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沒有人會懷疑互聯網摧枯拉朽的改造能力了,但對互聯網金融而言,在經歷過去一段時間的“跑路” “倒閉”后,謹慎質疑或許應該放在盲目推崇之前。
2013年余額寶的橫空出世,已被認為是一場極具滲透力的投資者教育,一時之間,金融產品互聯網化、基于債權的互聯網理財泛濫,已然變成一種生活場景了。
在金融領域,人們喜歡用一定的周期去衡量投資品種,新生事物互聯網金融亦然,回看互聯網金融滲透進更多的零售金融業務,簡單將理財產品搬上互聯網渠道被證明僅是權宜之計,怎樣的投資產品能在互聯網時代穿越周期?怎樣的“+互聯網”才是金融業的正確方式?
回歸金融的本質看互聯網金融,金融業的核心能力在于資產管理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而這也是互聯網金融尚未侵蝕產業金融的原因所在。
如何將資管和風控能力引入互聯網生態加以經營,“零售之王”招商銀行將線下優勢平移至網上時如是思索。 在互聯網的用戶、流量邏輯中,招商銀行“內建平臺、外接流量、流量經營”的策略,重新定義了“銀行+互聯網”。
互聯網改變了什么?
近期,招商銀行手機銀行4.0、掌上生活5.0分別升級上線。與系統升級一道改變的是經營內涵的改變,手機銀行4.0以手機為核心重構業務,從交易型APP向基于運營的B2C自銷售平臺轉變;掌上生活5.0則以突破銀行界限,開放用戶體系,搭建全民共享的服務平臺。
這更像是一個互聯網公司的經營策略,用招商銀行零售網絡銀行部一位人士的話來說,“互聯網改變的是與客戶的交互方式,對銀行而言則是改變服務流程,互聯網改變不了的是什么?是資產管理及風險管理能力。”
2015年,招商銀行第一次公布了其互聯網金融的12字訣,即“內建平臺、外接流量、流量經營。”余額寶誕生之后帶來的互聯網金融浪潮中,商業銀行更多被看做是尾大不掉、需要被顛覆的產業,但回歸商業銀行三個核心業務來看所謂沖擊。“存貸匯”中,什么在被改變?
“存、貸都是考驗主動管理能力的業務,這也是銀行的優勢,正在丟失的是什么?可能是匯,也就是支付,銀行需要補足支付市場中丟失的流量優勢。”前述內部人士坦言。
以此邏輯來重新審視互聯網金融,金融產品互聯網渠道化,并沒有嚴格地將資管和風控能力糅合進來,而P2P為主的互聯網借貸市場,已然進入一場投資人風險教育周期。
互聯網公司經營常談及用戶、流量,獲取兩者之后才言及變現,在招行互聯網金融策略設計者看來,流量與變現是可以同步進行的。在金融場景中,用戶最核心的需求仍然是存貸匯,這些金融基礎設施服務,在過往的邏輯中很難以流量經營的角度來考量,這涉及流量獲取、客戶粘度、流量變現,銀行是否有這些天然場景優勢?
招商銀行想到的途徑是開放、平臺。這包含著同業和異業的開放融合,一方面是與生活消費服務商合作導流、另一方面是通過開放平臺連接銀行同業服務,加上自有渠道獲客,穩定“外接流量”。
招行怎么玩互聯網金融
支付背后正是流量。回顧支付市場的兩種模式,線上支付市場已然是第三方支付占據大頭,這是將收單、清算、發卡和商戶納入自身閉環的一方模式;這一模式改變了存在已久的銀行、銀聯和商戶互聯共通的模式。
最大的改變正是流量的重新分配,不用深究一方好亦或四方好,于商業銀行而言,如何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引流、變現,才是互聯網金融策略的核心。
招商銀行方面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手機銀行累積下載客戶近3000萬,活躍客戶近2000萬,月登錄量近2億次。
這已經是一個規模量級的流量入口。在以往概念中,銀行App更多是完成交易服務,無論在使用頻次、粘度都無法與生活服務入口相比,而這正是改造銀行互聯網的第一步。
招商銀行的策略亦是基于這個邏輯,通過為客戶提高高粘度、高頻詞、標準化的移動互聯網服務,持續增強客戶粘度,其中包含如兩票(飯票、電影票)、商旅、支付轉賬、生活消費、商城、積分等生活服務。
銀行如何流量與變現同步?則需要金融產品和服務切入,這就回到最原始的金融需求“存貸匯”。兩大App中,掌上生活主要側重資產營銷與經營,包括賬單分期、交易分期、現金分期、汽車分期等;而手機銀行則側重財富管理輕經營,依托于手機銀行和數據智能,為客戶提供便捷專業的線上財富管理服務。
如何體現銀行的專業優勢?以標榜“專業控、輕理財”手機銀行4.0的財富頻道為例,在原有理財產品線上化的前提下,重新改造交互、服務流程,將財經資訊、權威觀點、產品精選、個性化解讀、在線理財顧問、產品購買、售后服務全流程財富管理服務,將資管和風控能力糅合進線上產品銷售。
極具科技感的“刷臉”技術,也被帶入此次產品升級中,通過視頻連接遠程銀行、人臉識別輔助核身,實現20萬—100萬大額轉賬業務的辦理,提升用戶體驗。
招商銀行認為,在未來,手機即卡、手機即網點、手機即顧問、由此也描繪出一幅未來銀行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