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研究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檢測的現狀,提出了基于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監測工作的新模式,對其運行模式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闡述了研究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監測新模式的意義。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心理健康監測;心理危機
近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越來越得到社會的重視。對大學生進行定期的心理健康監測,及時發現其心理健康狀況的變化、甄別出心理危機信息,幫助其化解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礙,對于提高學生心理素質、避免校園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有著重要的意義。
1 大學生心理健康監測的現狀分析
大學生心理健康監測即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判斷和心理危機信息甄別,是做好學校心理危機預警工作、保證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實效性、減少心理危機事件發生的重要前提。目前,在大學生心理健康監測工作的實踐中,人們最為常見的是使用國際通行的心理健康量表進行篩查和判斷,盡管這些量表測量的準確性較高,但是它往往只是反映被試在時下的心理狀況,對于學生日后動態的、即刻的、當下的心理健康狀況不能及時反映,甚至有些心理健康問題學生不能在這一兩次的心理健康測評中被篩查出來。
除了使用心理健康量表來監測外,還有根據實踐經驗總結歸納的一系列經驗性指標工具來監測,這類指標多以事件和情境為線索,有的過于籠統和寬泛,將涉及學生家庭生活、校園生活學習等面臨的困境作為監測指標。為了能夠更加及時準確地掌握學生心理健康動態,各個高校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有的是采取四級或五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絡分級監控、聯動的工作模式,共同監測、層層匯報的形式來監測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總體來看,目前所使用的心理健康監測多是經驗性的判斷,缺乏科學有效的排查手段,難以保證其工作的常態化、持續性和有效性。大學生心理健康監測工作的趨勢應該是實現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實時、動態監測,及時發現心理危機信息,為有效心理危機干預做努力。
2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監測模式的提出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人都是網人,大學生已經成為了互聯網使用最大的群體,他們的生活到處充斥著互聯網的影子。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監測模式可以運用大數據和云技術等功能,借助個體、朋輩、教師、家長等人力資源系統,建立平臺思維、節點思維、體驗思維、時空思維的理論體系,以此完善心理平臺和產品建設,利用互聯網平臺和手段,改變被動地心理健康監測工作現狀。
2.1 互聯網信息的本質是個體意識形態的縮影、心理狀態的映射,這給心理健康監測提供了原材料
學生們喜歡在互聯網上發表自己的心情、動態,甚至有些連自己都不留意的心理變化在這里都會表現出來,如果提高對這些信息的甄別和判斷,就能從中監測到有用的信息,作為對個體心理健康水平判斷的參考材料。
2.2 互聯網的隱私性、互動性功能,促進了心理健康監測信息獲取的價值性互聯網時代所屬的網上私人場所,個體的自我表達、思想發揮更加真實、自由,個人成長歷程的梳理更加明晰
在心理健康監測工作中,可以通過個人網絡空間提取有效信息,還可以與個體進行在線互動與留言。在平等的、虛擬的空間下的交流,個體能在放松、無防備的環境下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表露想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有價值信息的獲取。
2.3 互聯網的大數據、云計算技術,使得個人信息的整合、傳輸、量化分析成為了可能,將數據價值重塑,使心理健康監測更為便易和有效
互聯網時代始終處于信息數據膨脹的狀態,從傳統的授課地點,到翻轉課堂的體驗,碎片化的閱讀與移動終端的聯袂,讓信息無時無刻不在產生和傳輸,在大數據、云計算的催化作用下,這些信息實時產生,全方位被記錄、整合和分析。
3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監測模式的研究意義
研究互聯網時代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監測新模式,促進大學生健康成才,既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嶄新課題,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必然選擇,具有實用價值,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3.1 有利于“以人為本”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落實
互聯網時代,信息的獲取、連接、加工和利用是其核心。這恰好符合心理健康監測工作在線的、及時的、互動的與學生之間的永久連接,注重學生的體驗和反饋,并嘗試運用相關數據預測、引導用戶行為,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
3.2 有利于形成“全員參與”的心理健康監測工作格局
互聯網時代人人都可以參與和享受最新、最流行的成果,也使得在學生心理健康監測中,人人都可能成為心理健康信息的發現者、預報員,“互聯網+媒體”形成的微信、微博、BBS、QQ、公眾號等網絡媒體平臺,把學校、家庭、社會的人力資源利用起來共同開展心理健康監測工作。
3.3 有利于增強心理健康監測的實效性
互聯網時代下的人際溝通既是虛擬的,又是真實的,更是廣泛的,因為虛擬環境下的溝通與交流,會縮小人際交往的心理距離,減少心理防范,有助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而且互聯網作為學生都在用、喜歡用的平臺,更有助于追蹤和監測到有價值的信息,增強工作的實效性。
3.4 有利于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監測工作隊伍
心理健康監測工作隊伍只有加強學習,緊跟時代進步步伐,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彌補職業短板,才能更好地履行教育者職責。只有了解最新的社會動態、理解最新的網絡詞語、掌握各種媒體技術、參與到互聯網媒體下的最新成果,才能與學生溝通和共鳴、引領學生主流思想、樹立工作的權威性。
參考文獻
[1]梁寶勇.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基本概念、理論與編制構思[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2(04).
[2]祁洋波.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內涵及實踐途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03).
[3]李彥磊.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防范體系構建[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