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純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就是進入新常態。這種新常態,不僅是發展速度的變化,更是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和發展動力的轉變。相比其他省市,通過前些年大力推進結構調整,上海率先進入經濟新常態。一方面,第三產業比重接近70%,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和市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升;另一方面,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從連續十多年的兩位數降到7%左右,創新活力不足的瓶頸日益凸顯,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還需提高。
面對外部環境和自身條件的深刻變化,進入發展新階段的上海,法治的作用愈加凸顯。既要繼續開拓創新,但又不可能停留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走到哪算到哪,而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加強法治。一方面,經濟進入新常態,需要發揮立法的引領作用。法治與改革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相輔相成。上海要承擔起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重擔,法治是引導和促進改革的基本方式和路徑依賴。只有堅持立法決策與改革決策相統一、相協調,才能長遠解決市場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突出問題,為處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關系提供制度保證。另一方面,經濟進入新常態,更需要發揮立法的規范作用。隨著改革深入,經濟社會生活日漸復雜,各群體利益訴求日趨多元,給公共管理帶來巨大挑戰。如何尋找符合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正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的,需要通過法治手段,更好地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
經濟立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要堅持經濟立法與經濟改革決策相銜接,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2014年市人大財經委協助市人大常委會制定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條例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涵蓋投資自由、貿易便利、金融創新、政府監管,構建與國際投資貿易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引領上海方方面面共同推進重大改革。統計工作是經濟發展的“溫度計”、社會事業的“晴雨表”,也是黨和政府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1993年制定《上海市統計管理條例》的許多規定已不能適應當前實際。今年市人大財經委開展條例的修訂,就是著眼于統計工作要反映經濟新常態下的新特征,對接政府職能轉變的新要求。既要妥善應對“大數據”開發運用等新情況,也要固化“在地統計”等改革成果,更要呼應社會關切,保證統計數據真實、準確,保障統計機構獨立調查、獨立監督。
經濟立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要針對社會利益格局的變化,適應多元化的利益訴求,表達好、協調好、平衡好社會各方利益。在《上海市供用電條例》制定過程中,我們兼顧供電企業與居民用戶雙方的利益,提出供電企業制定格式合同要召開聽證會,廣泛征求居民意見,突出了對居民的權益保護。在《上海市集體合同條例》修訂過程中,我們就細化工資集體協商的內容及參考因素、規范協商中企業和職工雙方行為作出了明確規定,有效平衡了企業發展與保障職工收入之間的關系。
經濟立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要緊密跟蹤經濟發展的新趨勢,通過法治手段促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針對電子商務蓬勃發展中暴露的經營主體責任不清晰、電子交易信息保護不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不到位等問題,我們積極參與國家《電子商務法》的立法工作,著手修改《上海市促進電子商務發展規定》的立法調研。近年來,本市會展業迅猛發展,展會數量和面積均居國內首位,但管理體制不順暢、知識產權保護跟不上等問題也日漸凸顯。我們啟動了會展業立法課題研究,以期為促進會展業健康發展提供法治保障。
經濟立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更要抓住關系長遠發展的基礎性制度建設,完善市場機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信用管理是政府事中事后監管、簡政放權優化服務的關鍵手段,信用體系建設是創新社會治理、提升社會文明水平的內在要求。今年市人大財經委將社會信用立法作為工作重點,抓住信用信息共享、聯合懲戒、信息主體權益保障等社會熱點深入調研,力爭在年內形成草案,為創新社會治理提供法治支撐。
改革越深入,越是需要法治;經濟越發展,越是倚重法治。通過加強經濟立法,引領改革方向,推動改革進程,保障發展成果為全體人民共享,可以更好地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 (作者系市人大財經委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