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濤 齊全
在以往的教研活動中,聽了很多教師的公開課、示范課,其中不乏講解精彩,實驗探究巧妙的好課.但是,也有一些教師,對個別問題的講解存在瑕疵,使得本來可以很完美的一節(jié)課,黯然失色,令人惋惜.分析其原因,固然有老師自身的因素,有些也是由于某些知識點,因條件隱蔽或適用范圍苛刻等客觀因素造成的.本文將初中物理幾個容易講錯的問題,歸納整理如下,供青年教師參考.
1皮球落地后,彈起高度變小的原因
皮球落地后彈起,在空氣中運動,必然受到空氣阻力,所以有許多人認為:“是由于受到空氣阻力作用,使得皮球落地后彈起的高度變小”.其實,皮球的形狀接近流線型,空氣對它的阻力很小,消耗的能量微乎其微.在皮球落地與地面接觸時,發(fā)生很大的彈性形變,彈起時又回復(fù)形變,能量發(fā)生了轉(zhuǎn)化,使得部分機械能轉(zhuǎn)化為內(nèi)能.這才是皮球落地后彈起高度變小的主要原因.
2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強的關(guān)系
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使物體發(fā)生形變;受力面所承受的壓強足夠大時,可使物體破碎.于是有教材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用壓強來表示”.然而,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有關(guān);壓強的大小與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guān).力和壓強,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物理量:“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壓強”是壓力與受力面積的比值.“力”的單位是牛頓(N),“壓強”的單位是帕斯卡(Pa).兩個物理量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
3關(guān)于“物體在平面鏡中成像的大小”與“人眼看到的像的大小”
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告訴我們:“像與物體大小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與鏡面垂直,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由于像與物等大,物體的大小是不變的,所以有人認為:人看到的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大小不變.事實上,取一只小平面鏡,近照,只能看到自己的鼻子,遠照,可看見自己的整個面龐.可見,人們看到物體在平面鏡中的像的大小是變化的.人眼經(jīng)過平面鏡觀察物體實質(zhì)是:物體發(fā)出的光經(jīng)過平面鏡反射,通過人眼的晶狀體(凸透鏡),在視網(wǎng)膜上成像;當物體遠離鏡面時,實際是物距變大,由凸透鏡的成像規(guī)律可知:物距變大,像距變小,像變小.變化情形如上例所述.由此可知:“物體像的大小”與“人看到平面鏡中像的大小”是兩個概念.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物體發(fā)出的光經(jīng)過平面鏡反射形成;人看到物體在平面鏡中的像,是物體發(fā)出的光經(jīng)過平面鏡反射后,再通過晶狀體(凸透鏡)折射在視網(wǎng)膜上成像.
4關(guān)于機械運動的定義
運動的物體必發(fā)生位移,所以有些物理教材講:“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從速度公式s=Vt可知:機械運動的位移,是隨著時間變化的函數(shù),應(yīng)該說:“物體的位置隨時間變化叫做機械運動”.例如,一物體在1分鐘內(nèi)連續(xù)發(fā)生位移0.5米,顯然它在這1分鐘內(nèi)是運動的,如果另外一個觀察者,觀察該物體的時間為2分鐘,說:“該物體在2分鐘內(nèi)是運動的”,顯然與事實不符.
5對1 N力大小的描述
由公式:G=mg可知,當重力為1 N 時,相當于拿起兩個雞蛋用的力.于是有的教材這樣舉例:“舉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是1 N”;仔細分析“舉”的快慢大有文章,由公式:F=ma可知,當m一定時,F(xiàn)隨a的增大而增大,如果默認此“舉”為“勻速”或“靜止”,不利于學生后繼課程的學習.應(yīng)當修改為:“用手托著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是1 N”.托著表示雞蛋是靜止狀態(tài),所用的力與重力平衡,雞蛋所受重力等于手的托力.一字之差,使所舉實例更合理、更科學.
6保險絲材料的電阻大
由焦耳定律:Q=I2Rt和保險絲的作用可知:保險絲本身應(yīng)具有電阻較大,熔點較低的性質(zhì).因此,有些教師在講述選擇制作保險絲的材料時,隨口說“應(yīng)選電阻大的材料”.無獨有偶,某教材的課后習題為:“制作保險絲為什么要選用熔點較低、電阻較大的材料?”
現(xiàn)在對習題做如下分析:制作保險絲,當然要選擇熔點較低的材料,以便在電流過大時,容易熔斷;但是對于“電阻較大的材料”這一說法,筆者認為值得商榷.首先,電阻是導(dǎo)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不但與材料有關(guān),還與導(dǎo)體的長度、橫截面有關(guān),同時受溫度影響.在導(dǎo)體的長度、橫截面不定的情況下,僅僅憑材料,不能確定電阻的大小,也就是說不存在“電阻較大的材料”.其次,根據(jù)習題分析,習題中的后一問應(yīng)是:“電阻率較大的材料”.大家知道,電阻率是反映材料導(dǎo)電性能的物理量,只與材料有關(guān).保險絲之所以用鉛銻合金制作,就是利用了金屬銻的電阻率較大的性質(zhì).
電阻、電阻率是兩個相近的易混概念.學生在學習物理過程中,易犯諸如“鐵導(dǎo)線比銅導(dǎo)線電阻大”一類的錯誤.如果不嚴格區(qū)分電阻、電阻率概念,對學生當前的學習和后繼課程的學習,都是十分有害的.
鑒于初中生還沒有學習電阻率這一概念,個人認為此題可修改為:“制作保險絲為什么要選擇熔點較低,阻礙電流性能較強的材料?”這樣既不混肴電阻、電阻率兩個概念,又考察了學生運用有關(guān)電阻知識、焦耳定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嚴謹性、科學性是對教師講課的基本要求,教師稍有疏忽,將給學生造成難以彌補的不良影響,對每個物理問題的講解,教師一定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