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樹杰
摘 要 農村廣播村村通工程(也叫村村響或大喇叭工程)作為民生工程,是農村基層政務信息發布、政策法律法規宣傳和災害事故預警的綜合信息平臺。文章簡要分析了村村響工程系統架構和傳輸方案的選擇,通過理論和實踐應用,重點介紹了IP網絡化公共廣播技術方案。
關鍵詞 村村通;村村響;數字IP網絡廣播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07-0022-02
1 建設村村通工程的必要性
廣播公共服務體系是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地區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標志。村村響廣播被動接受的實效性,具有其他任何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建立統一聯動、安全可靠的應急廣播系統,可以極大提高地方政府對突發事件、重大災害的信息處理能力。
2 村村通工程系統架構
2.1 節目制作和信息發布平臺建設
負責語音類節目、文字信息、圖片及視頻信息的制作和發布。
區廣播電視臺建設“村村響”系統信息和節目平臺。其主要功能定位為:基層政務信息發布平臺、轉播各級人民廣播電臺新聞節目和自辦節目的文化宣傳平臺、災害事故預警信息平臺。系統設計和設備配置應充分體現“因地制宜、資源共享、獨立運行、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經濟可行、確保長效”的原則。
2.2 播控系統平臺建設
傳輸手段不同,接入和控制系統會有所差異,但關鍵設備是主控服務器,是村村響廣播系統核心設備,軟件運行的平臺。負責對所轄終端進行智能化廣播操作,定制日常(年、月、日)廣播任務,實現無人值守廣播、應急插播、廣播終端在線式管理,對所轄下級控制平臺和終端設備的工作狀態進行監控和參數采集,基于局域網或廣域網遠程控制和管理。
2.3 傳輸系統
由于目前村村通工程國家沒有制定統一標準,全國范圍內建成的和在建的村村通工程傳輸技術方案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
基于電信系統INTERNET互聯網平臺實現共網傳輸和控制的技術方案。
基于有線電視系統已經建成的光纜和電纜網絡實現共網或共纜傳輸和控制的技術方案。
基于移動通信部門已經建成的3G、4G無線覆蓋網絡進行共網傳輸和控制的技術方案。
基于現有的廣播電臺無線調頻頻道進行傳輸和控制的技術方案。
還有就是綜合以上幾種傳輸和控制手段,綜合應用。比如,縣到鄉鎮的傳輸和控制可利用以上多種手段,鄉鎮到村的傳輸和控制也有以上多種技術手段。要實現縣、鄉、村三級可控村村通廣播系統,各鄉鎮必須建立獨立廣播站,軟、硬件方面都要有一定投資。
2.4 接收終端(村廣播室及擴音設備)
終端設備的內部構造和選型應全部采用模塊化設計,降低設備的維修技術門檻,方便農村技術人員使用和維護。要有三防功能:防水、防潮、防雷電。
3 我區村村通工程傳輸方案選擇
村村通工程規劃應立足長遠,本著架構合理、安全可靠、產品主流作為出發點,為此提供先進、安全、可靠、高效的系統解決方案。逐步建立區—鄉鎮—村三級播控中心,音頻、文字信息同傳,實現“播控自動化、管理智能化、擴展自由化”。
我區地理上南北狹長,北部又是山區,無線調頻信號不能完全覆蓋本轄區,加之調頻無線信號傳輸本身穩定性和可靠性就差,所以我區村村通工程不宜選用無線調頻傳輸方式。3G網絡傳輸同樣存在這一問題,而且網絡資源占用費用高,村村通工程不宜選用。
