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
摘 要 教育目標的正確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文章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認為存在政治教育前置、人文關懷不足、法治教育被弱化、體系邏輯性不強等諸多問題。提出應當從個人層面、社會層面、政治層面著手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標、主要目標和終極目標,形成科學的教育目標體系。
關鍵詞 教育目標 完整人格 法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3.032
Abstract Proper educational goals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success of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Whe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to the stage of popular education, the goals of the college ideological education was not accompanied by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make improvements, which is caused by the low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reflect the goals of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education's defect, lack of humane care, education law is weakened, the system logic is not strong, and many other problems. And from the individual level, the social level, the political level to proceed to rebuild the basic objectives, the main objectives and ultimate goal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Hopes to it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goa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bjective anthropology; law education
教學實效性偏低是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學存在的普遍性問題,無論重點院校還是一般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課堂紀律渙散、低頭族越來越多等現象。為此學者們進行了許多嘗試和努力,如研究教學對象、改進教學方法等。筆者認為導致教學實效性低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教學對象和教學方法,而是教學目標發展的滯后造成的。教育目標的正確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發展未能適時隨著社會環境、教育環境的變化而發展所造成的。因此有必要在新的歷史時期和社會條件下重新審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并加以完善和發展。
1 反思并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意義
中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階段步入大眾化教育階段以后,高等教育的教育環境、教育規模、教育對象等等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應當正視這些變化,進行反思和完善,才能確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終具有的時代性特征。例如,在精英教育階段,能夠成為大學生的是社會中的少數人,并且這些人在上大學之前通過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就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人格,普遍有著良好的道德修養和社會交往能力,進入大學之后對其進行以政治教育為主要目標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符合當時的客觀情況的。但在大眾教育階段,特別是面對獨生子女政策之后成長起來的八零后、九零后,這些在應試教育下成長起來的青年人在大學中首先要學會的是如何做人、如何與人交往,如何形成完整的自我人格和社會人格,在此基礎之上才是培養他們的政治思想。因此,傳統的以強調政治性為首要目標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就應當進行反思和完善。
反思并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現實意義在于從根本上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實效性。“正確的教育目標和內容是教育成功的前提,科學的教育原則和方法是教育成功的條件。教育一刻也不能脫離教育目標和內容的制約。假如教育目標和內容是科學的正確的,那么,教育的原則和方法越完善有效,教育越成功。假如教育的目標和內容是荒謬的,那么,教育的原則和方法越完善有效,教育越失敗。”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發展會促進思政課教學目標的發展完善,進而推動教學內容進行相應調整,增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貼近學生實際生活,改變以往刻板、枯燥的印象,幫助學生認識自己、了解他人、形成完整人格、培養自身政治素養和政治理想,真正使高校思政課成為學生真正喜愛并終身受用的課程。
2 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存在的主要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是指教育者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效果,它具有時代性的特征,應當隨著社會環境的發展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已經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逐步完善,依法治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在融入社會生活方方面面,中國的高等教育也從精英教育階段步入到了大眾教育階段,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卻依然沿用改革開放初期以政治思想教育為先的教育目標,這必然會產生理論與現實之間的不適應。
2.1 突出政治思想教育,缺乏人文關懷
