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偉
“5.23”中環線高架道路發生的嚴重車禍令人震驚,肇事貨車不僅嚴重超載、違章上高架,且載重近百噸,數倍于高架荷載標準。事故造成高架傾斜,直接損失至少以千萬元計,預估整個修整將長達兩周,這一上海交通大動脈中斷所造成的社會成本損失更是難以用金錢衡量。目前,肇事司機、所屬物流公司及貨物裝載人員等均已被控制,調查正在進行中。塵埃尚未落定,后續處理需依法律途徑進行。這起重大車禍發人省醒、引人深思。杜絕此類惡性事故,前段監管亟待加強,但百密終有一疏,后續的法律追責無疑是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可以令肇事者及相關責任人望而生畏。
如何加大懲處力度,“殺一儆百,以儆效尤”,讓違法者付出應有的代價,已成為社會熱議的焦點之一。依法整治交通違法行為需要充分運用現有各種法律資源,祭出“組合拳”。
在傳統的觀念中,行政處罰往往被視為此類交通違法行為的不二手段。行政處罰是對交通違法行為整治的主要手段,不少人認為,對于這種惡性交通違法行為應當加大處罰力度,罰得肇事者傾家蕩產。其實,對于這種造成嚴重損害結果的惡性違法行為,行政處罰往往“十罰九不足”。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關規定:貨運機動車超過核定載質量的,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超過核定載質量百分之三十或者違反規定載客的,處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運輸單位的車輛經處罰不改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處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款。按照《行政處罰法》的規定,法律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行政法規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規定。鑒于行政處罰的上限受上位法的限制,地方立法難以突破。簡而言之,行政處罰只是打擊交通違法行為的手段之一,不是唯一手段。
加大交通違法行為的違法成本,最為有效的是追究違法人員及其所屬單位的民事賠償責任。我國《侵權責任法》對“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作了專章規定,該法規定,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關規定承擔賠償責任。根據《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侵權人不但要承擔侵權責任導致的財產損失的賠償責任,還將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鑒于肇事者個人賠償能力有限,《侵權責任法》規定: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在多種法律責任中,刑事責任無疑最具威懾力。根據交通運輸部等七部委此前的規定,超限超載標準是車貨總重最高不超過55噸。4輛超載達100噸的車輛,開上了限重只有15噸的高架橋面。肇事者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涉嫌構成過失犯罪。我國《刑法》將破壞交通設施罪、交通肇事罪列為最具社會危害性的“危害公共安全罪”,按照《刑法》相關規定,破壞交通設施,造成嚴重后果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過失犯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同時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
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上海這一特大型城市的安全管控需要更有力的法律支撐,依法整治交通需要標本兼治、嚴管重罰,對重大交通肇事需要重拳出擊,法律應當成為守護城市安全最有力的屏障。 (作者為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法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