認為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只是幫助學生就業的輔助課程。并且,多數大學生畢業之后,只想得到一份工作,而沒有想過為別人提供工作,學與不學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無關緊要。這些認識上的偏差,說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思想意識淡薄。
2.2 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匱乏
與發達國家的創業教育相比,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師資隊伍相對匱乏,專業師資力量較為薄弱。發達國家創業教育的師資隊伍主要由資深專家、成功人士、政府官員組成,其經驗豐富,對創業的流程清楚,還熟悉企業的發展變化和運營規律。在我國,創業教育的師資隊伍主要是從事管理專業教學管理的教師和學生處就業指導中心團委的教師以及輔導員。他們均缺少創業經歷和創業經驗,難以在教學實踐中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指導,創新創業教育只是紙上談兵。
2.3 創新創業教育教學過程不連續
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還處在摸索過程中,高校的創業教育缺少系統性和完整性。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零散性導致教學過程不連續。絕大多數學生僅憑參加一些創業方面的講座或創業大賽來獲取創業知識,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根據教育部的相關規定,高校紛紛開設了創新創業教育的相應課程,并且將其納入公共必修課和選修課中。但是,理論教學課程的開設僅限于部分創業基礎知識,而對基礎課之后的實踐課程的開設少之甚少。如,開設《創業學概論》、《創業基礎理論》、《創業輔導》等基礎課程,沒有開設《創業法律基礎》、《創業案例研究》、《管理學》和《市場營銷學》等課程。學校的教學課程、時間、內容很少根據教學情況和市場變化規律不斷調整。如創業培訓程主要是SYB、SIYB、KAB培訓;創新創業設計大賽主要是在校大學生參加。對于實踐活動,主要是組織學生參加創業培訓、創新創業設計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創業孵化園項目孵化等。教學過程的不連續導致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結合不緊密。
3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探究
針對上述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并結合互聯網創新創業的特點,對高校在“互聯網+”背景下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進行了有效探索。
3.1 樹立“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新理念
互聯網的普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而根生蒂固的傳統教學理念仍然影響著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融入互聯網的優勢,構建“層級式”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使全民教育、優質教育成為現實,使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成為必然。高校的管理體系結構主要是層級式,即學校、學院、學生,根據不同學校、不同學院、不同學生的特點,全面普及互聯網知識,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對創新創業教育進行“質和量”的宣傳,提高各層各級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思想認識,并對創新創業進行準確定位。
3.2 完善“互聯網+”創業教育相關課程的開設
高校對創業教育課程的開展不到位,甚至是對一些培訓課程的定位不準,沒有根據我國高校的實際情況,對課程的開設進行的分析與定位,只是一味地仿效發達國家的課程體系,跟從式的開展相應基礎課程。構建“立體式”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根據不同高校、不同年級、不同學生的特點開設創業教育課程。對大一學生開展創業教育基礎課程,轉變學生觀念、提高學生思想意識,對大二學生進行創業指導教育,對大三、大四學生進行實地觀摩學習和實戰訓練。除了開設創業教育基礎課程之外,完善創業實踐課程的開設,對SYB,KAB培訓課程進行準確定位,通過微課、慕課、創客等基于互聯網在線學習的方式,開展相應理論教學與創業案例教學,讓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開設更完善。
3.3 增強“互聯網+”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
構建“一級和二級”創業導師模式。我國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師資力量較為薄弱。大部分教師從來沒有接觸過互聯網創業,對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創業特點的認識含混不清。很多創業教育老師沒有創業經驗和實戰經驗,只能泛泛而談。因此,學校應該根據自身發展的要求和特點,發揮創業導師在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中的示范和指導作用,實時跟蹤和指導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并進行交流。此外,學校還應該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讓有創業實踐經驗的學生分階段的進行經驗交流和創業指導,同時,積極號召成功的企業家、創業教育專家、政府領導參與到創業教育的師資隊伍中,組建“線上+線下”的精英導師團隊,對學生的創業教育、創業實踐及時有效地進行指導。
3.4 完善“互聯網+”創業實踐平臺的搭建
構建“三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從“理論知識+模擬實踐+實地實戰”的角度完善“互聯網+”創業實踐平臺的搭建。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挑戰杯”創業大賽、“互聯網+”創新創業設計大賽等創業實踐活動的開展,沒有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點和特點,借助互聯網平臺對信息進行實時交換、交流及共享。通過搭建基于互聯網的創業實踐平臺,以通識教育為基礎,以理論課程教學為途徑,通過模擬實訓和實踐等教學手段和方法,讓學生嘗試創業、走進創業基地、完成創業項目的孵化,提高創業實戰經驗。
4 結語
“互聯網+”行動計劃不僅掀起了創新創業教育的新熱潮,而且已經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高校是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體,通過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及問題的深入分析,結合互聯網的特點,探索“互聯網+”背景下的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提高創新創業能力,促進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
參 考 文 獻
[1] 韓明丹.“互聯網+”背景下的研究生創業教育新模式[J].卷宗,2015(7):129-130.
[2] 程煜,李鵬.大學生就業創業與“互聯網+”[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5(27):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