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和首要目標一直被認為是“政治思想”的教育。學界普遍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政治性”。②在這樣的本質觀下,思想政治教育被定義為是“對社會成員進行系統的政治價值和政治規范教育的社會活動,是開展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教育以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是社會成員政治社會化的主要形式,是培養、鞏固社會成員政治認同的重要途徑。”③這樣的觀點在建國初期或者說高等教育尚處于精英教育的階段,確實是存在其合理性的,它符合培養“又紅又專、先紅后專”的大學精英的教育目標,有益于無產階級政權的穩固和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但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將政治教育作為第一目標,忽視人文關懷,已不能滿足高等教育的要求,亦不符合九零后大學生的認知規律。九零后大學生處于多元化的社會成長環境,他們接觸到比以往大學生更加豐富的信息,更善于思考和懷疑。對九零后大學生直接進行政治思想的灌輸和說教,難免引起他們的抵觸心理。并且,在高等教育進入到大眾化階段以后設想把全體大學生都培養成馬克思主義者是不現實的,這種不符合客觀實際的教育目標很可能造成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的失效。
2.2 突出道德行為養成,忽視法治思想培育
既有的教育目標更加側重道德教育,而忽視法治教育。以“基礎課”為例,“05方案”實施以后,于道德育教育和法制(法治)教育的關系問題就一直受到關注和討論。從教材編排情況來看,道德教育被置于法制(法治)教育之前,并且所占教材和課時比重也要高于法制(法治)教育。在教學實踐中,這種情況更加嚴重。部分教師在講授中壓縮法治教育課時的情況也并不鮮見,人生價值、愛國主義等成為課堂講授的重點部分。2013年基礎課教材改版后,雖然法治教育部分從體系上和內容上有所改進,但法治教育的比重依然處于被壓縮的狀況。法治教育的這種尷尬現狀及其產生的不利后果對于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奮斗目標將會產生負面的影響。首先,在精神領域和價值觀多元化的社會中,個人層面的道德修為由于不具有普遍性和強制性,很難真正發揮規范個人的社會行為的作用。而法律作為最低限度的道德,擁有在一定范圍內適用的普遍性和國家強制力的保障,可以切實起到行為規范的作用,解決我國發展中帶來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多元化所帶來的副作用。其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建立并完善了市場經濟體系,而市場經濟遵循的是“陌生人規則”,依靠的是法律來規范每一個社會參者的行為,規則意識應當是每一個成熟、理性的社會人所必須具備的素質。“李天一”案、“藥家鑫”案所折射出的,恰恰都是未成年人對于“規則意識”的缺失。再次,我國已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而國家和社會的法治化最終依靠的是社會成員法治素養的提高。高校法治教育是非法學專業學生接受法治教育的唯一且正規的渠道,它肩負著向當大學生傳授正確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任務。
2.3 具體教育目標分散,邏輯體系性不強
很多學者都認識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層次性”的問題,認為強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層次性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學實效性。但這些研究所主張的“層次性”大多是指從“因材施教”的角度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進行分層。他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層次性原則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出發,因材施教、因人利導,分層次設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內容與方法,分層次進行教育的原則。”④這與本文所稱“目標體系”有根本上的區別。本文所指的教育目標體系,是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本身入手,而非以教育對象的差異性為依據對教育目標進行層次性劃分。從個人層面、社會層面、政治層面著手,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和教育對象的認知規律為基礎,構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標、主要目標和終極目標。希望通過教育目標的合理體系化重構,從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實效性。
3 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完善與體系性構建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需要變革和發展,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內容不是由學者或先知任意描繪的”,它必須以社會、文化、時代、身心等實際情況為依據。依據教育規律和當代大學生的認知規律,筆者提出從個人、社會、政治三個層面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體系。個人層面,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目的是培養人格完整的“人”,這是高校思想教育教育的基本目標;社會層面,以法治意識為核心,培養具有較高法治素養的“社會人”,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標;政治層面,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中國化為核心,培養共產主義的接班人和社會主義的建設者,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目標。
個人層面:具有完全人格的“完整人”基本目標。
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體系社會層面:具有法治意識的“社會人”主要目標。
國家層面:具有政治認同的“政治人”終極目標。
