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娜
統計數字顯示,2014年,上海文創產業總產出8386.21億元,比上年增長8.7%,并且在2014年中國盛世文化產業排行榜中獲得文化產業“影響力指數”第1名,但“驅動力指數”卻處于第10位。經研究發現,本市文化產業發展存在以下問題:
1、文化產業管理體制及法律法規不健全。本市的文化產業存在條塊分割、多頭管理、政企不分等問題。尚未建立統一高效的文化產業管理體制,文化、廣電、出版、旅游等相關部門各自為政,管理分散,文化市場多頭執法。由于我國尚沒有發展文化產業的基本法律,增加了地方立法的難度,對創作主體的版權、著作權保護等問題產生影響。
2、文化產業主體數量多,但是集約化程度不高。截止2011年底,上海市共有文化創意產業園區118個,涉及工業設計、建筑師、計算機軟件設計、服裝設計、旅游品設計、游戲設計等多個產業領域。主體類別雖多,但集約化程度并不高,沒有形成規模效應,并且有“同質化”傾向,彼此爭奪有限的資源,并導致招商困難,空置率高,藝術產業園區的鏈條很難整合。
3、文化產品傳播方式較為落后,市場拓展能力不強,缺乏具有全球引領性的文化創造力、文化影響力與輻射力。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影響力和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具有示范和引領性的文化創造力,這是各類精神思想的發源地,而這也恰恰是上海目前所欠缺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影響力的大小、輻射力的范圍直接決定了城市的能級,是城市軟實力的直觀體現,并決定著城市的綜合競爭力。而這方面,上海與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等城市還存在一定的距離。
本市文化產業發展步伐緩慢原因涉及許多方面,其中高端人才的匱乏是文化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紐約文化創意人才占都市人才就業人數總和的比例約為12%,倫敦為14%,東京為15%,而上海僅有0.1%,對比有些懸殊。如果沒有高端創意人才作為核心競爭力,文化產業的創新又從何談起?對此,有如下幾條建議:
1、加強科學規劃,完善扶持政策。要根據文化產業發展要求,結合應對國外文化擴張及世貿規則,制定文化產業法律法規,營造有利于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制氛圍。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宣傳力度,形成尊重創新、保護創新的發展環境。要圍繞落實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制定包括財政、稅收、金融等多種手段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要開展配套服務,結合產業發展重點和企業發展難點開展針對性服務。并且要鼓勵政府、企業、社會各界群眾廣泛參與文化事業與文化活動,創造有利于文化成果轉化和知識產權保護的良好制度環境。
2、提升上海文化的開放程度,培養多樣化的氛圍。通過制度和機制建設,創造多元寬松、多樣融合、兼收并蓄的文化環境,使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交融,成為上海文化創造的動力與源泉。大力推進文化設施建設,要借助后世博發展契機,繼承世博會留下的文化精神和基礎設施,打造一批具有世界水準的文化設施,使上海成為有影響力的世界文化和藝術傳播交流中心之一。
3、建立吸引世界先進文化思潮和領軍人物到上海進行文化活動的平臺。通過建平臺,提升上海的文化創造力和領導力,占領世界文化高地,引領文化思潮,輸出上海城市精神和文化價值。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重點發展以文化信息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文化休閑娛樂業為主體的三大核心產業,使上海成為國際文化產業的重要基地。
4、系統化培育各層次的文創人才。文化創意產業有創意、制作、渠道、市場等環節,涉及藝術、媒體技術、管理和傳播等學科。目前我們更需要的是“產業領袖”,是將“創業、創意、創新”“技術”和“高端管理”相融合的復合型人才。要多渠道培養文化人才,完善在職人員培訓機制,積極引導本地高等院校加快建設文化產業重點專業和學科,逐步完善有關課程,有針對性地培養所需專業人才。引導院校、職業培訓機構、動漫基地與相關企業合作,設立文化產業職業培訓機構和教學科研實習基地。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探索建立以知識產權、無形資產、技術要素等參與分配的新路徑,營造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氛圍。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文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