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
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是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十八大以來確立的重要司法課題。雖然當前對這項改革本身的內容有不同的理論觀點與爭議,不過較為一致的看法就是要實現庭審的實質化。刑事訴訟涉及公檢法三家,是主要的訴訟主體,理應在推進庭審實質化的過程中發揮各自的訴訟職能作用。
從公安機關的角度看,公安機關雖然不直接參與刑事案件的庭審,但庭審是對公安機關偵查犯罪的裁判過程,也會直接關系公安機關打擊犯罪的成效,自然無法置身事外。為此,公安機關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其一,收集證據方面,庭審質證的證據大多是由公安機關提供的,公安機關應當嚴格按照證據收集的要求全面、準確、及時、合法地收集。其二,移送證據方面,公安機關有收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無罪全部證據的職責,在訴訟過程中,公安人員也應當將所有的證據根據要求移交、移送;偵查終結移送起訴時不需移送而法庭予以調取的,應及時配合、完整提供。其三,庭審證明方面,庭審中被告人、辯護人或法官對證據有疑問時,相關的偵查人員應當根據法庭的要求出庭說明或作證;同時,不得對證人、鑒定人的出庭予以限制,或打擊、報復辯護人,如以它案為由對辯護人進行偵查等。其四,不干預辦案,公安機關不得因案件辦理而對檢察機關及人員、法院及法官施加任何案外的影響。
從檢察機關的角度看,其作為庭審的控訴機關和庭審實質化的主要助力者,對庭審實質化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具體包括:其一,客觀指控,全面提交被告人有罪、無罪的證據;其二,有效指控,對辯方提出的質疑進行合法、有效的回應或證明,應當根據證據規則提出符合證據要求的證據,并根據證據情況及時變更指控;其三,公正證明,根據法庭的要求提供證據,就訴訟主張進行證明;不得干擾辯方的舉證和質證行為,也不得干擾其他訴訟當事人的作證行為;其四,不干預庭審,出庭公訴人必須服從法官的庭審指揮權,不得在個案的訴訟過程中對法官進行任何除違反法庭規則的質疑、威脅。
從法院的角度看,法院是庭審的主導者,是中立的裁判者,其在庭審實質化中起到了核心作用。當前的有些案件的庭審出現形式化現象,雖有公檢法力量不平衡等體制性問題,但與法院自身硬氣不足也有一定的關系。在庭審實質化中,法院應當做到:其一,切實全面保障被告人的辯護權,不濫用庭審指揮權和裁量權限制被告人的辯護權,如打斷被告人及辯方的正常發言,否決被告人及辯方調取證據的合理要求等;其二,對所有控辯雙方的質疑都應當予以回答,并明確理由,涉及可以上訴、抗訴事項的,應當提供書面的裁判文書;其三,秉持中立立場,不對控方意見先入為主,公正、中立、平等對待控辯雙方及其意見;其四,以庭審現場經過質證確認無疑的證據作為裁判的基礎,認真研判控辯雙方在庭審中提出的意見,不受庭外因素影響,誰審理,誰裁判,誰負責;其五,一切裁決都以公開的法律為準繩,排除適用任何不公開的法律依據,裁決的依據應當是合法有效的;其六,嚴格執行審判權運行機制,明確法院內上下級領導、部門領導與法官、法官與法官、法官與法官助理之間的權責關系,適當區隔審前法官與審判法官,確保法官依法獨立裁判;其七,堅決杜絕除最高法院之外的法院頒布規范性文件等,上級法院依法行使對下級法院的審判指導與監督職能;其八,為法官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提供職業保障,避免不符合司法規律的考核、評比、調動或工作安排。 (作者系華東政法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