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
摘 要:網絡時代的來臨及其普及與蔓延的速度,從根本上打破了傳統廣播媒體一直以“快”作為核心競爭力的神話,作為傳統媒體之一的廣播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與影響日漸衰微。多年來廣播在報紙、電視等各種威脅中以及關于廣播是否會消失的恐慌與討論中,探索出了屬于自己的獨特生存空間,然而網絡媒體的大范圍普及給廣播未來的發展與變革提出了新的挑戰。繼電視媒體大潮之后,廣播走向何方的話題再次成為廣播人需要關注的話題。有鑒于此本文選擇談網絡時代如何發揮廣播的優勢作為論述主體,通過系統分析,為網絡時代廣播媒體未來的發展與變革指明道路。
關鍵詞:網絡;廣播;媒體;優勢
中圖分類號:G2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1-0290-01
一、本文研究主體界定
1.廣播媒體概述。從廣義上說,廣播就是誕生于20世紀20年代的一種通過無線電波或導線傳送聲音的新聞傳播工具。它包括無線廣播和有線廣播兩種形態。在廣播誕生之初,由于其具有“收聽對象廣泛,介入門檻低,傳播迅速,功能多樣,感染力強,方便收聽,具有陪伴性”等優勢,一度成為被廣泛應用的傳播形式,成為大眾傳播的焦點,有過輝煌的發展歷程。無論文化領域還是政治領域都曾借助廣播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2.網絡時代的到來。所謂網絡時代,就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電子計算機網絡逐漸普及,在整個時代的大眾生活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時,我們說這個時代為網絡時代。從中國來看,真正網絡時代來臨應該是從進入21世紀才能算起的,雖然上世紀90年代計算機網絡已經進入中國,但還未達到普及的程度,因而算不得網絡時代。計算機網絡實際上是一個信息傳輸、接收、共享的虛擬平臺,通過它把各個點、面、體的信息聯系到一起,從而實現這些資源的共享。
二、廣播媒體在當前網絡時代的發展
(一)網絡時代廣播媒體現狀概述
網絡時代,社會進入信息爆炸階段,人們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來獲取信息,廣播媒體的傳統優勢被完全掩蓋下去,人們對廣播的需求日益減少,廣播聽眾的范圍在逐漸收縮,其影響力也日漸衰微。與之相伴的是廣告收入逐年遞減,維持基本的收支平衡都已經快要成為問題。很多人都聲稱廣播媒體已經是“夕陽產業”,行業內的人才流失嚴重,由于對行業缺乏信心,新鮮的人才力量進入越來越少,對整個產業探索改革方向的動力逐漸喪失,整個產業徘徊在惡性循環的邊緣。
(二)網絡時代背景之下重新審視廣播的優勢
1.五大主流媒體中唯一的非視覺媒體。要重新審視網絡時代背景之下廣播媒體的優勢的時候,我們發現,原先在電視媒體誕生之初,廣播媒體的“非視覺性”曾經是一種嚴重的缺陷與優勢。然而,縱覽當今的五大主流大眾傳播媒體,我們發現廣播成了五大主流媒體中唯一的非視覺媒體。
2.突發性事件或重大災害時廣播是唯一有效的信息傳播媒體。基于廣播本身的技術性特點和現實性基礎,在有些特定的場合里,廣播作為傳播訊息的媒體功能與優勢是不可取代的。
3.生產與消費成本低于其他媒體種類。大廣播是生產和消費成本最低的媒體。低成本是廣播的一大優勢,也是廣播占領市場的一個十分有利的因素,在同一個地區,刊登一版報紙的廣告費在電臺往往可以一個月、一季度甚至一年,這在欠發達地區廣播的價格競爭優勢尤為明顯。無論是其自身的運行成本,還是受眾的接收成本,廣播的各種費用都是最低的,最經濟的。
三、網絡時代廣播發揮自身優勢的途徑
(一)推進市場細分,強化“非視覺媒體”優勢
針對廣播是當前五大主流大眾媒體中唯一的非視覺媒體這一不決定性的優勢,我們需要通過推進深入的市場細分,將這一決定性優勢予以強化。對廣播受眾的市場細分有助于我們更好的把握自身優勢所占據的市場份額部分,不致丟失掉原本屬于自身的優勢。
(二)準確定位頻率,優化運作機制
廣播要在網絡時代取得一席發展之地,找準自己的定位是很關鍵的,通過準確定位頻率,優化運作機制可以有效的實現廣播媒體的運作效率在短時期內提升。采用先進的公司股份制管理體制代替原先的大鍋飯式管理,通過對重大合作項目的運作培養與集聚人才資源,嚴格篩選信任,培養一批具有采編播合一能力的年輕人,保證頻率人力資源配備的精簡得當。
(三)通過與其他媒體的融合實現與聽眾的互動
當前,伴隨著政府推動下,我國廣播電視網、互聯網、移動通訊網這三網的融合趨勢,實現三者之間的融合與相互借力發展無疑是最正確也是最明智的選擇,而且這恐怕也是政府制定這一策略的最初動機。
四、結語
本文選擇談網絡時代如何發揮廣播的優勢作為論述主體,以網絡時代廣播媒體如何發揮優勢為視角,通過系統分析,試圖為網絡時代廣播媒體未來的發展與變革指明道路。首先,本文對論文的研究主體進行了清晰的界定。隨后,本文重新審視了網絡大潮之下廣播媒體的優勢。廣播媒體在網絡媒體大潮的擠壓下具備的優勢,已經不再是原先課本上教導我們的那些被反復強調的固有優勢“傳播迅速,功能多樣,感染力強”,而是需要重新去審視。
參考文獻:
[1]李小平,劉玉樹.多媒體通信技術[M].北京:北京航空大學出版社,2004.
[2]張海鷹,網絡傳播概論新編[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