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輝
創始人因違規貸款出售引咎辭職,這種高度自律的手段在中國國內幾乎不可能實現,更何況這個問題的發現并不是監管機構介入,也不是媒體記者暗訪,而是公司通過自查發現了問題。但這顯示出公司未來健康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從長期來看必然能夠獲得大量的投資者以及用戶關注
因違規銷售貸款2200萬美元陷入困局的美國P2P鼻祖Lending Club,在美國當地時間5月23日突然宣告由盛大集團接盤。任何一家企業都會在發展過程中遇到難題,不論其大小、不論其行業、不論其規模。Lending Club的違規操作正是遇到的麻煩之一,其之所以違規是因為行業進入了瓶頸時期,在美國投資市場有所遇冷的背景下,美國的P2P平臺不得不尋找新的方式,來應對經濟周期起伏帶來的陣痛。
P2P行業是一種金融創新,在其較短的發展歷程來看,市場拿不出任何證據能夠證明P2P平臺是一種能夠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型金融工具,也無法證明在符合市場制度情況下的P2P平臺會危害到金融發展。因此,我們需要的是對這種平臺發展觀察,在其發展過程中查漏補缺,看其是否能夠完善金融產業鏈環節。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P2P平臺依然是一種噱頭,其在整個金融體系中所占的比重小之又小。
但是,隨著行業的細分,各個行業將對自己的客戶進行精準歸納,其中有一部分就將成為P2P行業的有效客戶。這也意味,P2P行業不一定要在金融界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只要能夠服務有需求的人士、能夠實現盈利,就創造出了其有用的價值。
至少Lending Club在行業規范上給中國的P2P上了重要一課,即行業規范和企業自律。創始人因違規貸款出售引咎辭職,這種高度自律的手段在中國國內幾乎不可能實現,更何況這個問題的發現并不是監管機構介入,也不是媒體記者暗訪,而是公司通過自查發現了問題。雖然這件事對Lending Club而言,是一件不利的消息,但是CEO和另外三名高管因此辭職和被辭退,顯示出公司未來健康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從長期來看必然能夠獲得大量的投資者以及用戶關注。
Lending Club的財報顯示,從2016年年初至2016年3月31日,交易額達到27.5億美元,與2015年同期相比增加68%。在收入方面,Lending Club第一季度的營收為1.51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87%;在凈利潤方面,Lending Club凈利潤為410萬美元,而2015年同期為虧損640萬美元。這三個月的成就足以說明,找對發展方法,P2P企業不愁沒有利潤,且那是美國市場而不是中國市場。
中國的P2P行業中有不少知名企業,他們之所以有名并非是為中小企業或者有融資需求的人們提供了高質量的服務,而是靠官方和市場化的媒體信用背書和大面積的巨額推廣,以掩蓋自身的漏洞。
在金融工具的靈活應用下,這些看似龐氏騙局的行業也有償還所有融資款、神不知鬼不覺在黑幕還沒有捅破時就將其洗白——用籌集的錢收購某些殼公司,然后運作到境外資本市場,用股市中的獲利來彌補此前虧空。總之辦法多得是,只要時間足夠他們運作,他們便能夠掩蓋漏洞一舉成為成功人士。
雖然都是P2P企業,但Lending Club和中國的同類行業有不少差異,美國的P2P平臺實際上是一個信息撮合平臺,Lending Club上有著借款人和投資人的各種信息,他們可以相互尋找。平臺不會進行信用擔保、也不會承擔風險,但會收取信息費和服務費,這意味著投資者將承擔大量風險。這種情況,和中美兩國的金融秩序、習慣、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而追求高收益、低風險的國內投資者們會在內心中將風險轉移到平臺身上,就好比有人吃魚被刺住喉嚨,不會反省自己的狼吞虎咽,而是責備廚師不會做菜一樣。而正因如此,只要有平臺打出平臺承擔風險的口號,投資者就會一窩蜂圍上。
當前,說Lending Club已經獲得成功的話為時過早,其2016年二季度、下半年以及2017年以后的表現依然未知。但至少在現在,Lending Club可以成為P2P平臺實現扭虧為盈的經典案例,讓其他P2P公司可以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有所借鑒。只不過,海外市場遠沒有中國市場這般簡單,Lending Club承認自己的錯誤之后,投資銀行杰富瑞集團和高盛相繼宣布停止從Lending Club繼續購買貸款,由200家銀行組成的社區銀行組織也宣布將暫停從Lending Club購買貸款。這對Lending Club而言,打擊非常大。
美國市場在經歷對P2P的探索之后,現在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運營模式,相信過不了多久就會傳遞到中國。至于我們會如何借鑒Lending Club的成功經驗,如何像Lending Club那樣穩定運營,就需要看各家P2P公司的管理層會采取什么樣的措施。畢竟,在告別瘋狂的預期之后,P2P行業想再燒錢的難度加大,如何運營并產生有效收益,通過更好的模式為投資者、融資者服務,這是即將面對的難題。
我相信,中國的監管機構未來還將加大對P2P行業的監管,讓市場更為公開公正公平。但是,這種監管并不能令P2P企業中的人員產生強烈的自律意識,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企業都做不到這一點,畢竟在物質社會中誰會和錢過不去?