3.1 基本目標: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了“以人為本”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認為“以人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本質要求……一切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須以人為本,這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價值。”⑤但學者們對于“人”的具體內涵卻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學者從政治教育的前提下來探討人的內涵,如培養共產主義的“接班人”;有的學者以馬克思主義的人學思想為基礎探討人的內涵。⑥吉林大學陳秉公教授提出的“主體人類學”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理論依據。“主體人類學”以馬克思人學理論為理論依據,構建了更為全面、完整的人的概念,為社會科學特別是教育學提供了新的關于“人”的前提假設和邏輯起點。⑦根據“主體人類學”理論,全面發展的人也被稱為“完整人”,它從人的生命本體、人格的結構與選擇、類群的結構與選擇等方面深層次的論證了人的本質。它弱化了政治教育的目的,而是從人類學或更為普遍意義上解釋人的本質。筆者認為,把受教對象首先教育成為普遍意義上的全面發展的 “完整人”,應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目標,也是第一目標。在高等教育步入大眾化階段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范圍越來越廣泛,想把所有受教者都培養成馬克思主義者是不現實的,想讓所有受教者接受并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也是不可能的,這是所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教育者必須承認并正視的問題。如果不能把所有教育對象都培養成馬克思主義者,至少應當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個具有完全人格的“完整人”,從教育目標體系角度來看,基本目標的實現也是實現終極目標的基礎,任何馬克思主義者都首先應當是一個全面發展的、完整的人。
3.2 主要目標:培養社會合格公民
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綜合體現,成為全面發展的“完整人”的目的是要在社會中實現自身的價值。我們的當代大學生亦是如此,他們終將要走出家庭、走出學校,步入社會。在實現了個人層次的基礎教育目標之后,我們的教育對象初步具備了進入社會的基本要求,但它仍然需要進一步了解和學習社會的必要規則,需要具備基本的規則意識:社會公德和法治意識以及其他社會行為規范。經過了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人與人的交往范圍變得愈加廣泛,中國已經逐漸從“熟人社會”步入到了“陌生人社會”,而陌生人社會需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等行為規范作為保障,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遵守的是法律,而不再是人情或其他。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已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而法治國家建設根本上是每一名社會成員法治素質的提高。社會成員應當在法律和其他行為規范的引導下行為,否則就會成為社會發展的阻力。例如目前我國出現的官員法治意識淡薄,權力尋租現象、腐敗現象、濫用權力現象的頻繁出現,這其實都與建國以來我國高校和社會法治教育不足造成的。⑧因此,要想在未來發展中從根本上減少腐敗現象發生,實現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順利的交往,就必須保證社會參與者都具有較高的社會公德和法治意識。特別是法治意識,由于具有普遍適用性和國家強制力保證法律的實施,更是建設法治國家對于社會成員的基本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非法學專業學生接受法治教育的唯一渠道,肩負著培養當代大學生法治素質的重要責任,因此法治教育必須由目前的次要目標上升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標。
3.3 終極目標:培養馬克思主義接班人
基礎目標和主要目標的實現,是終極目標實現的前提和基礎,因為馬克思主義者首先應該是一個具有完全人格的人和具有法治意識的社會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目標是培養有著較高政治認同和政治素養的馬克思主義接班人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雖然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政治思想教育已經不適宜再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目標,但它卻始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和終極目標,這一點是不能動搖的。我國是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自馬克思主義理論傳入中國和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中國才擺脫了列強和侵略者的搶掠和屠殺,實現了民族獨立。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是每一名中國人的歷史責任,完成這一任務的前提需要無產階級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穩定,這都需要社會成員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認同和共產黨領導的政治認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肩負著在大學中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重要使命。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堅持政治思想教育的目標地位不能動搖,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目標。要在實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目標和主要目標的基礎上,普遍培養、重點選拔學習好、品行好、覺悟高的優秀學生,作為重點對象培養素質過硬、理論過硬、覺悟過硬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
注釋
① 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240.
② 孫其昂.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探討[J].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2002(5):21.
③ 方旭光.政治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取向[J].思想理論教育,2006(1):7.
④ 張軒.論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層次性[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41.
⑤ 駱郁廷,王若飛.也談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為本[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6):648.
⑥ 張立.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1(6):93.
⑦ 陳秉公.主體人類學原理——“主體人類學概念提出及知識體系建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⑧ 姚建宗.當代中國的社會法治教育反思[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1(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