我區互聯網建設規模大于有線電視網絡建設規模,基本上已經延伸到了所有行政村,且使用互聯網平臺傳輸不用申請專用信道,每個接收點申請一個寬帶鏈接即可,這項技術也叫IP網絡廣播技術,是目前村村通建設最新、使用最廣泛的技術,
所以我區的村村通工程建設傳輸方案選用IP網絡廣播技術方案。
3.1 IP網絡廣播技術介紹
該技術也稱網絡化公共廣播系統,是一個基于計算機網絡技術,模塊化分層搭建,高度集成化、智能化的公共廣播系統。該系統遵從TCP/IP協議,將音頻信號數字化,以互聯網或有線電視網絡為硬件傳輸平臺,以IP數據包的形式和互聯網信號或有線電視信號共網或共攬傳輸,投資少、建網快、可靠性高,它有效解決了傳統廣播系統存在的單向傳輸、互動性能差等問題。借助互聯網等硬件平臺,這項技術正得到廣泛應用,目前在建的平安城市雙向廣播工程、運動會體育場館以及學校、大型廠礦企業等公共廣播大多采用該技術方案。
縣、區級應急廣播系統建設已列入“十三五”期間中央專項資金支持項目,IP傳輸技術被列入其技術標準之一。河北省獲得該項資金支持的縣區有142個,可以預見,未來幾年內會有大量的IP公共廣播系統投入建設和運行。
3.2 IP網絡廣播技術特點和優勢
1)利用互聯網或有線電視網絡的現有硬件網絡資源,實現共網傳輸,避免了重復投資,節約資源。
2)擴容簡單。只要有網絡的地方隨時可進行擴容,無需另行布線。支持多個分區、分組,可任意組合,隨時重組。
3)雙向互動。利用互聯網TCP/IP傳輸技術,可輕易實現雙向互動傳輸,且傳輸距離不受限制。
4)編程播放。采用計算機和IP技術,可定時編程播放節目,實現無人值守。可分組播放不同的音源和節目,管理靈活。
5)遠程控制。主播控室可對任意網絡播放終端實現開、關、音量等控制,各播放終端具有強插功能,方便實現縣、鄉、村三級播控。
6)強插尋呼。總播控室可在主機上尋呼單獨和全部分區,具有接受電話尋呼功能,方便實現通知、災害預警等應急廣播。
3.3 系統整體架構:
可建立區—鄉鎮—村三級廣播管理平臺,也可建立區—村兩級廣播管理平臺。系統主要構成如下。
3.3.1 區級廣播平臺建設
除節目制播平臺外,傳輸部分接入端主要是中心控制廣播服務器、應急廣播接入主機、網絡專用適配器等。
中心控制廣播服務器具有對全區域廣播的控制權限,對終端站點進行全方位管理,包括開、關、音量大小、播放內容等,提供實時和定時管理服務,并對網絡終端的各項請求做出回應。
區級播控平臺可以對全區任意的鄉鎮、村進行廣播且下級無法插播。可為農業、林業、氣象、水利、公安、消防等多部門提供數據接口服務。
3.3.2 鄉鎮級廣播平臺
由應急廣播系統電話遠程接入終端和鄉鎮級播控平臺構成。
應急廣播系統:負責接收鄉鎮級應急平臺發送的信號,并將其轉換為網絡信號發送至本鄉鎮所有的廣播終端。
鄉鎮級播音設備:具有對村級網絡廣播終端管理等功能,鄉鎮級廣播站可對某一個村或兩個村進行應急廣播且村無法插播。
3.3.3 村級廣播平臺
由播音話筒,網絡廣播接收終端(網絡功放)和大喇叭、室外音箱等組成。網絡廣播接收終端接收由區級、鄉鎮級平臺發送的數字廣播信號,并將其解碼為模擬音頻信號發送至本村的廣播喇叭。
4 建設步驟和規劃
我區轄23個鄉鎮500多個行政村,農村廣播系統終端接收數量較大,投資成本高。各村道路、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一,故因地制宜采用差別化建設的方式分期實現村村響。
一期工程主要進行播控中心建設、主城區和鄉鎮所在行政村廣播接收點建設。至2015年底已經完工并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建立鄉鎮廣播控制中心,逐步實現村村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