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水
摘 要 面對已經到來的“眾媒時代”,給信息傳播帶來方便迅捷的同時,也使新聞編輯工作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眾媒時代背景下新聞編輯工作不論寫作方式、還是校對方式、制作方式都有所不同,對新聞編輯人員業務能力要求更高。文章針對眾媒時代新聞編輯工作的特點展開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 眾媒時代;新聞編輯;新聞傳播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07-0145-02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眾媒的出現使得媒體使用場景、媒體內容生產傳播都得到了全面的變革,一個大眾皆可參與的媒體時代——眾媒時代已經到來。“眾媒”作為媒體發展的主潮流主方向,新聞媒體的內容編排也要配合“眾媒時代”的模式要求,將精選的、個性化內容傳遞給受眾,讓新聞編輯工作更好地迎接挑戰、適應受眾需求。
1 多樣的信息傳播方式給新聞編輯工作帶來顯性挑戰
眾媒時代以其較傳統媒體所很難具備或不具備的特點對傳統的編輯理念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對于新聞內容的選擇,有大多數人表示新媒體內容優于原創新聞報道。由于新媒體的內容更加自由,而且和平淡的新聞報道相比,摻入了作者個人理解認識的內容,更容易吸引受眾參與到討論中來,而這也恰恰可以配合眾媒的社交屬性將效果放大,人們在參與討論的過程中也為內容生產和傳播貢獻力量。其一,傳播形式更“強”。信息以動畫、音、像等形式有聲有色地展現在受眾群體的面前,視聽沖擊力強、互動性強,具有很強吸引力。其二,傳播速度更“快”。在信息更新的速度和信息的裝載量上遠超傳統媒體,可在短短幾個小時內發生的事件和消息隨時進行更新。其三,傳播范圍更“廣”。尤其是微博、微信等媒體平臺的廣泛使用,人群覆蓋面更大。
2 傳統編輯工作自身存在許多隱性短板
缺乏創新意識和時代意識,不能快速接受新思維和新表現方式,讓編輯工作略顯浮躁。
2.1 理念過于陳舊,失去了新聞的“鮮”
眼力不到位,思維遲鈍,缺乏綜合創新能力,缺少“眾里尋他千百度,一把就抓住”的新聞價值判斷能力,缺少讓既有材料平中出奇,讓聽眾產生新鮮感的創作能力。海量的互聯網信息和思想的多元化為新聞編輯帶來了方便,可以為己所用,但不是“拿來主義”,要讓采集的信息順著編輯思維走,確保新聞內容的完整性和新聞策劃的精準定位。
2.2 版面內容過于呆板,失去了新聞的“新”
模式化、程序化意味較濃,甚至個別編輯在編排定式上存在慣性思維,仍存有好大喜功的片面想法,不善于從行政報道中尋找民生視角,盯著網絡熱點,沒有找到好的切入點和落腳點。
2.3 編輯素質過于滯后,失去了新聞的“活”
編輯人員必須要有守土意識,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眾媒時代,編輯未能形成一套科學的培養體系,很多編輯是由老記者轉任,在信息的撲捉和鑒別的精準上存在短板,了解、收集、匯總、整理新聞信息能力受眼界限制和思維定勢等的影響突出,導致編排理念更新不太及時、形式過于單一、內容不夠鮮活。
3 眾媒時代要求新聞編輯人員有更契合時代發展的素質和能力
眾媒時代信息傳播渠道的多元化使得新聞編輯人員要緊跟時代脈搏,不斷完善自己,逐步提升才華和編輯技能,為大家提供更多更優質豐富的信息。
3.1 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
新聞的發展能力,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一名合格的編輯,必須胸懷國家大局,深入學習國家大政方針、法規政策,有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必須把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堅持黨性原則,牢固樹立使命意識和看齊意識,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較強的甄選能力,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做到“黨管媒體”不動搖;必須強化編輯的問題意識、讀者意識以及主體意識,站在更高的格局和要求上對待新聞編輯工作,推動編輯工作科學化、專業化。
3.2 要有超前的創新意識
創新,是媒體發展轉型的原動力。習總書記強調:“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傳統媒體要煥發生機活力,首先是新聞編輯人員要有孜孜追求創新的理念,推進內容創新、方法創新、手段創新,在繼承發揚編輯工作優良傳統和原有經驗的基礎上,守正出新、契合時代,以創新激發編輯活力。其次,要進一步加強編輯隊伍建設,加大新聞編輯人員素質培養工作的力度和密度,常態化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和業務培訓,切實提高其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質過硬、專業技術精湛、勇于創新、甘于奉獻的編輯隊伍。再次,要積極創新新聞編排形式,加強編排策劃,不斷豐富版面內容,增強新聞的感染力,打造一批精品欄目、精品節目。
3.3 要有精深的專業素養
新聞的輿論引導要善于抓住社會公眾與媒介的契合點,使公眾與媒介產生共鳴,努力擴展群眾基礎,爭取受到更多受眾的喜歡,達到預期的宣傳效果。做一名合格的編輯,要對稿件選擇有較強的綜合判斷能力,摒棄單純“來料加工”的粗淺編輯模式,判斷信息的真假外,要熟知社會脈動,有較強的社會認知能力,要有對稿件處理的整合表現能力,在正確把握導向的前提下,進行橫向、縱向聯系,找準新聞資料的二次落點。同時,編輯靈感來自基層的鮮活實踐,要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深入生活,使新聞報道作品接地氣、吸民氣、有人氣,讓群眾愛聽愛看、產生共鳴。
參考文獻
[1]朱燕.淺談如何提高編輯的專業化水平[J].青年文學家,2013(33):72-75.
[2]張浩.新編辦公室常用新聞宣傳寫作與范例大全[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4.
[3]郝雨,安鑫.新媒體時代的新聞編輯學創新——許正林新版《新聞編輯》簡評[J].新聞記者,2010(3):84-85.
[4]鄭春暉,侯長海,李國琦.眾媒時代:2015中國新媒體趨勢報告[R].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